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他想利誘,也要看看在場的人是不是都願意。真以為都是滿清末年的滿朝軟骨頭麼?幾句威迫幾句利誘便可使人棄械投降?柏冉避開劍刃,輕鬆彈開頸上的劍,換了個姿勢,坐得隨意了一些。那持械的士卒倒不敢再舉劍,只在身後佇立。
謝回氣呼呼地起身道:「若要為區區微渺之位折腰,吾死後亦無顏見先人。」
陳大將軍聲援:「我陳氏素忠於陛下,不敢因我一人,使先人蒙羞。」
眾臣也反應過來,陳氏忠於皇帝,自然結怨於趙王,然而,除了早就依附趙王的,在場的,有幾個沒或多或少的阻過趙王?眼下說得好聽,既往不咎,待真到那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誰又能說得准。何況,那般活著也太憋屈了,在場的基業都是先祖傳下的,多是蜚聲海內的世家,富貴雙全的勛貴,因自己使家史被記上一筆膽小怕死,以臣廢君,真是死了都合不攏眼。
「我等不從,不知王欲如何?」柏冉看眾人顏色,側了側身,問了一句。
然後大家都望向她,慢慢的反應過來,這貨手裡握了京兆與金吾衛啊,趙王要做什麼?難道只是在這府中便完了的麼?出了這門,便繞不過京兆與金吾衛。
底氣好像足了一些。不待趙王回答,那素來口無遮攔,仗著祖輩餘蔭身居高位的風雅之士斜眼望趙王,帶著點醉意譏諷道:「如此待臣之道,簡直聞所未聞,我等安敢企盼殿下坐了那個位置便能賢德?罷了罷了,我不肖,無能為與朝廷,但也不敢為多活那幾日便丟人現眼,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柏冉循聲望過去,是太常卿,這貨鎮日醉生夢死,風流放蕩,太常寺中庶務皆付與少卿掌管,就這樣,還得了一個不拘小節淡泊名利的好名聲,他的畫千金難求,常被柏冉暗地罵做祿蟲,要不是有個底氣厚的家族做背景,不知被人參下多少回了。
這樣的人最不缺的就是傲氣與真性情,嘖,現在看來,也挺可愛的。
有他這麼一揭破,誰還肯就範?廳中亂作一團。
趙王怒喝:「去抓此人妻女來。」
廳中便靜了一刻,太常寺卿仍不懼:「我妻我女明理,便是慨然就義,黃泉路上有我相伴,怕什麼!」
此君高潔,好志氣!眾人大讚,突然就有種不怕死的錯覺。柏冉也跟著贊了一回,然後發現,他們被搶風頭了,她忙目視謝回,謝回會意,剛要起身,便聽去抓人的士卒空著手,匆忙來報:「幾位殿下捉了王妃做人質……」
趙王凌亂,奇怪,王妃怎麼會被捉起來了?
事情很簡單,王妃是一個,幾位殿下是好幾個,看情形不對,幾位殿下很有默契的一齊動手,王妃寡不敵眾,就變成人質了。
連先隆看這狀況,已不能再任其發展下去,再下去變成了鬧劇。大好的情勢,竟變成了這模樣,連個向來不管事,只知飲酒作樂的太常卿都壓不下去,連先隆滿目悲哀,他再次發現,他效忠的人,他的能力並不足以支撐他的野望。幸而幸而,他們所做準備並非止於此。
「占了口上的便宜,有什麼意思?外頭已動手了,只等天亮,昭陽宮便可易主。縱過往有過節,也知法不責眾。」連先隆好聲好氣,務必要先安撫眾人才好。
外面已經動手了,現在肯定來不及收回,橫豎已成定局,為何不心平氣和的坐下來好好談談?
謝回道:「不知大司馬所說的動手,是怎樣的動手?」
連先隆含蓄一笑:「城中數處齊發,總計五萬兵馬,皆是精銳,非城中小卒可擋。」
謝回臉色微沉,夏禹望向柏冉,柏冉低著頭,她在考慮臨時策反連先隆的可能性有多大。
大勢已去。這幾乎是所有人的看法。
趙王得意地看向柏冉,他知道柏冉有所察覺,在調查,那又如何?他的人馬足以碾壓大半座城,憑著京兆與金吾衛加起來不過一萬的小卒,擋得住麼?
陳大將軍率先恢復,問道:「不知殿下的人馬從何抽調?」
趙王正享受眾人目瞪口呆的怪模樣,以一種告訴你又何妨的優越感順帶將何時布局也說了出來:「一月前,便抽調了三萬龍朔軍入京,後再調兩萬地方駐軍。」具體來說,地方駐軍是一年前就在活動,二月前開始便一點一點的挪入京。俱扮作百姓,居趙王幾處私宅中。
柏冉大悔,就說怎麼沒發現多少,原來那麼早就藏在城裡了,誰能想到,那麼多兵要吃要喝,要活動,竟然真讓他藏住了。奸詐!
柏冉心中暗罵一句,然後憂心忡忡道:「這麼說來,來不及了。」
趙王笑:「柏相再做我的宰相,君明臣賢,有何不好?」
柏冉搖了搖頭:「不是說這個,我說的來不及,是世子一月前率十萬趙軍馳援京師,前日接邸報,要明日中午方能抵京,來不及了。」
說罷還嘆了口氣。
這逆子!趙王臉色一沉,已在思索明日天一亮,攻占皇城後,便要緊守城門。
連先隆不信:「世子遠在趙地,十萬兵馬調動,京中怎能沒有聽聞一點風聲?」
柏冉用一種「不必多說你懂的我也明白」的目光看了連先隆一眼,道:「人銜枚,馬裹蹄,避過城郭,分幾路快速行軍——也不是不可能。」
她的表情很生動,趙王心裡帶了點懷疑,如果司馬策沒來,柏冉說這個做什麼?拖延時間麼?外面已動手,又怎能拖得住?但若是來了,岳父真的不知?
