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本不信幽冥之事,此刻竟不覺悚然,仿佛李演的魂魄就在不遠處冷眼看著這一幕。若不是皇帝抓得太緊,我內心深處的惶怖與虛冷定會被他感知無疑。近午的日光飽含暖意,風小了,恰到好處地驅散些許恐懼。我定一定神,索性將另一隻手也覆在他凸起的指節,手心觸到山石一樣的粗糲和堅定。我淡然一笑:“冤枉?難道陛下責怪過皇后娘娘麼?”

  他一怔。是呢,在舞陽君之事上,他從未公然責備過陸皇后,更沒有定罪。他只是一味地疑心和冷落。既無定罪,何談冤枉?他所問非人,李演的夢更是所託非人了。我的回話,相對他愧疚而疑惑的心,實是空洞而準確。他的手慢慢鬆了下來,一如他的思維已經遠遠跟不上他此問的初衷。他訥訥道:“是麼?”

  這一問徹底驅散了我心中僅餘的傷感和柔情,我端坐如儀,笑意平和:“陛下累了,才會胡亂做夢。還是再睡一會兒的好。”說罷將他的左手送入被中。

  皇帝有些心煩意亂:“朕睡不著……”

  我笑道:“那微臣給陛下念書聽。”

  皇帝嘆道:“也好。就念司馬相如的《大人賦》吧。”

  我頓時怔住,不覺一笑。他問道:“笑什麼?”

  我笑道:“好些年前在景園的時候,夷思皇后政事繁忙之餘,也曾命微臣念過《大人賦》。”

  皇帝有些意外,仿佛對陸皇后的喜好知之甚少:“原來皇后也喜歡《大人賦》。”

  我一面招手命小簡拿書來,一面悠然嚮往:“那時候皇后娘娘正監國,娘娘還問微臣,究竟是做仙人好,還是代陛下牧守天下好。”

  皇帝定定地看著我。我只低頭翻著司馬相如的文集,翻書聲似流水,緩緩傾落最後的試探與失望。良久,他力不從心地嘆道:“即便是帝王至尊,亦不過是凡人。哪有做仙人快樂逍遙。”說罷轉過頭,目光向天,坦然無愧,“哪怕朕死了,魂魄也要在天上,好好看著這天下。朕要看太子能不能做一個好皇帝,看著這江山流轉,將往何處去?!”

  我淡淡道:“太子殿下會是一位明君的。”

  皇帝含糊地應了一聲。我終於翻到了《大人賦》,再抬頭時,他眼角忽然多了一道銀絲般的淚痕。他再沒有說話,只合目聽我念著,不知不覺又睡著了。

  “……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眩眠而無見兮,聽惝恍而無聞。乘虛無而上遐兮,超無有而獨存。”

  念罷,我竟無力合起書,雙手一顫,淚滴洇濕了字跡,書與淚一同跌落在地。風貼地吹過,書頁自左至右極快地翻過,眼帘中只剩了一頁清冷單調的封底。雖然他的淚痕已干,不知為何,我仍是忍不住用帕子擦拭他眼角的皺紋,不為別的,只是撫平他這二十年來的辛勞、疑惑和不平。入宮十年有餘,這是我唯一能給他,也給自己的平和與溫存。

  午後,皇帝陷入昏迷,半夜,已至彌留。所有的妃嬪女官和皇子、公主都坐在寢殿外的暖閣中候旨。小皇子和小公主熬不住困,都在母親懷中睡了過去。為了避免遇見華陽公主,我獨自在小書房中等候。寢殿中龍榻前只有尚太后、太子高曜、宰相白子琪、御史大夫施哲和小簡等一班宮人守候。

  北窗大開著,風灌了進來,冰冷刺骨,像那一夜我潛入守坤宮看望慎妃時益園中掠過枯樹梢的風。天快亮時,我忽然聽見高曜和群臣放聲痛哭。小簡退入暖閣,嘶聲長哭,哀戚道:“陛下駕崩了……”接著暖閣里傳出女人的啜泣,夾雜著幾個小兒被吵醒後懵懂不悅的啼哭。

  我在窗前呆站著,並沒有流淚。聽說人死後,靈魂無所不知。他應該已經知道當年的真相了,恐怕我將要迎接更深的噩夢。倘若真是如此,我寧願在夢中,永不醒來。因為只有在夢中,我才能披露一切的虛偽和惡行,向他痛哭懺悔我的罪。然而我知道,就算我在夢中懺悔千萬次,醒來之後,我仍舊是一個罪人。永世不得安寧。

  景德元年臘月十八,皇帝高思諺駕崩,終年三十六歲。

  注釋:

  [1]《孟子·離婁下》:“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2]《道德經》:“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3]《論語·述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魏書·列傳第五十二·郭祚傳》:“祚表曰:‘蕭衍狂悖,擅斷川瀆,役苦民勞,危亡已兆。然古諺有之,“敵不可縱”。夫以一酌之水,或為不測之淵﹔如不時滅,恐同原糙。’”

  [5]《春秋左傳·桓公元年至十八年》:“於是齊人侵魯疆,疆吏來告,公曰:‘疆場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姑盡所備焉。事至而戰,又何謁焉?’”

  [6]李白《贈從兄襄陽少府皓》

  [7]王符《潛夫論》:“人天情通,氣感相和,善惡相徵,異端變化。聖人運之,若御舟車,作民精神,莫能含嘉。”

  [8]《三國志·魏書·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臣聞羊質虎皮,見糙則悅,見豺則戰,忘其皮之虎也。今置將不良,有似於此。故語曰:‘患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為也。’”

  [9]《周易·艮卦》:“《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10]《詩經·大雅·盪之什·抑》:“於乎小子,告爾舊止。聽用我謀,庶無大悔。天方艱難,曰喪厥國。取譬不遠,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11]《周易·震卦》:“《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12]《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巧言》:“亂之初生,僭始既涵。亂之又生,君子信讒。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13]《晉書·列傳第六十八·王敦傳》:“雖功大宜報,亦宜有以裁之,當杜漸防萌,慎之在始。”

  [14]《孔雀東南飛》

  [15]杜牧《河湟》:“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

  [16]《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蕢聵弗聽。於是子路欲燔台,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黶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