第309頁
生了陸慎之後,顧元娘又生了兩個女兒才生了小兒子。按說這會兒可以給陸慎改姓了,可他小人家不干,堅持自己姓陸,讓改弟弟的姓。
顧元娘頓時就懵了,在他們家,姓陸還是姓顧意義不一樣的,涉及到穆親王府世孫的人選,次子隨母姓不稀奇,可王位給了弟弟不給哥哥,好像有點說不過去。
陸慎那會兒還不到七歲,雖然上學了也不是很懂事,顧元娘不敢把他的話當真,只能把事情往後拖,小兒子從小隻叫小名,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
一直到陸慎滿了十歲,他還是堅持己見,說自己是兄長,應該隨父親的姓氏,外祖父沒有兒子,要把王位傳給外孫,也該是弟弟改姓才對。
顧元娘終於相信大兒子是認真的了,隨後顧茂正式上了摺子請封世孫,元琪親自給滿了三歲還沒大名的小傢伙賜名顧真。
五代同堂的安遠侯府給家裡老太太過壽,熱鬧程度自不用多說。
老太太的年紀很大了,雖然腦子還是清醒的,無奈子孫實在太多,曾孫輩勉強還能記全,玄孫輩真的就是認不完了。
當然,三位公主老太太肯定是認得的,顧盼代表陸珊發表感言,說老太太千萬要保重身體,母后正在燕京籌備遷都事宜,等老祖宗百歲大壽的時候,她在燕京給她擺壽宴,還帶她去登香山。
老太太聞言微微眯起雙眼,她想起很多年前,比此時的顧盼還要年幼的陸珊在她跟前說過的話。
第175章 立儲(上)
皇帝有意讓齊國公主入朝議政, 這是滿朝文武都心知肚明的事,而且基本上也都接受了。
從太丨祖皇帝開國算起,顧家的公主就有從政從軍的先例,雖然個例不多,但也並非孤例,再多一個齊國公主,多數人都覺得很正常,個別人不太適應也只是心裡犯嘀咕,絕不至於上書死諫。
許是吃准了朝臣們的這種心理, 遷都燕京之後,元琪不聲不響出了個大招。
正如陸珊當初對顧盼說的那樣,把皇室和朝廷機構搬到燕京不算費事, 前前後後大半年,基本也就妥了。
可恢復了燕京的地位絕不意味著遙京馬上就要退出歷史舞台了, 包括朔州在內,新光復的州郡都在淮水以北, 遷都燕京倒是有利於管轄,可原先南方的州郡,距離燕京又太遠了。
所以元琪下令設了陪都,就是原來的遙京,要等所有事務理順以後才會撤銷。
暫設陪都之事毫無爭議, 因為的確是有這個需求,問題的關鍵在於誰能留守遙京,這才是重中之重。
所謂留守遙京, 絕不是簡單地留個人看家,而是各部官員都要配置的,基本就算是個小朝廷了。
通常來講,這樣的差事適合東宮擔任,其他人不是擔不起重任,就是得不到皇帝信任。
可盛寧王朝哪來的東宮,滿朝文武急得都想幫皇帝夫婦求個生子符了,只是考慮到皇后娘娘的武力值,大部分人只敢在心裡想想,並不敢設施罷了。
然後元琪就說了,留守遙京的人選他早就有數了,齊國公主就很適合。
此言一出,眾人皆驚,皇帝這是什麼意思,親自幫齊國公主建立自己的勢力,不過是個公主,有這樣的必要麼。
也有腦筋靈光的,馬上就聯想到穆親王府了。盛寧王朝北伐成功,順利光復舊土,皇后陸珊的功勞不可磨滅,可除了陸珊之外,戰功不能被人忽略的也大有人在,穆親王父女均位列其中。
顧茂已經是親王了,再往上升不可能,最好的賞賜莫過於王位傳承不降等。偏偏顧茂沒有兒子,女兒倒是有七個,降不降等毫無意義,因為郡主已經是帝女之外宗室女的最高封號了。
元琪既不忍心讓勞苦功高的大伯無子國除,也不能給他塞個嗣子過去——便是元琪有這樣的想法,客觀上也沒有條件,他的叔叔們並不是每個都有兒子——所以他想了個變通的法子出來。
因嘉興郡主顧元娘也是跟著穆親王上過戰場的,於是元琪說了,日後顧元娘生了兒子,長子隨母姓,可繼承外祖父的王位。至於實際上封了世孫的是顧元娘的次子,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嚴格來說,元琪的做法不是很符合規矩,但從感情的層面講,這是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結果。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立下赫赫戰功,就因為沒兒子,一切就要便宜外人,擱誰也想不通。
能傳給女兒的兒子,還是隨自己的姓氏,也跟傳給孫子沒有區別了,好歹都是自己的血脈。
同樣的做法擱在王位傳承上,眾人覺得理所當然,可把王位換成皇位,有些人就覺得很可怕了。
以前元琪的做法不明顯,人們也都沒敢往這個方向去想,現在皇帝公然給齊國公主配置班底了,也難怪有人會多想。
然而多想又如何,皇帝沒有明說,誰還敢上趕著上摺子提醒他不成,沒人敢出這個頭,倒是有務實的,已經在族裡挑選合適的年輕子弟了,說不準哪天就能派上用場。
那天下朝後,聽聞元琪說起眾人變來變去的臉色,陸珊笑不可抑,好半晌方道:“七哥是想有人主動請立皇儲嗎?”
