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宋朝的國策就是善待文人士大夫,所以趙光義沒讓人一頓亂棍把趙垂慶給轟出去,而是把他的上奏交給大臣們討論。有位常侍徐鉉,原本是南唐的重臣,算當時數一數二的國學大師,他一眼就瞧出了趙垂慶的漏洞所在。他說,唐朝雖然滅亡了,卻有後唐撥亂反正,所以正統循環得從後唐起算,我皇宋還該是火德。為了加強說服力,他還援引了唐玄宗時候崔昌獻議的例子,以證明趙垂慶犯的是硬傷,辯無可辯。這樁風波也就此平息,然後,咱們還得繼續可是……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九月,宋真宗趙恆在位的時候,開封府有位功曹參軍名叫張君房,再次跳出來鬧事,上書勸說朝廷把德性改成金德。
不過這一次和上次不同,張君房不再在“五德”上繞圈子,而是開闢第二戰場,大談祥瑞徵兆。要知道那宋真宗是個極度迷信的傢伙,尤其痴迷祥瑞,對他說上天降瑞,那要比推演五德更有說服力。你還別說,張君房真的搜集到了,或者說編造出了不少證據:
其一,當後周恭帝柴宗訓把皇位禪讓給宋太祖趙匡胤的時候,也就是公元960年,按照傳統的干支紀年法,正是庚申年,天干配五行,庚屬金,地支配五行,申也屬金位,二金合一,這難道不正是上天的預告嗎?其二,宋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曾經在都城汴梁城西開鑿過一個池子,起名叫“金明池”,為啥不叫水明池、火明池而要叫金明池呢?這肯定跟德性有關啊。其三,就在前些年,丹徒進貢了一頭白鹿,姑蘇進貢了一隻白兔,而陛下您在封禪泰山的時候,又有人在山東獻上白兔一隻,鄆州也發現一隻金龜——白為金色,金像白色,這些祥物也都預兆著大宋該是金德啊!
這一回的論據不能說不充足,但可惜,張君房上書的時機不對,宋真宗那時候正忙著去汾陰祭祀后土呢,沒空搭理他這茬兒,於是這再一次變火為金的“逆流”也慘遭失敗。
隔了不久,到天禧四年(1020年)五月,又一個閒人蹦了出來,光祿寺丞謝絳上書說:“當年漢朝跳過暴秦直接繼承了周的火德,為火德;我皇宋也應該如法炮製,跳過五代繼承唐的土德,所以不該是火德,而該是土德。”這一回比前兩次更不像話,一瞧就知道謝絳這人歷史沒學好。我們知道,在鄒老教授的“五德相剋”系統下,周朝才是火德,漢朝則是土德;而在劉向、劉歆爺兒倆的“五德相生”系統之下,周為木德,漢則為火德。這謝絳根本是把兩套系統給弄混了。
與此同時,大理寺丞董行父也上書,堅持認為宋朝該是金德,還是老一套的理由,說宋朝應該跳過五代,上應唐朝土德云云。既然對方拍的是“火星磚”,宋真宗也就懶得跟他們費嘴皮子,直接引用當年徐鉉發的“火星帖”,回答說大宋是受了後周的禪讓,這麼把人家一腳踢開良心上過不去,您就別跟這兒廢話了。
如此這般,雖然下面不斷有人哼唧著要改德、要改德,但宋朝的火德卻是始終沒有變過。
舉例來說,北宋有一位書法大家,名叫米芾,他有一方書畫印,印文是“火宋米芾”四個大字,證明了宋為火德,是當時士大夫階層普遍的認知,張君房、謝絳之類全都非主流。對於這方印,米芾還特意寫過一段文字來作解釋,他說:“正人君子的名字都很端正,而紀年紀歲,也都應端正。從前有‘水宋’(指南朝劉宋是水德),所以今天要用‘火宋’來加以區別。”
第五章 宋代以降
歐陽修認為,只有那些“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且基本統一天下的朝代”才能叫正統,各種割據的小政權、偏安的小王朝,那都不能算是正統。以此為基礎,他先把東晉南北朝給剔除出正統之外,後來到了晚年重修這篇《正統論》,又把三國和五代也給撇了。
宋人的正統論
宋代官方推定的德性是火德,下面有些非主流嘰嘰喳喳的,根本動搖不了大局。可是事實上,這些爭論已經是五德學說的迴光返照了。從北宋開始,終於有明白人對這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奇怪學說感覺到了膩味,並開始對它進行猛烈抨擊。