謝回氣呼呼地起身道:「若要為區區微渺之位折腰,吾死後亦無顏見先人。」
陳大將軍聲援:「我陳氏素忠於陛下,不敢因我一人,使先人蒙羞。」
眾臣也反應過來,陳氏忠於皇帝,自然結怨於趙王,然而,除了早就依附趙王的,在場的,有幾個沒或多或少的阻過趙王?眼下說得好聽,既往不咎,待真到那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誰又能說得准。何況,那般活著也太憋屈了,在場的基業都是先祖傳下的,多是蜚聲海內的世家,富貴雙全的勛貴,因自己使家史被記上一筆膽小怕死,以臣廢君,真是死了都合不攏眼。
「我等不從,不知王欲如何?」柏冉看眾人顏色,側了側身,問了一句。
然後大家都望向她,慢慢的反應過來,這貨手裡握了京兆與金吾衛啊,趙王要做什麼?難道只是在這府中便完了的麼?出了這門,便繞不過京兆與金吾衛。
底氣好像足了一些。不待趙王回答,那素來口無遮攔,仗著祖輩餘蔭身居高位的風雅之士斜眼望趙王,帶著點醉意譏諷道:「如此待臣之道,簡直聞所未聞,我等安敢企盼殿下坐了那個位置便能賢德?罷了罷了,我不肖,無能為與朝廷,但也不敢為多活那幾日便丟人現眼,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柏冉循聲望過去,是太常卿,這貨鎮日醉生夢死,風流放蕩,太常寺中庶務皆付與少卿掌管,就這樣,還得了一個不拘小節淡泊名利的好名聲,他的畫千金難求,常被柏冉暗地罵做祿蟲,要不是有個底氣厚的家族做背景,不知被人參下多少回了。
這樣的人最不缺的就是傲氣與真性情,嘖,現在看來,也挺可愛的。
有他這麼一揭破,誰還肯就範?廳中亂作一團。
趙王怒喝:「去抓此人妻女來。」
廳中便靜了一刻,太常寺卿仍不懼:「我妻我女明理,便是慨然就義,黃泉路上有我相伴,怕什麼!」
此君高潔,好志氣!眾人大讚,突然就有種不怕死的錯覺。柏冉也跟著贊了一回,然後發現,他們被搶風頭了,她忙目視謝回,謝回會意,剛要起身,便聽去抓人的士卒空著手,匆忙來報:「幾位殿下捉了王妃做人質……」
趙王凌亂,奇怪,王妃怎麼會被捉起來了?
事情很簡單,王妃是一個,幾位殿下是好幾個,看情形不對,幾位殿下很有默契的一齊動手,王妃寡不敵眾,就變成人質了。
連先隆看這狀況,已不能再任其發展下去,再下去變成了鬧劇。大好的情勢,竟變成了這模樣,連個向來不管事,只知飲酒作樂的太常卿都壓不下去,連先隆滿目悲哀,他再次發現,他效忠的人,他的能力並不足以支撐他的野望。幸而幸而,他們所做準備並非止於此。
「占了口上的便宜,有什麼意思?外頭已動手了,只等天亮,昭陽宮便可易主。縱過往有過節,也知法不責眾。」連先隆好聲好氣,務必要先安撫眾人才好。
外面已經動手了,現在肯定來不及收回,橫豎已成定局,為何不心平氣和的坐下來好好談談?
謝回道:「不知大司馬所說的動手,是怎樣的動手?」
連先隆含蓄一笑:「城中數處齊發,總計五萬兵馬,皆是精銳,非城中小卒可擋。」
謝回臉色微沉,夏禹望向柏冉,柏冉低著頭,她在考慮臨時策反連先隆的可能性有多大。
大勢已去。這幾乎是所有人的看法。
趙王得意地看向柏冉,他知道柏冉有所察覺,在調查,那又如何?他的人馬足以碾壓大半座城,憑著京兆與金吾衛加起來不過一萬的小卒,擋得住麼?
陳大將軍率先恢復,問道:「不知殿下的人馬從何抽調?」
趙王正享受眾人目瞪口呆的怪模樣,以一種告訴你又何妨的優越感順帶將何時布局也說了出來:「一月前,便抽調了三萬龍朔軍入京,後再調兩萬地方駐軍。」具體來說,地方駐軍是一年前就在活動,二月前開始便一點一點的挪入京。俱扮作百姓,居趙王幾處私宅中。
柏冉大悔,就說怎麼沒發現多少,原來那麼早就藏在城裡了,誰能想到,那麼多兵要吃要喝,要活動,竟然真讓他藏住了。奸詐!
柏冉心中暗罵一句,然後憂心忡忡道:「這麼說來,來不及了。」
趙王笑:「柏相再做我的宰相,君明臣賢,有何不好?」
柏冉搖了搖頭:「不是說這個,我說的來不及,是世子一月前率十萬趙軍馳援京師,前日接邸報,要明日中午方能抵京,來不及了。」
說罷還嘆了口氣。
這逆子!趙王臉色一沉,已在思索明日天一亮,攻占皇城後,便要緊守城門。
連先隆不信:「世子遠在趙地,十萬兵馬調動,京中怎能沒有聽聞一點風聲?」
柏冉用一種「不必多說你懂的我也明白」的目光看了連先隆一眼,道:「人銜枚,馬裹蹄,避過城郭,分幾路快速行軍——也不是不可能。」
她的表情很生動,趙王心裡帶了點懷疑,如果司馬策沒來,柏冉說這個做什麼?拖延時間麼?外面已動手,又怎能拖得住?但若是來了,岳父真的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