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按計行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少主的回話出乎意料,謝英不解,他以為少主近日來一直忙著荊州綜合醫院選址的事,還以為她很著急將醫院建設起來呢。

  謝如沫回想起來他們被綁架到宇文覺的地盤時的所見所聞,那樣的兵力布置,他與欒家應該視荊州為禁臠。

  「宇文覺要反了,舉事據點就是荊州。」

  謝英臉色一變,「怎麼會?荊州是兵家重鎮之地,武成帝安排了重兵在此在的。」

  謝如沫玩味一笑,這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被滲透了唄。

  「那少主這段時間為何——」

  「為何與邱少柏和吳賀榮二人忙著荊州醫院建設的選址等事宜是吧?不過是麻痹隱在暗處的地各方勢力罷了。」

  謝如沫不甚在意地說道,荊州醫院是要建的,但不是現在。

  建設一所醫院需要投入的財力物力不少,她可不想醫院剛建設好或者還沒建好,荊州就淪陷了,到時是個什麼樣的情形還尚可知。她可不想一切都打了水漂,也不想因此被綁到宇文覺這條船上。

  「屬下去做相應的安排。」

  謝如沫輕捻著一枝伸進來的柳芽,「去吧,切忌勿打草驚蛇。」

  謝英匆匆而去。

  她和沈東籬估算,宇文覺會找時機趁亂而反,時間不會超過半年,不,三個月都不會超過。不舉事太過被動。

  打仗講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蓄勢久而必敗。

  不反,對他們太不利了,沒有名目招兵買馬。一有異動,皇帝站在大義的一方,隨時能將他們剷除瓦解。

  師出有名,他們需要一個名目,他們在等,只要站得住腳就行,以此招兵買馬,否則就是不義之師。

  謝如沫想,他們要做的,只是暗中積蓄力量,順便將這局勢攪得更混一些。

  到了最後,謝如沫和沈東籬都沒想到,他們原先只想站在一旁推波助瀾,卻不成想,自已卻成了主角,也是他們給了宇文覺一個『誅妖帝,正乾坤』的名目,讓他們舉業。

  幽州范陽城三十里外,突厥盟軍紮營於此。

  突厥做為主力,自然選擇了最好的紮營地段,其次便是盟軍里的第二大勢力契丹的所在,其他的小部落,只能見縫插針散落於兩大部落之間。

  此時契丹部落所紮營地中,最豪華的一頂帳篷,契丹的高層首領們魚貫而入。

  契丹王坐靠於軟榻上,喝著突厥王剛讓人送來的百年老山參切片。

  旁邊,一個錦衣少年給他端茶送水。

  契丹王朝他和藹地笑笑,並親切地喚他為賢兒。

  如果謝如沫在此一定會驚訝的,這錦衣少年郎不是別人,正是自汝陰天牢後失蹤的趙郡賢。而從帳中情形來看,趙郡賢竟與契丹王關係不淺。

  咳咳——即使喝著參湯潤喉,契丹王還是止不住咳嗽。

  即使身體不適,契丹王仍舊強撐著沒休息,蓋因今日召集部下前來,是有要事相商——商量他們契丹是該進還是該退。

  近段時間,兵士們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的情況他都看在眼裡。加上他身體的原因,讓他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

  「......咳咳,都來說說吧,咱們下一步該怎麼走,是撤還是跟著突厥一戰到底?」

  汗王發言後,所有的部下都沒出聲,形態各異,顯然是不準備當這齣頭鳥了。

  汗王環視一周,將所有人的神態收入眼底,目光最後落在趙郡賢身上,「賢兒,你來說說吧。」

  「汗王既然相問,那侄兒就說說自已的淺見。在座的叔伯將軍們都是見多識廣之人,小子獻醜了。」

  趙郡賢說完這句就打住了,契丹人多數都是豪爽之輩,他在大周謙虛那一套在這些人跟前並不吃香,甚至過謙還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

  帳中有幾位老侯爺暗暗點頭,汗王第一個問他,也是有考較的意思。

  趙郡賢父親是奠國公荀晉,母親是當今汗王的胞妹——賀梨公主,他與汗王是甥舅關係,也是小輩之中與汗王血緣關係最親近的一位。

  汗王沒有子嗣,有意將汗王之位傳給外甥趙郡賢,這些他們都知道。最先趙郡賢還沒出現在契丹的時候,汗王有意在幾大家中過繼一人繼位。卻不料,這一決定差點成為族亂之始。

  這一決定出發點是好的,想找出一位有優秀能力的繼承人帶領契丹族走向強盛。但財帛動人心,何況是皇位呢。以致契丹幾大勢力誰也不服誰,差點造成契丹族內明爭暗鬥,趙郡賢出現之後,此種情況才被叫停。

  後來契丹高層決定,先觀察趙郡賢,若他真有將帥之才,有折服眾人的本事,他們奉他為汗王又如何。屆時幾大勢力再將女兒嫁過去,下一任契丹王便能從趙郡賢的後代中選出,家家都有機會,就看誰家所出的孩子最優秀了。

  「從兩方面分析吧。第一點,咱們參與進來打仗的目的,無非是冬天的北部草原環境太惡劣了,族人生存不下去。我們契丹族受突厥族所邀,參與到這場針對大周的戰役,首先就是想讓族人們獲得生存的資源與資本,這一條我們已經做到了。」

  「第二,從戰果上分析吧。咱們契丹人都是有情有義的汗子,戀家心重。這仗打得久了,眾人思歸心切,再者春天一到,草原上長滿了嫩草,足夠牛羊吃的。若我們跟著突厥打下去,這利益的大頭被他們所拿走,所得的利益也僅比牧馬放羊好一點,但所冒風險就不一樣了。」

  「汗王,打仗也不能打一輩子啊。」趙郡賢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

  趙郡賢給他們逐一分析,從兩方面勸契丹王退出與突厥組成的盟軍,都深深地震撼了他們。這些日子以來,他們一直在糾結,做不出決定,未嘗不是千頭萬緒太過零亂,以致理不清抓不住關鍵的原因。

  契丹的幾位老侯爺對視一眼,這南人的腦子就是好使,趙郡賢在南邊長大,這腦袋瓜也是一等一的。或許讓他做下一任契丹王會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