並不是說從前就沒有明白人,大家都一樣渾,只是就算犄角旮旯里偶爾有幾個明白人,卻聚不成cháo流,形不成氣候,他們的抨擊也都淹沒在了歷史大cháo和浩瀚典籍之中,很難翻找出來,亂世裡面沒人有閒空兒搞學術反思;相反,哄抬五德來給統治者塗光彩,從而求賞點兒殘羹剩飯的傢伙倒是不少,這暫且不論。漢朝從武帝開始“獨尊儒術”,到了元帝乾脆“純任德教”,漢儒的祖師爺是董仲舒,集大成者是劉歆,這兩位大宗師都點頭的理論,當然沒人敢反駁啦。唐人浪漫主義氣息濃厚,咱們前面說了,無論文學家還是藝術家都最喜歡這一類准行為藝術,所以也不怎麼會去批評。宋朝不一樣,相比唐人,宋人重理性,宋詩就因為太講理而被後來很多人罵沒有詩味兒,再加上老趙家利用科舉制度和冗官政策培養出一個規模空前的官僚集團來,大票閒人吃飽了飯沒事兒干,就只能去故紙堆里鑽研學問嘍。
對於五德學說,第一個跳出來發難的是大儒胡瑗,此人字翼之,是理學先驅,被稱為“宋初三先生”之一(還有兩個是孫緮和石介)。胡瑗寫過一部《洪範口義》,從五德學說最早的理論基礎《洪範》開始批評起。
那麼《洪範》又是啥呢?我們知道,儒家經典里有一本《尚書》,又叫《書經》,據說彙編了從唐堯、虞舜直到周代的好多篇官方歷史文獻,其中就有一篇《洪範》,據說其內容是商朝遺老箕子向周武王所傳授的“天地之大法”。
根據考證,《尚書》中很多篇章都是後人偽造的,而就算那些真正的古代文獻,也都被歷代儒家給篡改得面目全非了。至於《洪範》,估計是春秋甚至戰國時代某些閒人的作品,因為裡面提到天帝賜給大禹以治理天下的九種大法,包括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和六極。瞧,裡面提到五行了,五行就是春秋時代陰陽家們現搞出來的,無論箕子還是周武王全都不可能聽說過,而且五行理論也正是五德學說的基礎。
胡瑗寫《洪範口義》,其主旨就是重新闡述漢儒所說的“天人感應”。“天人感應”跟五德一樣都說了一千多年了,胡瑗不可能全都給駁了,況且要是駁了這一點,那麼君主“受命於天”云云也都沒了基礎,搖搖欲墜,胡瑗還要腦袋呢,他不敢這麼幹。他只是認為漢儒相信讖緯的行為非常可笑,認為上天是利用人的努力來達成其意志,跟什麼祥瑞啊,符讖啊,還有五行什麼的沒有任何關係,那些全都是歪理邪說,根本違背了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本意。
孔子說人事,不說天事,怎麼,你們以為自己比孔子還要高明嗎,竟然直接說起天事來了?而且還是用五行生剋之類無稽之談來妄測天意,說好了是瞎子摸象,說差了純粹滿嘴跑火車,沒一句實在話。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九月,宋真宗趙恆在位的時候,開封府有位功曹參軍名叫張君房,再次跳出來鬧事,上書勸說朝廷把德性改成金德。
不過這一次和上次不同,張君房不再在“五德”上繞圈子,而是開闢第二戰場,大談祥瑞徵兆。要知道那宋真宗是個極度迷信的傢伙,尤其痴迷祥瑞,對他說上天降瑞,那要比推演五德更有說服力。你還別說,張君房真的搜集到了,或者說編造出了不少證據:
其一,當後周恭帝柴宗訓把皇位禪讓給宋太祖趙匡胤的時候,也就是公元960年,按照傳統的干支紀年法,正是庚申年,天干配五行,庚屬金,地支配五行,申也屬金位,二金合一,這難道不正是上天的預告嗎?其二,宋太宗在太平興國年間,曾經在都城汴梁城西開鑿過一個池子,起名叫“金明池”,為啥不叫水明池、火明池而要叫金明池呢?這肯定跟德性有關啊。其三,就在前些年,丹徒進貢了一頭白鹿,姑蘇進貢了一隻白兔,而陛下您在封禪泰山的時候,又有人在山東獻上白兔一隻,鄆州也發現一隻金龜——白為金色,金像白色,這些祥物也都預兆著大宋該是金德啊!
