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副將轉臉看向高嶠,見他雙目定定望著營帳帷門的方向,驀然間,放射出異樣的光芒,抬步,匆匆似要朝外走去,步伐卻有些漂浮。他覺得有些不對,正要上去扶一把,卻見他身體一晃,毫無預警地,人一頭栽倒在了地上。

  第125章

  當初,在李穆最終做出回兵建康的這個決定之後,他緊接著面臨著的一個最大的問題,便是選擇從何處渡江南歸。

  長安建康,地理一西北,一東南,即便是在朝廷南渡之前,江淮地帶暢通無阻之時,來往兩地之間的距離最近的一條驛道,也長達兩千餘里。

  何況是如今,那些地帶都還落在北夏手中。

  他能走的通道,便是當初從義成北上攻打長安時開闢出來的那條軍道。

  從長安到義成的這段路毫無問題,但過了義成,接壤荊襄,他便面臨何處渡江的的抉擇。

  他有兩條路可行。

  一是繞過許泌勢力所在的荊襄,取道江北,沿江一路東去,在歷陽的採石渡過江,直奔下游建康。

  二是直面荊襄。直接就在上游江陵渡渡江,再循江東下。

  兩者各有利弊。

  前者,起初或可避戰,看似能縮短行程,以達到儘快趕赴建康的目的。但採石渡古起,便是長江下游江段除了京口渡外的另一大渡。選擇在這裡過江,大軍長途行軍,路上絕無可能瞞得過許泌派出的偵察耳目,他必會早早控制渡口,毀匿渡船,於南岸布設重兵,阻止自己順利渡江。

  到了那時,籌不到足夠的舟船,再與以逸待勞的許泌軍隊陷入曠日持久的隔江對戰,便是犯了馳援的兵家大忌。

  況且,許泌倘若真的如他所想,趁著天師教亂的機會起兵謀反,那麼在他謀反之前,他不可能想不到還存在著自己如此一個變數,極有可能,在他剛拔軍南下之時,便會加以阻撓。

  路上一戰,在所難免。

  與其在下游處劣勢地位為過江和他持久鏖戰,不如出其不意,直接戰於荊襄,破襄陽,取武寧,從江陵渡口過江。

  所以那夜,他與蔣弢略微商議過後,很快便做了如此決定,隨即召集部屬,言明情況,留下守軍,將一應後方之事交託給了蔣弢孫放之等人,隨後便領大軍南下。

  果然如他所料,大軍剛過義成,完成糧草補給還沒兩天,尚未進入荊襄的地界,便遇到了來自荊州兵和發自南陽的北夏兵的兩面夾擊。

  荊州兵自然是奉了許泌之命,開來阻擋他南下的步伐,要將他攔在這裡。

  許泌做事,周密辣手。他深知李穆不易對付,為了穩妥起見,當時又派人將自己如今與朝廷敵對,李穆或許不日便會南下的消息傳給了羯人。

  果然如他所料,北夏也正忌憚著李穆,知他戰定關中,接下來必要東出潼關,劍指洛陽。收到消息,怎肯放過這個能將他消滅的機會?

  便這樣,兩支曾相互打得你死我活的軍隊,這一次,因為面對著共同的敵人,一改先前的對立,達成默契,一南一東,兩面夾擊,相互呼應,死死地拖住了李穆繼續南下的步伐,一時無法擺脫。

  這支駐於南陽的羯人軍隊是由一個深受北夏皇帝倚重的宗室所領。因南陽地靠荊襄,又一度落入南朝之手,奪回之後,北夏皇帝極其重視,派此人過來鎮守,隔三岔五,會有遞送公文的信使往來於洛陽和南陽之間。

  李穆先是派了細作混入南陽,到處宣揚北燕皇帝慕容西已經大舉發兵攻打洛陽復仇的消息,接著派人伏於驛站之旁,截獲了一封從洛陽傳至南陽的公文,獲得火漆紋樣和印鑑之後,偽造調令,稱北燕大軍壓境,洛陽告急,皇帝召他立刻趕回洛陽商議軍情。

  從慕容西在燕郡稱帝,復立燕國之後,北夏便在防備著慕容氏的復仇之戰。這宗室本就被聽來的消息弄得很是不安,已經派人去往洛陽詢問究竟,但因兩地之距,還沒有得到回音,突然間收到如此一封調令,心急如焚,一時之間,怎會想到這是李穆的調虎離山之計?當即撤兵,留人駐守南陽,匆匆趕去洛陽。

  北夏兵一退,李穆便兵分兩路,一路原地不動,繼續作對峙狀,迷惑住荊州軍,另一路,連夜迂迴取道,悄悄繞到了荊州軍的背後。調兵完畢,立刻發動進攻。

  負責留守的荊州將名叫許空,是許泌的族中兄弟,渾然不知北夏已經撤兵,突然遭到來自李穆的正面攻擊,如何抵擋得住?

  李穆的戰神之名,整個荊州軍府,上上下下,誰人不知?

  他本就懼怕李穆,眼見落敗,想到此次自己最大的任務,就是留守襄陽,將李穆死死擋在江北,不讓他從江陵渡過江。而想要抵達江陵渡,則必須通過襄陽。

  見狀不妙,立刻打算撤軍退入城中,以城防阻攔李穆南下的行軍步伐。

  以襄陽城防的牢固程度,加上自己有著足夠的守軍,李穆縱然再神武,短時間內,想要攻破,絕非易事。

  就在許空匆忙指揮退兵,打算撤入城中之時,身後竟殺出了一支軍隊,攔斷了荊州兵的退路。

  前後夾擊之下,戰事毫無意外地結束了。

  和那些願意效忠追隨許泌的高級將領不同,荊州軍府里的許多中下層官兵,本就對許泌造反感到不滿,今日又吃敗仗,走投無路,也不必李穆表示什麼,紛紛投降,殺了許空,掉頭就跟李穆一道殺往襄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