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關於青樓與社會,本書採用聚焦的方法,著重考察幾個重點問題,力圖通過一串特寫鏡頭,較為詳細地描繪出青樓中社會文化的投影,從而以點帶面,反映青樓與社會文化方方面面千絲萬縷的勾聯。具體言之,青樓中有沒有愛情?青樓與愛情有什麼聯繫?青樓與家庭有什麼功能上的關聯?青樓與知識分子的關係如何?青樓中的妓女是最出色的女子還是相反?她們的心態、她們的才華、她們的命運如何?這樣,青樓在社會系統中的文化座標便基本上得到了確定.青樓文化特色中最精華的部分也就昭然若揭了。
關於青樓與歷史,本書採用品評的方法,從幾個比較零散但又能夠相互耦合的角度,對青樓文化進行評點和追思,力圖穿越深邈的時空隧道,將破碎的青樓文化殘片重新拼接,復原出青樓文化的歷史意義。具體言之,青樓的存在和發展是否具有悲劇性?如果有,這是一種什麼悲劇?青樓的悲劇是否具有崇高性?除了兒女柔情,青樓有沒有英雄俠骨?青樓的歷史發展脈絡說明了什麼?青樓走向沒落以至成為一種歷史陳跡,是不是文明發展的一種必然?青樓的千秋功罪,如何評說?青樓還會再崛起麼?這樣,就完成了對青樓文化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的一個考察過程,既入山中,又處局外,雖無輕車肥馬,但險峰漸成熟路,本書的初衷也就達到了。
作為一本追求雅俗共賞的非學術性讀物,當然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那些考證、摘引、勘誤、補遺、糾謬等等令人生厭的內容,儘量直接切入對象。但這種套路本身也是一 “險”。因為本書的對象實在並非“一壺濁酒喜相逢”就能抵掌而談、放膽而論,它實在是一門地地道道的“學問”。要做到兼具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通俗明了,且具有較高晶位,實在不能不有捉襟見肘之憂。故此,本書採用一種“混合”文體,將材料與見解雜糅一處,集描述、分析、評論、調侃於一爐,在保持嚴肅關懷的前提下,注意深入淺出的可讀性。這需要付出的代價是,許多問題可能無法進行縱深開掘,甚至只如蜻蜓點水,一掠而過。材料使用也可能詳略失衡,趣味性的標準也許會淘汰掉更有價值的力證。由於對材料的加工欠細,出現前後齟齬或疊床架尾;之病也未可知。個人見解與朱加註明的他人見解泥沙俱下,其中難免存在誤讀和曲解,更不論於庸之見與荒謬之說了。這些都需要先請讀者和本書所借鑑的著作的作者予以包涵。好在這只是一本非專業性讀物,不存在留名傳世以及爭奪觀點發明權等麻煩。倘若有益於讀者?—二,縱蒙人云亦云,或信口升河之誚,又何足道哉!
要交待和表白的似乎就是這些,但心頭仍有兩支旋律交織起伏,令人不知確定哪—支作為本書的基本筆調。一支是:
銀燭秋光冷畫誨,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七夕》
另一支是: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元稹《行宮》
前者清純思無邪,後者淒楚有嘆婉。——個率直任性,無憂無慮地臥看;—?個飽經滄桑,有滋有味地閒說。到底應該如何面對歷史,面對曾經繁盛一時的存在,是拋卻一切成見和思慮,單刀直入,童言無忌?還是有所擔當,在對象中深深地印入自我?或是故作不知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也許這永遠無法在理論上歸於一統。那麼只好在實際演奏中一面調整、一面認可、一面欣賞這組並不一定和諧的和弦了。看來,說是“青衫磊落”,恐怕只是一種表態,這次險峰之行究竟得失多少,成敗幾何,必須行過之後再說了。
讓我們邊走邊唱。
一、玉壁月華明——青樓文化透視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李白《古朗月行》
青樓,宛如一輪朦朧的古月,離我們似近實遠。月宮裡究竟是美如仙境還是一片荒涼,吳剛的桂花酒究竟是甘淳還是苦澀,玉兔所搗的究竟是孔雀膽還是海洛因,嫦娥小姐究竟悔不悔背叛丁親愛的后羿,這些都是身處另一個時空的我們無從知曉的。白玉盤也好,瑤台鏡也罷,都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理想寄託。好在今天的人類已能憑藉神奇的科技偉力九天攬月,蟾宮折桂,那麼青樓這輪神秘的古月,自然也可用先進的望遠鏡望清它明亮的月華,以至可以將它定格在光潔的五壁上,仔細欣賞。就讓我們穿過歲月的漫漫煙霧,汩汩輝光,緩緩走近這輪古月,揭開它的帷幕,透視它的全貌吧。誰家子弟誰家院-何謂青樓(1)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什麼叫做青樓?
