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儺面很好說,是一種帶著面具舉行的儀式, 有祭祀神靈、祖先乃至禱祝慶祝的方式, 而袁劇, 卻是近些年來,剛剛興起的一種戲劇方式,也是江南獨有的戲劇。

  和傳統的京劇、越劇都不相同, 無論是京劇還是越劇,在戲劇的表現方式上都是偏文學和藝術的,更青睞於一些有文學水平的人聽,但是袁劇, 卻源於底層,準確的說,是源自於迎柳村。

  村民們的感激很淳樸, 在第一代村民逝去之前,怕之後的子孫後代忘記袁大人,於是就將一些道聽途說的有關於袁大人的事跡以戲劇的方式流傳下來,這也是最早期的袁劇。

  早期的袁劇村民們都不懂得樂曲乃至文學, 都是依靠口口相傳,編演的台詞進行互相解說,以至於早期的袁劇很是尷尬無聊,也只有在無趣的鄉間才能夠流傳開來。

  後來的時候,感覺光有對白沒有背景的袁劇太過無趣,於是一個曾經學過一點點曲譜的青年,開始給這個戲劇編譜。

  編譜並不是輕易的事情,只有千錘百鍊,才能得到成熟的曲譜,這個青年編了許久也沒編成功,忽有一日,看到村中說唱袁劇的村人正搖頭晃腦的敲著石頭說,給了譜曲青年以極大的啟迪。

  於是不擅長譜曲的青年就這樣放棄了譜曲,反而開始給袁劇配上節奏。

  是的,就是節奏!

  採用簡單的鼓和番邦傳來的三角鐵樂器,迎柳村的人開始了第二次關於袁劇的磨合。

  而這一次,袁劇就顯得有模有樣多了,加了節奏的對白也顯得輕鬆有趣,詼諧無比,再加上樂器還能模仿一些情緒的變化,比如某段傷感時,就只用三角鐵敲擊,便顯得空靈,渲染出悲傷的氣氛。

  這是袁劇的第二階段。

  就算再好看的袁劇,幾年只有一部劇,恐怕也會看膩,所以在袁先生的故事之後,又有人開始組織第二部戲,只是這一次,無論是磨合還是速度,就都要快的多了。

  這也就是袁劇的第三階段了。

  直到現如今,袁劇已經是個相當成熟的戲劇,儘管總被人說不等大雅之堂,鄉人戲劇,但是袁劇的幽默性和流傳性,卻絕不是另外幾種戲劇所能比的。

  而今天,村人便是邀請袁大人一起看劇。

  第一部劇,自然便是袁劇的起源,也是袁劇自誕生以來的第一部劇——少年袁大人了!

  少年袁大人是一部很蘇的劇,基本上就將村人在京都所聽的所有袁大人的事情都集中在了一起,並進行了藝術加工,形成了一種十分魔幻的風格。

  比如——

  嗬,袁大人眼睛一掃,就看出了帳本裡面的破綻,眼睛微微眯起,看著面前的戶部主事,“你確定,這就是歷年的戶部帳本?”

  戶部主事尖眉鼠眼,聞聲連忙稱喏,“當然當然。”

  袁大人冷冷一笑,“那你告訴我,為什麼不過用於撰寫的筆墨費,一年花費,竟在十萬兩?”

  戶部主事頓時抖如糠篩,卻還負隅頑抗,“不不不……這不只是我們戶部的,還有其他部門的!對,還有其他部門的!”

  袁大人更不屑了,大聲拍著驚堂木,“還敢狡辯,快不速速招來,否則大刑伺候!”

  此時鼓點聲起,然後就是袁大人剷除宵小,還大晉一個朗朗乾坤的場景了,其中袁大人看帳如神,只要掃一眼,就知道帳本對錯,都不用算的劇情比比皆是,簡直把袁大人當成一個人形自走計算機一般!

  不說袁大人看的有多尷尬,小杏和小七他們也是笑的開懷,雖說風格有些魔幻,更加脫離實際,可是由於風格原因,雖然粗糙白話,兩人以說白對唱的方式演繹卻是十分幽默,特別是飾演反角的人,更是惟妙惟肖,將反派飾演得栩栩如生,仿佛真的有這個人存在一般。

  看到緊要處,就連袁大人都忍不住笑出聲,他現在已經完全不把劇里的人與自己聯繫起來了,這根本就是兩個人嘛,如果他真有劇里那麼厲害,那麼整個大晉戶部恐怕只要寥寥數人就可以完成工作,何必像是現今一般,冗官嚴重呢?

  而且劇里的對話實在是有意思,袁大人還是第一次看戲劇,卻不想睡覺。

  小杏和小七看的也是津津有味,直到謝幕的時候,還有些依依不捨。

  第一部劇排完了,村民們自然看到了袁大人臉上的笑容,見袁大人沒有生氣反而還有些高興的樣子,村民們都放下了心裡的石頭,看來袁大人很喜歡袁劇呀!

  既然喜歡的話,那不如再來一場?

  只是再來一場什麼呢?

  他們平時排劇,排的都是鄉村土話劇,有些有趣是有趣,卻有些太多粗俗,他們可不敢拿這個去冒犯袁大人。

  想來想去,就忽然想到前幾天村里新得到的劇本。

  那是個罕見的劇本,前半段愛情故事,後半段家國天下,講的,正是村里剛來的那個小少年的爺爺狗蛋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少年提供的這個劇本,村人才知道,原來狗蛋不是去外地做生意去了,而是去幫先帝打仗去了,還把敵人打的聞風喪膽,打的整個大晉都富裕起來了。

  而那個秀才的女兒,雖然也是嫁到了外地,但嫁的卻不是別人,正是那個給先帝打天下的狗蛋呀!

  原來小少年是狗蛋和這個女娃娃的孫子啊……仔細想想,當時在村里,就數這兩個人長得俊,那麼生出這麼好看的孫子出來,也是應當的吧。

  此時的村人還不知道,村裡面還有個小少年,也同樣是狗蛋的孫子呀!

  小七此時還懵懂不知,直到劇情一次又一次展開,小七才恍惚間意識到,狗蛋,居然就是自家爺爺?

  自家爺爺小時候居然叫狗蛋……小七忽然感覺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

  幸好皇宮裡面不流行小名,最多小六小七這種叫下排名,要是真的信奉民間的賤名好養活,自己也和爺爺一樣取一個如狗蛋這般的名字,愛美的小七殿下會崩潰的。

  幸好幸好。

  新的劇本,和粗糙的袁大人的劇本自然不一樣,這可是太子親自操刀寫出來的劇本,在袁劇的基礎上多加了些淺顯易懂的文采,又不失袁劇獨有的幽默性,真是特別雅俗共賞。

  至少原本只是哈哈笑的小七和小杏,在此時都沉浸在劇情裡面,為劇情裡面的人物悲喜而波動,甚至在最後狗蛋戰死沙場的時候,圍觀的群眾,無論是小杏還是小七,無論是袁大人還是村民,都無比傷感。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大晉有很多人,大晉有很多的百姓,而這些百姓之所以如今還幸福的活著,是因為有人在前面擋去了苦難。

  正如狗蛋。

  他燃燒了自己,放出的光輝足以照耀所有人,即使死,他也是最不屈的戰士。

  最後一幕,大晉的旗幟迎風飄揚,而四海之內,已經無人再敢阻攔我們的鋒芒!

  關於先帝最後一段的故事當然是改編的,但是同一年,先帝去了也是不爭的事實,只是他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了一個寧靜的山村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