“主不主動倒不重要,還得盼盼有機會表現自己,證明她能做到。”同樣是立皇儲,立女兒可比兒子難多了,顧盼要是個男孩兒,哪怕他什麼也不做,元琪立了他也是眾人齊夸皇帝英明。
顧元娘頓時就懵了,在他們家,姓陸還是姓顧意義不一樣的,涉及到穆親王府世孫的人選,次子隨母姓不稀奇,可王位給了弟弟不給哥哥,好像有點說不過去。
陸慎那會兒還不到七歲,雖然上學了也不是很懂事,顧元娘不敢把他的話當真,只能把事情往後拖,小兒子從小隻叫小名,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
一直到陸慎滿了十歲,他還是堅持己見,說自己是兄長,應該隨父親的姓氏,外祖父沒有兒子,要把王位傳給外孫,也該是弟弟改姓才對。
顧元娘終於相信大兒子是認真的了,隨後顧茂正式上了摺子請封世孫,元琪親自給滿了三歲還沒大名的小傢伙賜名顧真。
五代同堂的安遠侯府給家裡老太太過壽,熱鬧程度自不用多說。
老太太的年紀很大了,雖然腦子還是清醒的,無奈子孫實在太多,曾孫輩勉強還能記全,玄孫輩真的就是認不完了。
當然,三位公主老太太肯定是認得的,顧盼代表陸珊發表感言,說老太太千萬要保重身體,母后正在燕京籌備遷都事宜,等老祖宗百歲大壽的時候,她在燕京給她擺壽宴,還帶她去登香山。
老太太聞言微微眯起雙眼,她想起很多年前,比此時的顧盼還要年幼的陸珊在她跟前說過的話。
第175章 立儲(上)
皇帝有意讓齊國公主入朝議政, 這是滿朝文武都心知肚明的事,而且基本上也都接受了。
從太丨祖皇帝開國算起,顧家的公主就有從政從軍的先例,雖然個例不多,但也並非孤例,再多一個齊國公主,多數人都覺得很正常,個別人不太適應也只是心裡犯嘀咕,絕不至於上書死諫。
許是吃准了朝臣們的這種心理, 遷都燕京之後,元琪不聲不響出了個大招。
正如陸珊當初對顧盼說的那樣,把皇室和朝廷機構搬到燕京不算費事, 前前後後大半年,基本也就妥了。
可恢復了燕京的地位絕不意味著遙京馬上就要退出歷史舞台了, 包括朔州在內,新光復的州郡都在淮水以北, 遷都燕京倒是有利於管轄,可原先南方的州郡,距離燕京又太遠了。
所以元琪下令設了陪都,就是原來的遙京,要等所有事務理順以後才會撤銷。
暫設陪都之事毫無爭議, 因為的確是有這個需求,問題的關鍵在於誰能留守遙京,這才是重中之重。
所謂留守遙京, 絕不是簡單地留個人看家,而是各部官員都要配置的,基本就算是個小朝廷了。
通常來講,這樣的差事適合東宮擔任,其他人不是擔不起重任,就是得不到皇帝信任。
可盛寧王朝哪來的東宮,滿朝文武急得都想幫皇帝夫婦求個生子符了,只是考慮到皇后娘娘的武力值,大部分人只敢在心裡想想,並不敢設施罷了。
然後元琪就說了,留守遙京的人選他早就有數了,齊國公主就很適合。
此言一出,眾人皆驚,皇帝這是什麼意思,親自幫齊國公主建立自己的勢力,不過是個公主,有這樣的必要麼。
也有腦筋靈光的,馬上就聯想到穆親王府了。盛寧王朝北伐成功,順利光復舊土,皇后陸珊的功勞不可磨滅,可除了陸珊之外,戰功不能被人忽略的也大有人在,穆親王父女均位列其中。
顧茂已經是親王了,再往上升不可能,最好的賞賜莫過於王位傳承不降等。偏偏顧茂沒有兒子,女兒倒是有七個,降不降等毫無意義,因為郡主已經是帝女之外宗室女的最高封號了。
元琪既不忍心讓勞苦功高的大伯無子國除,也不能給他塞個嗣子過去——便是元琪有這樣的想法,客觀上也沒有條件,他的叔叔們並不是每個都有兒子——所以他想了個變通的法子出來。
因嘉興郡主顧元娘也是跟著穆親王上過戰場的,於是元琪說了,日後顧元娘生了兒子,長子隨母姓,可繼承外祖父的王位。至於實際上封了世孫的是顧元娘的次子,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嚴格來說,元琪的做法不是很符合規矩,但從感情的層面講,這是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結果。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立下赫赫戰功,就因為沒兒子,一切就要便宜外人,擱誰也想不通。
能傳給女兒的兒子,還是隨自己的姓氏,也跟傳給孫子沒有區別了,好歹都是自己的血脈。
同樣的做法擱在王位傳承上,眾人覺得理所當然,可把王位換成皇位,有些人就覺得很可怕了。
以前元琪的做法不明顯,人們也都沒敢往這個方向去想,現在皇帝公然給齊國公主配置班底了,也難怪有人會多想。
然而多想又如何,皇帝沒有明說,誰還敢上趕著上摺子提醒他不成,沒人敢出這個頭,倒是有務實的,已經在族裡挑選合適的年輕子弟了,說不準哪天就能派上用場。
那天下朝後,聽聞元琪說起眾人變來變去的臉色,陸珊笑不可抑,好半晌方道:“七哥是想有人主動請立皇儲嗎?”
“主不主動倒不重要,還得盼盼有機會表現自己,證明她能做到。”同樣是立皇儲,立女兒可比兒子難多了,顧盼要是個男孩兒,哪怕他什麼也不做,元琪立了他也是眾人齊夸皇帝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