這一回的論據不能說不充足,但可惜,張君房上書的時機不對,宋真宗那時候正忙著去汾陰祭祀后土呢,沒空搭理他這茬兒,於是這再一次變火為金的“逆流”也慘遭失敗。
隔了不久,到天禧四年(1020年)五月,又一個閒人蹦了出來,光祿寺丞謝絳上書說:“當年漢朝跳過暴秦直接繼承了周的火德,為火德;我皇宋也應該如法炮製,跳過五代繼承唐的土德,所以不該是火德,而該是土德。”這一回比前兩次更不像話,一瞧就知道謝絳這人歷史沒學好。我們知道,在鄒老教授的“五德相剋”系統下,周朝才是火德,漢朝則是土德;而在劉向、劉歆爺兒倆的“五德相生”系統之下,周為木德,漢則為火德。這謝絳根本是把兩套系統給弄混了。
與此同時,大理寺丞董行父也上書,堅持認為宋朝該是金德,還是老一套的理由,說宋朝應該跳過五代,上應唐朝土德云云。既然對方拍的是“火星磚”,宋真宗也就懶得跟他們費嘴皮子,直接引用當年徐鉉發的“火星帖”,回答說大宋是受了後周的禪讓,這麼把人家一腳踢開良心上過不去,您就別跟這兒廢話了。
如此這般,雖然下面不斷有人哼唧著要改德、要改德,但宋朝的火德卻是始終沒有變過。
舉例來說,北宋有一位書法大家,名叫米芾,他有一方書畫印,印文是“火宋米芾”四個大字,證明了宋為火德,是當時士大夫階層普遍的認知,張君房、謝絳之類全都非主流。對於這方印,米芾還特意寫過一段文字來作解釋,他說:“正人君子的名字都很端正,而紀年紀歲,也都應端正。從前有‘水宋’(指南朝劉宋是水德),所以今天要用‘火宋’來加以區別。”
第五章 宋代以降
歐陽修認為,只有那些“控制了中原地區,並且基本統一天下的朝代”才能叫正統,各種割據的小政權、偏安的小王朝,那都不能算是正統。以此為基礎,他先把東晉南北朝給剔除出正統之外,後來到了晚年重修這篇《正統論》,又把三國和五代也給撇了。
宋人的正統論
宋代官方推定的德性是火德,下面有些非主流嘰嘰喳喳的,根本動搖不了大局。可是事實上,這些爭論已經是五德學說的迴光返照了。從北宋開始,終於有明白人對這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奇怪學說感覺到了膩味,並開始對它進行猛烈抨擊。
並不是說從前就沒有明白人,大家都一樣渾,只是就算犄角旮旯里偶爾有幾個明白人,卻聚不成cháo流,形不成氣候,他們的抨擊也都淹沒在了歷史大cháo和浩瀚典籍之中,很難翻找出來,亂世裡面沒人有閒空兒搞學術反思;相反,哄抬五德來給統治者塗光彩,從而求賞點兒殘羹剩飯的傢伙倒是不少,這暫且不論。漢朝從武帝開始“獨尊儒術”,到了元帝乾脆“純任德教”,漢儒的祖師爺是董仲舒,集大成者是劉歆,這兩位大宗師都點頭的理論,當然沒人敢反駁啦。唐人浪漫主義氣息濃厚,咱們前面說了,無論文學家還是藝術家都最喜歡這一類准行為藝術,所以也不怎麼會去批評。宋朝不一樣,相比唐人,宋人重理性,宋詩就因為太講理而被後來很多人罵沒有詩味兒,再加上老趙家利用科舉制度和冗官政策培養出一個規模空前的官僚集團來,大票閒人吃飽了飯沒事兒干,就只能去故紙堆里鑽研學問嘍。
對於五德學說,第一個跳出來發難的是大儒胡瑗,此人字翼之,是理學先驅,被稱為“宋初三先生”之一(還有兩個是孫緮和石介)。胡瑗寫過一部《洪範口義》,從五德學說最早的理論基礎《洪範》開始批評起。
那麼《洪範》又是啥呢?我們知道,儒家經典里有一本《尚書》,又叫《書經》,據說彙編了從唐堯、虞舜直到周代的好多篇官方歷史文獻,其中就有一篇《洪範》,據說其內容是商朝遺老箕子向周武王所傳授的“天地之大法”。
根據考證,《尚書》中很多篇章都是後人偽造的,而就算那些真正的古代文獻,也都被歷代儒家給篡改得面目全非了。至於《洪範》,估計是春秋甚至戰國時代某些閒人的作品,因為裡面提到天帝賜給大禹以治理天下的九種大法,包括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和六極。瞧,裡面提到五行了,五行就是春秋時代陰陽家們現搞出來的,無論箕子還是周武王全都不可能聽說過,而且五行理論也正是五德學說的基礎。
胡瑗寫《洪範口義》,其主旨就是重新闡述漢儒所說的“天人感應”。“天人感應”跟五德一樣都說了一千多年了,胡瑗不可能全都給駁了,況且要是駁了這一點,那麼君主“受命於天”云云也都沒了基礎,搖搖欲墜,胡瑗還要腦袋呢,他不敢這麼幹。他只是認為漢儒相信讖緯的行為非常可笑,認為上天是利用人的努力來達成其意志,跟什麼祥瑞啊,符讖啊,還有五行什麼的沒有任何關係,那些全都是歪理邪說,根本違背了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本意。
孔子說人事,不說天事,怎麼,你們以為自己比孔子還要高明嗎,竟然直接說起天事來了?而且還是用五行生剋之類無稽之談來妄測天意,說好了是瞎子摸象,說差了純粹滿嘴跑火車,沒一句實在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