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頁
這會兒他要離開去杭城,肯定是要有一段時間的耽擱的,不過現在也不能管這些了,再見到蓮娜,卡爾心裡又只有蓮娜一個人了。
他將杭城那邊帶過來的二十張圖都看了個遍,將蓮娜的音容笑貌都記在了腦海中。第二天就跟著第一批返程的車隊往回趕。
而杭城這邊的蓮娜還完全不知道這些,她在織布廠里同女工們說說笑笑,覺得這五年來日子頭一回過得這麼輕鬆愉快。
她不用討好別人,也不用給別人獻媚,臉上更不用施加那些她本來就不喜歡的妝容。每天要做的不過是和人說說她們那邊的著裝風格,然後抽空坐馬車去杭城教小姐她們的家鄉話。
蓮娜走南闖北也有些年頭了,別的不說,語言天賦是很好的。又在教導林若青的過程之中頭一次覺得自己有些用處,因此對這件事情格外認真。
女工們則也很喜歡蓮娜。原來這看著長得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其實也沒什麼不一樣啊。
而這些事情,總體來說都算是民間瑣事。
一年眼看著又要走到盡頭,忙碌的地方可不僅僅只有民間,官方那邊是更加忙碌的。
各地官員將自己所管轄的地區一年以來的各種情況都匯總起來呈交上去,全都趕在了十二月到了京城裡頭。
皇帝每天要花比以前加倍的時間來看奏摺,經常是要忙到半夜裡,早上又得早早起來批閱奏摺,連睡覺的時間都少之又少。
不過好在從下面官員呈交上來的摺子看,宋國上下這一年裡的情況是比去年又好了很多的了,諸如說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杭城了。
杭城一向是納稅很多的地方,畢竟江南地界的富庶那是沒的說的。可是這兩年以來,特別是去年一年,杭城的納稅又明顯多了很多,相較於以往幾乎是多了兩成,這就很引人注意了。
杭城的前任知府之所以升的那麼快,不僅僅是因為人家的老丈人在京城中能說上話,還因為杭城那邊這兩年的政績也的確好看,升官也讓人沒的說。
皇帝著重看了看,發現這納稅大戶基本上就是那些,不過這兩年新增了一家。陳家的少夫人名下的粉黛和織布廠,特別是織布廠,在今年以來納稅可十分有看頭了。
只不過從奏摺上來看,皇帝還沒有發現這裡的區別,畢竟下面的官員將之與陳家的生意混在一起說了。反正在下面的人看來,陳彥媳婦做的和陳彥做的有什麼區別,女子依附於丈夫麼。
如果不是皇帝曉得粉黛並不是陳家操刀的產業,恐怕也就這麼給混過去了。不過正好皇帝知道,且對林若青還有印象,這便有些好奇起來了。
之前他就覺得林若青是個能人,現在更加覺得她不錯。只可惜一時之間沒有什麼能夠了解她的辦法,皇帝想來想去還是讓人去找了前任杭城知府過來問話。
前任杭城知府曉得的東西卻也不多,畢竟他走的時候織布廠都還沒有做這麼大呢。
還是皇帝身邊的重寵妃,知府夫人的妹妹給皇帝道;“家姐和那林氏倒是有些交情,興許知道一些的。”
皇帝對此正感興趣,自然想要知道,只不過自己也不好去和女人問這些,便讓寵妃去見見自己姐姐,順便說說這事兒。
寵妃便趕在過年前還有了一趟省親的機會。
不過這省親的目的性明確,寵妃一開口就是要見她姐姐。
知府夫人見了她也高興,不過卻不曉得這突然要見自己是什麼事情。
寵妃笑著說:“陛下看了今年杭城那邊的帳目,覺得林氏那邊好,想知道她那邊是個什麼情況,姐姐你曉得不曉得?”
知府夫人一聽是這個,心裡就舒坦了,這個她自然是曉得的。
“那林氏,說起來祖輩也是京城人,不過上頭的輩分說起來我也有些掰扯不清楚,只是她母親,當年可也是一等一的美人,若不是嫁到了杭城,興許要要來京的。
不過這不是要緊的。那林氏啊,今年過了年也才二十出頭罷了,她嫁進陳家以後,先是開了粉黛,稍稍做出一些名堂以後,又創了黛色,說起來是一個鋪子,可其實是兩個,跟著聽說是與她的丈夫一起去邊關走了一趟,而後便回到杭城建立了織布廠,這些都是生意上的事兒。
不是生意上的事兒也多呢,林氏還在杭城外頭辦了一個庵堂,專門收容教養那些無家可歸的女娃和棄嬰,我回來京城以後還有所耳聞,聽說不僅給人吃飽穿暖,還讓人讀書。
若說這些都不算什麼,最奇的想來你應該也曉得,林氏那邊不僅僅用男工少,織布廠和粉黛黛色裡頭用的都是女工多,以前吧,咱們這都講究一個女子主內。
女子拋頭露面都是要被笑話的,我本來也是這麼想的,出去拋頭露面那都是鄉下地方的女子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可現在看見這樣,也覺得是自己有些迂腐了。
我自己是沒有什麼好說的,可那林氏實實在在是個妙人兒,你相處過便會曉得了,要說我能夠做成這麼多事情的,氣概豈又會比不過男兒?”
