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能一樣嗎?他是外人,沒有義務對我好。你是我丈夫,是我兒子的爸爸,你對我好是應該的!”張依一嗔了他一眼。

  瞧這飛醋吃的,牙都快酸掉了!

  劉恪非心情大好,“那是,我是你丈夫,他是外人!”

  張依一心中暗笑,也不拆穿他,由著他為自己洗腳,又照顧她洗漱好睡下。

  第二天,軍部派了一輛吉普車過來,接她去軍部,防守榆峰山、箭灘等地的師團,派了宣傳幹事過來,跟她學英語喊話。

  軍里的英語翻譯在上甘嶺戰役中對敵軍喊話,被炮彈崩傷,送去後方醫院了,這才把她這個孕婦派上陣。

  英語喊話也是隨著戰時變化而改變的,英語翻譯以前教給大家的哪些,“你們被包圍了”、“趕快投降吧”、“舉起手來”、“不許動”,這些句子繼續適用。

  現在是反登陸作戰準備時期,對美軍的喊話內容增加了“這裡不是仁川!”“要和平,不要戰爭!”“感恩節,你吃火雞了嗎?”

  六七個宣傳幹事都沒學過英語,不會音標,這邊教會他們,那邊轉頭就忘。沒辦法,張依一跟前面的翻譯們學了一招,用中文音譯。好在這些幹事都有文化,用中文音譯後,馬上就懂了。多次練習以後,發音也越來越標準了。

  中午飯是在軍部吃的,炊事員給她做了一碗香軟的雞蛋羹,幹部處的一個女幹事,還給了她一斤多毛線,讓她給孩子織毛衣。

  “甘大姐,我不能要你們的東西!”張依一連連擺手。

  這時候,毛線可是好東西,大家都不富裕,這一斤多毛線可要花去甘幹事不少津貼。她跟劉恪非又不缺錢,哪能占人便宜。再說,她也不會織毛衣啊。

  甘幹事卻是實心實意的要給她:“這個孩子,可是咱們軍在朝鮮戰場上出生的第一個孩子,是咱們整個軍的孩子,大姐沒有好東西,這毛線算是送給孩子的見面禮。”

  “甘大姐,太謝謝你了,可我不會織毛衣啊!”張依一沒辦法,只得實話實說。裁衣服做衣服她倒是會,織毛衣她實在不擅長。

  “這樣吧,等我織好了送給孩子。”甘幹事熱心地說。

  “我替孩子謝謝甘大姐了,等回了國,我跟孩子爸請你們喝喜酒!”再推辭下去就是矯情了,張依一隻好向甘幹事表示了感謝。好在大家都在彭城,有情後補。

  軍部派車將張依一送回了高炮團營地就回去了,回到她跟劉恪非住的掩體內,裡面冷冰冰的,她想給孩子裁幾件小衣服,卻冷得伸不開手。

  掩體內冷的待不住,張依一就在四處晃悠。除了炊事排以及宣傳科後勤科的文職人員,其他的領導和戰士,都去山上修工事去了。

  修築坑道的任務十分艱巨,朝鮮沿海岸一帶山勢雖不算高,但岩石卻非常堅硬,很多戰士不是手被震傷,就是臉部被飛起的石塊崩傷,醫院幾乎每天都能收治面部受傷的戰士。

  她順著山路往營地的左邊走,走了十幾分鐘左右,遠處走過來兩個十七八歲的朝鮮姑娘,頭上頂著一個筐。她們也看到了張依一,遠遠的就衝著她笑。

  走得近了,兩個姑娘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對她說了一句:“同志,你好!”

  “你們好!”張依一用朝鮮語跟她們打招呼。

  兩人穿的衣服不厚,又都是光著腳穿了一雙單鞋,讓她十分羨慕。朝鮮人不怕冷,大冬天都不穿棉鞋和襪子,渴了就喝涼水,照樣身體好好的。

  兩個姑娘邀請她去家裡做客,張依一婉拒了她們的好意,告訴她們自己回去晚了,丈夫會著急。

  通過和兩個姑娘交談,她了解到,這兩個姑娘是去山下的集市上購置年貨的。讓她吃驚的是,兩人竟然都是中學畢業,家裡的弟弟妹妹在山下上小學,這和她想的不太一樣。

  原來,戰爭以前,朝鮮農村比中國農村生活的要好,家家戶戶通電燈,幾乎每家都有手搖的縫紉機。教育普及率比眼下的中國農村高,女孩和男孩一樣,享有教育的權利。教育普及到中學,費用由國家承擔。

  而這些有文化,吃苦耐勞的姑娘們,在韓戰期間,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前方要打仗,後方要生產。農村的壯勞力和城市的工人們上了前線。農村姑娘種地搞生產,城市姑娘24小時輪流看機器,不讓機器停止運轉。

  和兩個姑娘分開後,張依一往營房的方向走。讓她無奈的是,頭頂上有一架敵人的偵察機在她的頭頂盤旋,就像是在玩貓捉老鼠的遊戲。

  她不知道偵察機上的飛行員能不能看清楚她的手勢,她舉起手臂,將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分開,做了一個勝利的手勢。

  氣死你們這些侵略者,你們很快就要灰溜溜的回國了。

  偵察機仿佛看到了她的手勢一般,竟朝她俯衝過來,低空在她的頭上盤旋,近得甚至能看清楚機翼上的標誌。

  盤旋了一會兒,偵察機扔下來一團東西後,嗡嗡的飛走了。

  這時,就見劉恪朝著她飛奔過來,幾步就衝到了她的跟前,衝著她吼起來: “你知不知道這樣有多危險,你這是在挑釁他們!”

  鮮少動怒的劉恪非,此時就像一頭暴怒的獅子,英俊瘦削的臉上烏雲密布,周身釋放著駭人的氣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