青樓就是妓院嗎?
何年何月開始有了青樓?誰是第一任“總經理”?誰是第一位“服務員”?誰是第一名“觀光客”?
“青樓”一詞,起初所指並非妓院,而只是一般比較華麗的屋宇,有時則作為豪門高戶的代稱。
《太平御覽》上這樣解釋“青樓”:
《齊書》曰:東昏侯後宮起仙華、神仙、玉壽諸殿,窮盡雕塗,以麝香、雜香塗壁。時世祖於樓上施青漆,世謂之青樓。帝曰:“武帝不巧,何不純用琉璃。”
可見,用青漆粉飾之樓,就叫青樓。這在當時已經算是相當奢華,可還是比不上“純用琉璃”者。
《晉書》上記載一個叫麴允的人說:
允,金城人也,與游氏世為豪族。西川為之語曰:“麴與游,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
這說明“青樓”與“朱門”含義相近,實乃“高門檻”、“大宅院”也。詩歌中也有不少這類的“青樓”。
曹植《美女篇》:“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傅玄《艷歌行》:“青樓臨大巷,幽門結重樞。”
江淹《西洲曲》:“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江總《閨怨詩》:“寂寂青樓大道邊。”
江總《閨怨詩》:“寂寂青樓大道邊。”
……
從中都可看出,“青樓”與大路、高門是聯結在一起的,與權勢、地位相關,而與艷游、酒色無涉。
但不知不覺間,“青樓”一詞漸漸有所偏指,這大概是由於它本來的意思就與艷麗奢華的生活有關吧。如梁代有過這樣的詩句:“倡妾不勝愁,結束下青樓。”青樓里住進了“倡妾”。
不過,在唐代以前,這種偏指還是少數。到了唐代,偏指驟然增多,隱隱然有與本意望衡對宇之勢。據陶慕寧先生鉤輯,如韋莊《貴公子》中“大道青樓御苑東,玉欄仙杏壓枝紅”用的尚是本意,而其《搗練篇》中“月華吐艷明燭燭,青樓婦唱禱衣曲”則用的就是新意了。
關於青樓與歷史,本書採用品評的方法,從幾個比較零散但又能夠相互耦合的角度,對青樓文化進行評點和追思,力圖穿越深邈的時空隧道,將破碎的青樓文化殘片重新拼接,復原出青樓文化的歷史意義。具體言之,青樓的存在和發展是否具有悲劇性?如果有,這是一種什麼悲劇?青樓的悲劇是否具有崇高性?除了兒女柔情,青樓有沒有英雄俠骨?青樓的歷史發展脈絡說明了什麼?青樓走向沒落以至成為一種歷史陳跡,是不是文明發展的一種必然?青樓的千秋功罪,如何評說?青樓還會再崛起麼?這樣,就完成了對青樓文化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的一個考察過程,既入山中,又處局外,雖無輕車肥馬,但險峰漸成熟路,本書的初衷也就達到了。
作為一本追求雅俗共賞的非學術性讀物,當然必須最大限度地減少那些考證、摘引、勘誤、補遺、糾謬等等令人生厭的內容,儘量直接切入對象。但這種套路本身也是一 “險”。因為本書的對象實在並非“一壺濁酒喜相逢”就能抵掌而談、放膽而論,它實在是一門地地道道的“學問”。要做到兼具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通俗明了,且具有較高晶位,實在不能不有捉襟見肘之憂。