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日軍面對的,實際上不是三萬五千人的大軍,而是一大堆支離破碎的小部隊。這樣一支軍隊,面對少數敵人會發生潰敗,其實一點都不意外。

  泗川大捷的消息傳到日本,五位託孤大老都大為欣喜。他們正在發愁怎麼撤軍,島津的這場勝利,為最後的撤離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等於幫了他們的大忙。

  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兩位實際掌權者給了島津家豐厚的賞賜:島津義弘受賜長光刀,以及四萬石的封地;島津誠恆受賜正宗刀,封近衛少將,出水地區為封邑。

  至於明軍這邊。董一元撤退的時候,忽然想起來在日軍里還有一個大號內應郭國安,遂派史世用再度前往日軍營寨,看是否能走郭國安的路子,跟島津議和。

  史世用到了島津營內,見到了島津義弘。島津義弘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沒有理睬他的和談請求,反而說:“你們等著吧。我先破星州,再取漢城,咱們到時候在遼東再相見吧。”

  史世用回來告訴董一元,董大帥居然信了……

  他連滾帶爬地找到邢玠,說大事不妙大事不妙。邢玠一聽,鼻子差點氣歪了。

  你董一元這什麼智商?敵人這明擺著就是胡吹大氣,你居然也信?你信也就罷了,還敢吃了熊心豹子膽,想擅自和談?你他媽知道那些援朝大員里有多少人就栽在了“和談”二字了嗎?你害你自己不夠,還要害我呀!丁應泰就在旁邊支楞著耳朵呢你知道不!

  邢玠大罵了一頓董一元,然後對史世用說:“你去告訴島津義弘,我這就整頓軍隊,再來相鬥!”

  邢玠到底是明白人,他知道日軍的痛腳在哪裡。島津在泗川是僥倖勝了,但戰略劣勢卻絲毫沒得到改善。如果明軍再來一次,他真不知道能否撐過去。

  果然如邢玠所意料的,史世用三進島津營,把邢軍門的話複述了一遍,島津義弘沉默不語,本來咧開的大嘴又合上了。

  穩住了日本人,邢玠開始下狠手處理。這次他不打算隱瞞了——事實上也瞞不住——直接把情況告訴徐觀瀾,匯報給朝廷。

  朝廷的處理意見很快就下來了:郝三聘、馬呈文兩個率先逃走的將領被梟首示眾,師道立革職;彭信古念在有破門之功,死罪免去,活罪難逃,充在軍中,戴罪立功;董一元革官御,降府職三級。

  茅國器後來總結泗川戰敗的原因,一共有五點:一是進兵太晚,讓島津從容把倭城修完;二是明軍不攻固城而先攻泗川;三是陳璘水師沒有及時跟進,封鎖海路;四是明軍沒料到日軍也有火炮,而且受到了火藥庫爆炸的影響,完全被打糊塗了;五是島津反擊及時,奮戰勇猛。

  泗川之戰中,明軍的傷亡數字一直存在爭議。有說損失三萬的,有說損失過半的,這些說法都太過離譜。

  還是老辦法,我們可以詳細分析一下明軍傷亡一般都出現在哪個階段。

  傷亡最大的部隊,是彭信古的三千人。這支部隊只剩下七八十人,基本上等於是全軍覆沒。

  茅國器的部隊總數為三千,傷亡大約是在七百人,傷亡近四分之一;葉邦榮所部傷亡率也差不多,一千五百人,估計戰死者也有三、四百人。

  也就是說,最靠近泗川城的三支部隊,陣亡人數在四千出頭。

  中路軍的其他部隊裡,郝三聘、馬文呈、師道立早早地就跑了,又是騎兵,基本沒受多大損失。祖承訓、藍芳威因為不在主戰場,撤退也很及時,傷亡也不大。其他如柴登科、楊紹祖、秦得貴等人,多為騎兵,跑起來也不是日軍能追及的。