這些話寵妃回到宮裡以後,一五一十都和皇帝說了。
寵妃善於察言觀色,從皇帝第一次提及林若青時候的態度就已經笑得皇帝對林氏這樣的人並不反感不說,還心存讚賞,因此更加知道回來以後這話要往哪個角度說了。
他將杭城那邊帶過來的二十張圖都看了個遍,將蓮娜的音容笑貌都記在了腦海中。第二天就跟著第一批返程的車隊往回趕。
而杭城這邊的蓮娜還完全不知道這些,她在織布廠里同女工們說說笑笑,覺得這五年來日子頭一回過得這麼輕鬆愉快。
她不用討好別人,也不用給別人獻媚,臉上更不用施加那些她本來就不喜歡的妝容。每天要做的不過是和人說說她們那邊的著裝風格,然後抽空坐馬車去杭城教小姐她們的家鄉話。
蓮娜走南闖北也有些年頭了,別的不說,語言天賦是很好的。又在教導林若青的過程之中頭一次覺得自己有些用處,因此對這件事情格外認真。
女工們則也很喜歡蓮娜。原來這看著長得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其實也沒什麼不一樣啊。
而這些事情,總體來說都算是民間瑣事。
一年眼看著又要走到盡頭,忙碌的地方可不僅僅只有民間,官方那邊是更加忙碌的。
各地官員將自己所管轄的地區一年以來的各種情況都匯總起來呈交上去,全都趕在了十二月到了京城裡頭。
皇帝每天要花比以前加倍的時間來看奏摺,經常是要忙到半夜裡,早上又得早早起來批閱奏摺,連睡覺的時間都少之又少。
不過好在從下面官員呈交上來的摺子看,宋國上下這一年裡的情況是比去年又好了很多的了,諸如說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杭城了。
杭城一向是納稅很多的地方,畢竟江南地界的富庶那是沒的說的。可是這兩年以來,特別是去年一年,杭城的納稅又明顯多了很多,相較於以往幾乎是多了兩成,這就很引人注意了。
杭城的前任知府之所以升的那麼快,不僅僅是因為人家的老丈人在京城中能說上話,還因為杭城那邊這兩年的政績也的確好看,升官也讓人沒的說。
皇帝著重看了看,發現這納稅大戶基本上就是那些,不過這兩年新增了一家。陳家的少夫人名下的粉黛和織布廠,特別是織布廠,在今年以來納稅可十分有看頭了。
只不過從奏摺上來看,皇帝還沒有發現這裡的區別,畢竟下面的官員將之與陳家的生意混在一起說了。反正在下面的人看來,陳彥媳婦做的和陳彥做的有什麼區別,女子依附於丈夫麼。
如果不是皇帝曉得粉黛並不是陳家操刀的產業,恐怕也就這麼給混過去了。不過正好皇帝知道,且對林若青還有印象,這便有些好奇起來了。
之前他就覺得林若青是個能人,現在更加覺得她不錯。只可惜一時之間沒有什麼能夠了解她的辦法,皇帝想來想去還是讓人去找了前任杭城知府過來問話。
前任杭城知府曉得的東西卻也不多,畢竟他走的時候織布廠都還沒有做這麼大呢。
還是皇帝身邊的重寵妃,知府夫人的妹妹給皇帝道;“家姐和那林氏倒是有些交情,興許知道一些的。”
皇帝對此正感興趣,自然想要知道,只不過自己也不好去和女人問這些,便讓寵妃去見見自己姐姐,順便說說這事兒。
寵妃便趕在過年前還有了一趟省親的機會。
不過這省親的目的性明確,寵妃一開口就是要見她姐姐。
知府夫人見了她也高興,不過卻不曉得這突然要見自己是什麼事情。
寵妃笑著說:“陛下看了今年杭城那邊的帳目,覺得林氏那邊好,想知道她那邊是個什麼情況,姐姐你曉得不曉得?”
知府夫人一聽是這個,心裡就舒坦了,這個她自然是曉得的。
“那林氏,說起來祖輩也是京城人,不過上頭的輩分說起來我也有些掰扯不清楚,只是她母親,當年可也是一等一的美人,若不是嫁到了杭城,興許要要來京的。
不過這不是要緊的。那林氏啊,今年過了年也才二十出頭罷了,她嫁進陳家以後,先是開了粉黛,稍稍做出一些名堂以後,又創了黛色,說起來是一個鋪子,可其實是兩個,跟著聽說是與她的丈夫一起去邊關走了一趟,而後便回到杭城建立了織布廠,這些都是生意上的事兒。
不是生意上的事兒也多呢,林氏還在杭城外頭辦了一個庵堂,專門收容教養那些無家可歸的女娃和棄嬰,我回來京城以後還有所耳聞,聽說不僅給人吃飽穿暖,還讓人讀書。
若說這些都不算什麼,最奇的想來你應該也曉得,林氏那邊不僅僅用男工少,織布廠和粉黛黛色裡頭用的都是女工多,以前吧,咱們這都講究一個女子主內。
女子拋頭露面都是要被笑話的,我本來也是這麼想的,出去拋頭露面那都是鄉下地方的女子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可現在看見這樣,也覺得是自己有些迂腐了。
我自己是沒有什麼好說的,可那林氏實實在在是個妙人兒,你相處過便會曉得了,要說我能夠做成這麼多事情的,氣概豈又會比不過男兒?”
這些話寵妃回到宮裡以後,一五一十都和皇帝說了。
寵妃善於察言觀色,從皇帝第一次提及林若青時候的態度就已經笑得皇帝對林氏這樣的人並不反感不說,還心存讚賞,因此更加知道回來以後這話要往哪個角度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