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不管尚火還是尚土,總而言之,在“五行相生”而非“五行相勝”的前提下,他們都是把元朝給一腳踢開了,朱元璋說自己和平繼承了元朝正統的事兒,後來再也沒人提起過。這跟當年劉歆大國師的理論很相似,因為元朝跟秦朝一樣都不肯以德治國,所以算“閏統”,是多出來的朝代,雖然不能否定它存在過,但可以假裝瞧不見。
咱們今天再來研究五德這門奇幻設定,很多人就說啦,在王莽篡漢之前,大家是採用的五德相勝也就是相剋的說法,王莽到元代,是採用的五德相生說法,元代以後,又重新恢復到五德相剋的說法。其實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力求把體系搞圓,於是糅合了鄒老教授和劉歆大國師的新舊兩派說法於一爐。當時的人可不這麼想,自打劉歆大國師新體系出爐以後,相生說就占據了絕對主流,就連理學大宗師朱熹都明確說了“相生對”,那麼理學大泛濫的明、清兩朝,誰還敢跟他擰著來啊?
都到這個時候了,還拿相剋說事兒的,大多是些沒文化的大老粗,他們光知道相剋了,不知道相生算啥玩意兒。這是因為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人比較要臉,不崇尚明著玩暴力而崇尚暗中下刀子,所以表面上溫文爾雅,只說相生;老百姓的思路則比較單純,你完蛋了而我雄起了,那自然是我克了你呀。天公地道,簡單幹脆。
再加上明朝這個火德的來曆本就有點兒莫名其妙,既不是為了克元朝的金,也不是為了繼宋朝的火,而純粹是打“宋朝—紅巾軍—明朝”這麼一脈相承下來的,換朝不換德,所以也給普通百姓造成了誤解,以為五德相剋才是正根兒。於是乎,等到明末,按照慣例,火生土,下一朝應該是土德才對,可是先後興起的兩個政權卻全都不理不睬,直接改玩了相剋。
落幕前的沉渣泛起
公元1644年正月,流寇頭子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接著他就領兵直取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禎跑到煤山上找了棵歪脖子樹,一繩子吊死了。隨即李自成就在北京自稱皇帝,也開始玩弄起了德性。
那麼,這個大順朝該是什麼德呢?要知道那時候李自成手下讀書人不多,也就李岩、牛金星、宋獻策這哥兒仨,其中李岩和牛金星是正經明朝讀書人,對五德這類說法愛理不理,宋獻策可是算命的出身,最喜歡搞陰陽五行了,可思維還純粹是底層百姓那套似是而非。所以他們就扔掉了沿襲千年、被讀書人尊為王道的五德相生說,重新撿起了滿是灰塵的五德相勝說,宣布大順朝是水德,水克火,所以才能滅掉明朝。
水德就水德唄,我們知道,水德尚黑,所以大順軍都應該穿黑色保安服。可是也不知道李自成從哪本地攤文學上瞧見的,居然以為水德尚藍,於是乎滿朝文武就都變成了藍精靈,真是奇哉怪也。
不過也有一種可能性,當時印染技術已經很發達了,就連老百姓都能穿得上彩色衣服了,而不僅僅黑白兩色。過去有個詞兒叫“白衣”,就是指沒有功名的平頭百姓只能穿素色衣服,等有了點兒小功名做了秀才就能穿藍衫——這種規定往往在王朝初興的時候管得比較嚴,等到王朝繁盛,繼而衰敗,也就沒人把規定當一回事了,所謂“逾制”的現象比比皆是。總而言之,沒功名的平頭百姓也有很多穿藍衫的,而李自成那伙兒鄉下土包子眼裡的大老爺們兒(也就一群鄉紳啦)自然更是藍汪汪,所以他們瞧著藍色挺好,也就紛紛地全都穿藍,並且一口咬定,這就是水德的顏色。
其實論起五行所對應的顏色來,藍色根本就沒有位置。所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裡的“青”不是“湛湛青天不可欺”的“青”,而是“綠水青山帶笑顏”的“青”,換言之,是綠色,東方神獸是條綠龍而不是藍龍,所以才對應了五行中的木行。木行在東,水行在北,對應的神獸是“玄武”,也就是一隻龜加一條蛇,玄就是黑,劉邦當年祭的黑帝就是北方天帝。大順朝的尚藍,根本是沒文化的江湖騙子在瞎搞。
而且,這個奇哉怪也的藍色大順朝也僅僅維持了一個月,就被吳三桂勾引關外的清政權給滅掉了。
