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和平革命之前,我們軍人在私下談話之中,也經常討論國是,大部分的軍人也認為制度不改不行了,當然,當時還覺得一切改革都還是理論而已。

  在統一的大輪子下面,我們是要被犧牲的一群,人民軍解散了,只有少數會納入聯邦軍,其他的人做什麼?我今年近五十歲了,作了一輩子軍人,只懂得如何作一個盡責的軍人,要我怎麼在新的德國里去找一個新生活?重新學電腦嗎?學機器嗎?做生意嗎?

  我不知道。老實說,我覺得失落,無所適從。

  西柏林計程車司機考夫曼

  我覺得統一就統一了,沒什麼好大張旗鼓,大事慶祝的。我尤其害怕愛國主義的高漲,想想看,我們的鄰居會怎麼想?要是別的民族一天到晚搖旗吶喊,喊愛國口號、唱愛國歌曲,我會覺得渾身不舒服,所以推己及人,德國人尤其不要煽動愛國情緒。

  統一會跑得這麼快,還不是政客的把戲。科爾想作大德國第一任總理,基民黨想要為十二月大選累積競選籌碼……要不然,何必這麼趕死趕活?人家“東德”人過了一輩子的社會主義,工作由政府分配,房子由政府配給,生老病死全部由政府照顧,現在一夜之間,要他們自己上街去找工作,去找房子住,去申請福利金……他們哪裡會?

  我跟你說,統一會造成很多精神病喲。

  末代總理

  德國的選舉非常安靜。街上沒有花花綠綠的宣傳車,沒有囂聲震耳的愛國或愛鄉的音樂;郵箱裡沒有候選人的傳單,大門前也不會有助選員的騷擾。

  唯一明顯的跡象,告訴你大選近了,是街上的選舉看板;也不多,只不過在原來貼著男子漢喝啤酒的廣告牌上,現在貼著候選人的照片:現任總理科爾的大頭像一個發得很脹的新烤麵包,現任外交部長根舍,用的是冷肅的黑白畫面,有點像殯儀館裡懸掛的遺照;與科爾角逐總理職位的拉芳田,小眼薄唇,一派聰明銳利。

  看板上只是照片和幾句精簡的口號,你當然看不出什麼。於是打開電視——候選人有一定的時段發表政見。如果你覺得電視太虛假,你或許就想親聆一次政見發表會,畢竟,這一九九○年的大選,是德國五十八年來第一次全國大選,西德統一之後的第一次民主選舉。

  你決定去聽戴麥哲爾的政見發表會。戴麥哲爾不是一個魅力十足的政治家,他瘦小怯弱,很像一個交響樂團里者是坐在後面那最看不見的一排的小提琴手。當他代表東德和西德的科爾談判時,科爾龐大如一隻站在後腳上的北極熊,戴氏在一旁就像一隻受驚嚇的小鹿。科爾伸出巨大的手掌和戴麥哲爾握手,卡通化了,就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鏡頭。

  你按鄰居的門鈴,鄰居是雀巢企業駐德國的主管——問他對“末代總理”有沒有興趣?他說:

  “去聽那個混蛋?吃飽飯沒事做!”

  早十分鐘到了會場。五六個警察閒閒地站著,一隻警犬坐著喘氣。在演講廳的門口,一個戴著“糾察”臂章的年輕人要求你把大衣交給存衣處,你嫌麻煩,問他“為什麼?”

  他抱歉地說:“對不起,為了安全。”

  在半年之內,拉芳田和內政部長接連被刺,內政部長已成殘廢;你欣然交出大衣。

  會場像什麼呢?如果有人貿貿然撞了進來,他多半會以為這是一個音樂會。講台上有個樂隊,大大小小的喇叭正熱鬧地吹著德國的民俗音樂,那種讓你聽了就想喝啤酒、跳土風舞的音樂。曲子一支接一支地吹著,台下已經坐滿了人,一邊聽音樂,一邊和左右的朋友低語,一邊不時回頭張望,看“明星”到了沒有。

  過了半個小時,明星還不出現,你這時才知道那個樂隊的作用:音樂可以化解不耐煩的情緒。

  七點四十分,戴麥哲爾在多人陪同下走進演講廳,一時掌聲雷動,人們站著鼓掌,似乎在歡迎一個從前線歸來的英雄。

  “我今天站在這塊土地上和你們見面,內心有很深的震動———”

  掌聲淹沒了他的語音。

  “當我知道基民黨選擇我任東德總理的時候,我立即的反應是:不要!前途太艱巨,太不可預測。當天夜裡,我和我的妻子討論到凌晨四點,決定不下;到最後,我妻子說,還是接下吧,為了讓我們的孩子將來不需要再繼續謊言的教育!”

  掌聲,人們拼命地鼓掌。

  “有人說,統一的價錢太高了。我告訴你,我瞧不起有這種念頭的人——”

  掌聲嘩啦嘩啦大響,瘋了一樣。

  “統一,不是一個價錢的問題。我們是一個民族!”

  人們的手心都拍紅了。

  戴麥哲爾以見證人的身分,敘說過去一年來的心路歷程。台下的人有一種異常的昂奮:劃時代的歷史大事不斷地在身邊發生,但總是從報紙和電視中收知,不免隔了一層,現在和“當事人”面對面地相會,使人們覺得自己也擠上了晃動的歷史舞台。

  民族情感也因為這“末代總理”的現身而呈現出一觸即發的濃烈。戴麥哲爾的話,只要一觸及統一,就激出奔放的熱情、雷動的掌聲,好像人們心裡積存著無法釋放的感情,現在借著戴麥哲爾一瀉而出。

  你了解到,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政見發表會,這是一場見證會,見證廿世紀德國的統一。戴麥哲爾是統一的象徵,人們熱情地擁抱這個象徵。

  沒有人在意,戴麥哲爾並沒有發表什麼政見;聽講的人今晚來這裡尋找的,不是政見,是見證。

  統一的奇異果

  ——一年以後

  對許多德國人,去年的十月三日仍像昨天一樣的印象鮮明,因為那是歷史的一刻:被政治與仇恨分割四十年的兩個德國,經過一個最“光榮”的和平革命,終於統一了。

  分隔柏林的布蘭登堡門下,成千上萬的人們手挽著手,無所事事地走來走去,只是為了要呼吸一下自由的氣氛,感覺一下自然洋溢的同胞感情。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為共同的德國命運熱烈地歡唱。

  對許多德國人,去年的十月三日已經遙遠得恍如隔世;一年來,太多的困難和痛苦使人無暇去回憶那感情衝動的一刻。更多的人——去年十月三日捧著鮮花和香檳在街上狂歡的人——今天在自問,命運是否可以選擇另外一條路?雖然他們大半不知道,究竟有沒有所謂另一條路。

  西佬(wessies) 本來也就預期統一的代價將很昂貴,一年之後,他們才體驗到,那代價是一個無底黑洞。就看今年的數字吧。

  九億馬克(約四億美元)要花在德東——給德東人民社會福利、修路造橋、改建學校等。

  “德國統一基金”準備了近十二億馬克,今年用掉三億。這筆錢大部是貸款,也就是說,巨大的利息得由納稅人來出。

  德東信貸公司,由聯邦政府組織起來專門經營或出售德東企業的機構,今年需要兩億馬克。明年的數目大概更高。這個“國營”公司是一個過渡性質的機構,將從前屬於東德政府的上萬個大小公司作全盤清理的工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