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陣“龍捲風”颳得好猛,爭論之激烈,甚至使它成為最新一期《亞洲周刊》

  的“亞洲焦點”。我不想在這裡爭論新加坡能否代表亞洲,也不想對龍應台的論點及讀者的因應逐點逐項加以討論。我只想從這次的事件是否能觸引我們做何種反思這個角度,和大家一同探討。

  龍捲風捲起,弄得人人躁動不安。風過後,大地恢復平靜,我們是否就把這事置諸腦後呢?自然現象中的龍捲風,可能引起海嘯,可以造成天災人禍;而我覺得,這次龍應台捲起的風浪,對我們來說應該是件好事。它警醒我們,別人可以對我們有不同意見,可以用不同角度來看我們的問題。我們應該為新加坡這些年來的建國成就感到自豪,卻不表示我們就可以掩著耳朵不聽別人的批評。

  獨立三十年,當我們的國家取得繁榮、穩定和發展之後,我們應該逐漸走向成熟,我們應該可以培養出足夠的氣度、寬闊的胸襟,容納不同的看法和言論。如果別人的批評不符事實,或歪曲真相,我們應該嚴厲駁斥;但假如有關批評是誠懇的,是出自善意的關懷,哪怕是筆調再辛辣、再煽情,哪怕是聲音再尖銳、再刺耳,我們都應把它們視為一種有助於我們改進、有利於我們成長的激素。誰又能忍受別人往自己的傷口上撒鹽?但如果那不是鹽,而是刺激我們大腦神經去思考的動力,我們應該可以從正面的、積極的角度去對待它。

  社會批評有時是越尖銳越好的,擊中要害的論點,最激發反思。四平八穩、面面俱圓的文章,教人看不到立場,也缺乏個性。

  龍應台覺得奇怪:“為什麼沒有不同的聲音?”她還問:“不同的聲音出不來?”龍應台在1991 年來過新加坡,參加過國際華文文藝營的討論,雖然她對新加坡各層面的問題沒有很深入的了解,但作為一名社會批評家,她有她一定的觀察。

  “為什麼沒有不同的聲音?”我們自己是否也常常反思這問題?雖然新加坡比許多發展中的新興國家幸運,但在建國發展過程中,我們所走過的道路也不算太平坦。興邦建國之初,為了穩定和發展,我們需要有統一的聲音,好團結及鞏固國民的力量。如今,我們是否已到了可以來個包括不同音階、不同音色的大合唱時代呢?只要開腔發音之前有個定音,只要我們擁有一個主旋律,那麼,包合不同音階、音色及音域的合唱曲,會不會更優美、更好聽呢?這是“龍捲風”吹過後,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

  我們應學習接受批評——蔡再豐如果一個人願以真誠、善良作為出發

  點,則他的批評與建議,是值得冷靜去思考與探討的。即使他的批評與建議有偏差或錯漏,我們也應該以諒解與感謝的心情,來冷靜的分析和討論,甚至撥出時間來研究、溝通、印證。這樣,才會進步,才會得益。

  新加坡不是沒有真正誠實的知識分子,肯冷靜、尖銳地探討龍應台女士所提出的問題。

  其實,幾篇發表在《交流》版的文章,也不能代表眾多新加坡人的心聲,所以,也就不該有“護國之聲”這碼事了。

  我同意,正如龍女士所說的:在華文的大世界裡,我們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我們便可以有自由的機會,平等地說話。學術探討,“真理”

  爭論,不應偏私,更不該做人身攻擊,或說出“賭氣”等沒有修養的言詞。

  國家主權、文化衝突、東方,思想、西方自由、歐洲人觀點、亞洲人價值觀這些都是生活在角度不同的人所產生的不同角度的看法,或者,都各有道理,都沒有錯。也沒有必要爭論以何種標準作為定論。

  我要說的是:(個人的看法)新加坡真正誠實的知識分子比較保守,比較懂得明哲保身。他們願意把更多時間花在謀生,花在教育子女身上,花在建設美好的家園。

  新加坡也並不缺乏優越的華文知識分子,在短暫的歲月里新加坡能有今日的輝煌成就,也多靠這些華文知識分子堅強的努力、默默的耕耘、不斷的創造、無比的鬥志。

  我個人也深覺,目前我們並不需要“外人”來“宣慰”和“照顧”,畢竟,我們的艱苦已一一熬過去了。不過,我個人倒盼望有更多的“華族”藝術、戲曲、音樂、舞蹈、武術等來本地活動。

  稱頌、讚美,對人說奉承好聽的話,是很容易給人接受的。批評、忠諫,即使是善意的指責,也會給聽的人感到厭惡而發出抗議,這是人性的弱點、人的通病,是應該改變的。

  亞洲或歐洲,非洲或美洲,地區不同,氣候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習慣便不同,管治方法便不同。智者和聰明者,是向別人學習,取長補短,求自己進步,而不是去攻擊別人,傷害別人或企圖征服別人。

  活在各個不同地區的人,需要的是什麼?爭取的是什麼?追求的又是什麼?這也有不同點。當然,自由是最可貴和最多人追求的,但是還有富裕、財寶,還有親情統治者用什麼法則治理廣大的群眾?什麼法則更適合?

  什麼是對與錯?歷史會給予證明。

  中國“百花齊放”與“大躍進”的口號已成為過去,“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也如明日黃花。目前在西方國家流行的性與貪污的醜聞,還有毒品泛濫的災害,非洲國家的飢餓與戰禍,還有印尼森林大火無法撲滅的悲哀身為知識分子,值得關心的東西太多了,值得寫的東西太多了。

  政府是政府,人民是人民,兩碼事,這是真理。龍應台女士畢竟是一個敢發言、敢批評的人。是的,文化批評像作文,不只要問誰寫得好,還有,誰“寫得真”、“寫得善”!

  新加坡人的心事——徐宗懋龍應台女士的短文《還好我不是新加坡人》

  轉載在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引起讀者的強烈責難,龍女士很奇怪為什麼讀者的基調相當一致。

  她覺得這種現象有兩種解釋:一是新加坡人確實比較滿意於現狀,樂意接受由權威政府領導的生活方式;或者,在權威的籠罩下,不同基調的聲

  音不敢冒出。其實,新加坡報刊不論英文或華文,常會將國外刊物對新加坡的批評轉載,並接著刊登國內讀者來信的反駁。編輯負責人心裡很清楚,在一個做出批評通常需要小心翼翼的國度,他們敢刊出這些國外批評文章,是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東西激起新加坡人的憤怒遠超過共鳴。

  如果有一篇國外批評真正能點中許多新加坡人內心的深處,能激起廣泛的共鳴,甚至產生某種顛覆效果,那樣的文章他們通常不會刊出來,但會在內部流傳,或者私下拿一份影印給你,然後讚美說:“這篇文章寫得真好!”

  編輯們對於真正能說中新加坡人心事的批評其實是挺尊敬的。

  所以,我相信龍女士文章激起新加坡讀者幾乎一致憤怒的反應,是真實的。如果比較了解新加坡政治和文化操作方式,便會知道,與其說龍女士的文章激起新加坡人強烈的反應,還不如說她的文章又一次成功地被新加坡報紙拿來當成絕佳的反面教材,作為凝聚新加坡人一體感的素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