話說清朝原本國號叫金,因為太祖努爾哈赤是女真人,於是就接著前代女真族建立的金國,起了同樣的名字。其實清朝的女真跟金朝的女真並不是一碼事兒,金朝建立以後,正經女真人大多已經南遷、漢化了,後來乾脆融入到漢人堆里,清朝的女真則屬於一直在老家沒挪窩的窮親戚,甚至可能只是窮鄰居。所以努爾哈赤建了金國以後,就沒有延續金朝的金德或者土德——不過也可能他壓根兒就不知道還有五德這類有趣的花活兒可玩。
努爾哈赤光想著在關外建國,跟明朝對著幹了,他還未必有得天下之志。等到他兒子皇太極繼位,那傢伙眼光遠,野心大,瞧著明朝一天比一天爛下去,覺得自己也有機會入主中原,當中國皇帝,於是他就把部族名字和國家名字全都給改了。部族從女真改為滿洲,國家從金改為清。“滿洲”有兩個水字邊兒,“清”字又一個水字邊兒,大概打算用三條水來澆滅明朝的三重火。
然而這也只是民間的習慣說法,清朝跟明朝一樣,也沒有公開宣稱自己的德性。民國初年續修的《儀封縣誌》上記載,說十堡村的村民曾經在村里火神廟前面挖出過一具鐵牛,上面的字已經被侵蝕得很難辨認了,光能模糊地瞧出前面寫著“水德”,末行有“大清”“乾”“四十四”等字樣。這也屬於後人附會,真擱在清朝,正經讀書人不會寫這樣的字眼。
因為事實上,清朝別說德性了,就連正經的尚色都沒有——皇帝是穿明黃,可是祭祀天地祖宗並不要求黃牛、黃羊、黃豬、黃狗啥的,至於旗號更跟北周似的,四色俱全。我們知道,努爾哈赤把女真本族人都分了八旗,也就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後來皇太極照貓畫虎,把歸附的蒙古人和漢人也各分八旗,就是所謂的“蒙八旗”和“漢八旗”。所以皇帝穿黃袍子,很大原因是因為皇太極起初是領著鑲黃旗的,後來他更奪取了正黃旗和正藍旗,就稱為“上三旗”——再後來多爾袞把正藍旗剔了出去,改成了自己的正白旗。這三旗全都由皇帝親領。
所以看吧,正經清軍出陣,旗分四色(入關後再加上新附的漢軍綠營,打綠旗,就是五色),就算皇帝親征,打的黃色旗也未必是他獨一份兒,可以說旗號上壓根兒就沒有單一的尚色。
不過五德不搞了,並不說明清朝人不信五行。咱們可以這麼說,五德是統治階級搞的玩意兒,屬於陽春白雪,老百姓搞不懂,等到統治階級懶得玩了,老百姓也不會再把它撿起來;而陰陽五行是下里巴人,從歷代君王、大儒到街邊要飯的,多少都知道一點兒,算命瞎子更是滿大街嚷嚷,所以五德敗落了,五行卻還繁盛,甚至一直繁盛到今天。
咱們今天再來研究五德這門奇幻設定,很多人就說啦,在王莽篡漢之前,大家是採用的五德相勝也就是相剋的說法,王莽到元代,是採用的五德相生說法,元代以後,又重新恢復到五德相剋的說法。其實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力求把體系搞圓,於是糅合了鄒老教授和劉歆大國師的新舊兩派說法於一爐。當時的人可不這麼想,自打劉歆大國師新體系出爐以後,相生說就占據了絕對主流,就連理學大宗師朱熹都明確說了“相生對”,那麼理學大泛濫的明、清兩朝,誰還敢跟他擰著來啊?
都到這個時候了,還拿相剋說事兒的,大多是些沒文化的大老粗,他們光知道相剋了,不知道相生算啥玩意兒。這是因為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人比較要臉,不崇尚明著玩暴力而崇尚暗中下刀子,所以表面上溫文爾雅,只說相生;老百姓的思路則比較單純,你完蛋了而我雄起了,那自然是我克了你呀。天公地道,簡單幹脆。
再加上明朝這個火德的來曆本就有點兒莫名其妙,既不是為了克元朝的金,也不是為了繼宋朝的火,而純粹是打“宋朝—紅巾軍—明朝”這麼一脈相承下來的,換朝不換德,所以也給普通百姓造成了誤解,以為五德相剋才是正根兒。於是乎,等到明末,按照慣例,火生土,下一朝應該是土德才對,可是先後興起的兩個政權卻全都不理不睬,直接改玩了相剋。
落幕前的沉渣泛起
公元1644年正月,流寇頭子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接著他就領兵直取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禎跑到煤山上找了棵歪脖子樹,一繩子吊死了。隨即李自成就在北京自稱皇帝,也開始玩弄起了德性。