  值得注意的是,明軍在泗川之戰前後死亡的將領包括李寧、盧得功、方時新、徐世卿等。這裡除了徐世卿陣亡於大潰敗以外,要麼病死,要麼在早期戰死。中路軍的指揮層在大潰敗中並未蒙受巨大損失,他們還維持著最低限度的組織度。

  也就是說,在那一場潰敗中,明軍不是完全地跑成一片散沙,而是以這些參將、游擊為一個個小核心,拼命向北運動。傷亡情況,基本上都出現在這些小核心外圍以及後面的離散明軍。這些人跑得漫山遍野,看著很多,實際上數量並不大。

  彭部全軍覆沒,姑且不論;茅、葉以步兵深陷敵陣,傷亡率為25%,那麼位於陣後的其他騎兵部隊傷亡肯定不會超過這個比例,最多也就10%的傷亡率。三萬明軍,百分之十就是三千人。

  三千人加四千是七千人,這個數字與《宣祖實錄》記錄的明軍傷亡數字基本吻合;另外《再造藩邦志》里說步兵陣亡者三千,騎兵也多有傷亡,步騎比例也差幾近之。

  七千人,足足七千名明軍士兵倒在了泗川到晉州之間的土地上,倒在了距離勝利最近的時刻,這足可以稱為援朝戰爭第一慘敗了。

  十月初六,泗川慘敗的消息傳到了正在圍攻蔚山的東路軍中。麻貴一聽,大為震駭。中路的潰敗,意味著泗川、固城日軍可以肆無忌憚地向蔚山增援,士氣此消彼長,這一仗變得不好打了。

  麻貴留下四員將領在蔚山附近的毛火村監視加藤清正,然後帶領大軍移屯到慶州,而他的行營則移到了更北邊的永川。蔚山之圍,不戰自解。

  麻貴不甘心就這麼退回去,也不敢冒險繼續作戰。於是他打算停在永川觀望一下形勢,看看中路軍失敗以後,西路軍的進展到底怎樣。

  那麼,劉綎的西路軍在這期間,到底幹了什麼呢?

  第二十二章 倭橋勝敗

  劉綎的西路軍其實是三路軍中出動最早的,他們的集結地點是公州,然後在九月十一日誓師南下。隨行明軍有兩萬之眾,還配發了朝鮮最能打的陸軍將領——都元帥權僳。

  當初分配朝鮮軍的時候,明軍三路主帥都希望有權僳助陣,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還是朝鮮國王站出來發話,把權僳分配給了劉綎。

  三路主帥里,朝鮮國王李昖跟麻貴關係一般,壓根不認識董一元是誰,但是對劉綎印象最好。劉綎第一次來朝鮮,雖說沒打什麼大仗,但一直表現得很積極,明里暗裡嘲諷李如松怯戰,把朝鮮人哄的很開心。所以這次發生爭執,鮮國王李昖拉了一回偏架,偏袒了劉綎一把。

  大軍誓師出征以後,劉綎把部隊分成三路:西路軍讓吳廣帶著五千六百人,與權僳從樂安南下;王之翰、司懋官、李寧帶著八千人走求禮、光陽;劉綎親自帶著李芳春等近萬人,直奔順天而去。

  這個架勢很有氣魄,咄咄逼人,要從三個方向把順天日軍一口吞下。

  可明軍的行軍速度,卻跟這個進軍態勢完全不搭配。劉綎一路上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走的比蝸牛都慢,一副完全不著急的模樣。

  劉綎倒不是不著急,他只是在等待。

  和加藤清正、島津義弘一樣,小西行長也捨棄了朝鮮舊城,盤踞在新建的倭城裡。這座倭城修在了順天附近一處臨海險峻之處,地形比法叱島還要險要。小西行長修建的石制倭城地基很窄,但是特別高大,被遠近的朝鮮人稱為倭台。而朝鮮古語裡“橋”與“台”發音類似,結果以訛傳訛,成為倭橋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