那麼,這個大順朝該是什麼德呢?要知道那時候李自成手下讀書人不多,也就李岩、牛金星、宋獻策這哥兒仨,其中李岩和牛金星是正經明朝讀書人,對五德這類說法愛理不理,宋獻策可是算命的出身,最喜歡搞陰陽五行了,可思維還純粹是底層百姓那套似是而非。所以他們就扔掉了沿襲千年、被讀書人尊為王道的五德相生說,重新撿起了滿是灰塵的五德相勝說,宣布大順朝是水德,水克火,所以才能滅掉明朝。
水德就水德唄,我們知道,水德尚黑,所以大順軍都應該穿黑色保安服。可是也不知道李自成從哪本地攤文學上瞧見的,居然以為水德尚藍,於是乎滿朝文武就都變成了藍精靈,真是奇哉怪也。
不過也有一種可能性,當時印染技術已經很發達了,就連老百姓都能穿得上彩色衣服了,而不僅僅黑白兩色。過去有個詞兒叫“白衣”,就是指沒有功名的平頭百姓只能穿素色衣服,等有了點兒小功名做了秀才就能穿藍衫——這種規定往往在王朝初興的時候管得比較嚴,等到王朝繁盛,繼而衰敗,也就沒人把規定當一回事了,所謂“逾制”的現象比比皆是。總而言之,沒功名的平頭百姓也有很多穿藍衫的,而李自成那伙兒鄉下土包子眼裡的大老爺們兒(也就一群鄉紳啦)自然更是藍汪汪,所以他們瞧著藍色挺好,也就紛紛地全都穿藍,並且一口咬定,這就是水德的顏色。
其實論起五行所對應的顏色來,藍色根本就沒有位置。所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裡的“青”不是“湛湛青天不可欺”的“青”,而是“綠水青山帶笑顏”的“青”,換言之,是綠色,東方神獸是條綠龍而不是藍龍,所以才對應了五行中的木行。木行在東,水行在北,對應的神獸是“玄武”,也就是一隻龜加一條蛇,玄就是黑,劉邦當年祭的黑帝就是北方天帝。大順朝的尚藍,根本是沒文化的江湖騙子在瞎搞。
而且,這個奇哉怪也的藍色大順朝也僅僅維持了一個月,就被吳三桂勾引關外的清政權給滅掉了。
話說清朝原本國號叫金,因為太祖努爾哈赤是女真人,於是就接著前代女真族建立的金國,起了同樣的名字。其實清朝的女真跟金朝的女真並不是一碼事兒,金朝建立以後,正經女真人大多已經南遷、漢化了,後來乾脆融入到漢人堆里,清朝的女真則屬於一直在老家沒挪窩的窮親戚,甚至可能只是窮鄰居。所以努爾哈赤建了金國以後,就沒有延續金朝的金德或者土德——不過也可能他壓根兒就不知道還有五德這類有趣的花活兒可玩。
努爾哈赤光想著在關外建國,跟明朝對著幹了,他還未必有得天下之志。等到他兒子皇太極繼位,那傢伙眼光遠,野心大,瞧著明朝一天比一天爛下去,覺得自己也有機會入主中原,當中國皇帝,於是他就把部族名字和國家名字全都給改了。部族從女真改為滿洲,國家從金改為清。“滿洲”有兩個水字邊兒,“清”字又一個水字邊兒,大概打算用三條水來澆滅明朝的三重火。
然而這也只是民間的習慣說法,清朝跟明朝一樣,也沒有公開宣稱自己的德性。民國初年續修的《儀封縣誌》上記載,說十堡村的村民曾經在村里火神廟前面挖出過一具鐵牛,上面的字已經被侵蝕得很難辨認了,光能模糊地瞧出前面寫著“水德”,末行有“大清”“乾”“四十四”等字樣。這也屬於後人附會,真擱在清朝,正經讀書人不會寫這樣的字眼。
因為事實上,清朝別說德性了,就連正經的尚色都沒有——皇帝是穿明黃,可是祭祀天地祖宗並不要求黃牛、黃羊、黃豬、黃狗啥的,至於旗號更跟北周似的,四色俱全。我們知道,努爾哈赤把女真本族人都分了八旗,也就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後來皇太極照貓畫虎,把歸附的蒙古人和漢人也各分八旗,就是所謂的“蒙八旗”和“漢八旗”。所以皇帝穿黃袍子,很大原因是因為皇太極起初是領著鑲黃旗的,後來他更奪取了正黃旗和正藍旗,就稱為“上三旗”——再後來多爾袞把正藍旗剔了出去,改成了自己的正白旗。這三旗全都由皇帝親領。
所以看吧,正經清軍出陣,旗分四色(入關後再加上新附的漢軍綠營,打綠旗,就是五色),就算皇帝親征,打的黃色旗也未必是他獨一份兒,可以說旗號上壓根兒就沒有單一的尚色。
不過五德不搞了,並不說明清朝人不信五行。咱們可以這麼說,五德是統治階級搞的玩意兒,屬於陽春白雪,老百姓搞不懂,等到統治階級懶得玩了,老百姓也不會再把它撿起來;而陰陽五行是下里巴人,從歷代君王、大儒到街邊要飯的,多少都知道一點兒,算命瞎子更是滿大街嚷嚷,所以五德敗落了,五行卻還繁盛,甚至一直繁盛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