故此,本書採用一種“混合”文體,將材料與見解雜糅一處,集描述、分析、評論、調侃於一爐,在保持嚴肅關懷的前提下,注意深入淺出的可讀性。這需要付出的代價是,許多問題可能無法進行縱深開掘,甚至只如蜻蜓點水,一掠而過。材料使用也可能詳略失衡,趣味性的標準也許會淘汰掉更有價值的力證。由於對材料的加工欠細,出現前後齟齬或疊床架尾;之病也未可知。個人見解與朱加註明的他人見解泥沙俱下,其中難免存在誤讀和曲解,更不論於庸之見與荒謬之說了。這些都需要先請讀者和本書所借鑑的著作的作者予以包涵。好在這只是一本非專業性讀物,不存在留名傳世以及爭奪觀點發明權等麻煩。倘若有益於讀者?—二,縱蒙人云亦云,或信口升河之誚,又何足道哉!
要交待和表白的似乎就是這些,但心頭仍有兩支旋律交織起伏,令人不知確定哪—支作為本書的基本筆調。一支是:
銀燭秋光冷畫誨,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七夕》
另一支是: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元稹《行宮》
前者清純思無邪,後者淒楚有嘆婉。——個率直任性,無憂無慮地臥看;—?個飽經滄桑,有滋有味地閒說。到底應該如何面對歷史,面對曾經繁盛一時的存在,是拋卻一切成見和思慮,單刀直入,童言無忌?還是有所擔當,在對象中深深地印入自我?或是故作不知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也許這永遠無法在理論上歸於一統。那麼只好在實際演奏中一面調整、一面認可、一面欣賞這組並不一定和諧的和弦了。看來,說是“青衫磊落”,恐怕只是一種表態,這次險峰之行究竟得失多少,成敗幾何,必須行過之後再說了。
讓我們邊走邊唱。
一、玉壁月華明——青樓文化透視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李白《古朗月行》
青樓,宛如一輪朦朧的古月,離我們似近實遠。月宮裡究竟是美如仙境還是一片荒涼,吳剛的桂花酒究竟是甘淳還是苦澀,玉兔所搗的究竟是孔雀膽還是海洛因,嫦娥小姐究竟悔不悔背叛丁親愛的后羿,這些都是身處另一個時空的我們無從知曉的。白玉盤也好,瑤台鏡也罷,都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理想寄託。好在今天的人類已能憑藉神奇的科技偉力九天攬月,蟾宮折桂,那麼青樓這輪神秘的古月,自然也可用先進的望遠鏡望清它明亮的月華,以至可以將它定格在光潔的五壁上,仔細欣賞。就讓我們穿過歲月的漫漫煙霧,汩汩輝光,緩緩走近這輪古月,揭開它的帷幕,透視它的全貌吧。誰家子弟誰家院-何謂青樓(1)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什麼叫做青樓?
青樓就是妓院嗎?
何年何月開始有了青樓?誰是第一任“總經理”?誰是第一位“服務員”?誰是第一名“觀光客”?
“青樓”一詞,起初所指並非妓院,而只是一般比較華麗的屋宇,有時則作為豪門高戶的代稱。
《太平御覽》上這樣解釋“青樓”:
《齊書》曰:東昏侯後宮起仙華、神仙、玉壽諸殿,窮盡雕塗,以麝香、雜香塗壁。時世祖於樓上施青漆,世謂之青樓。帝曰:“武帝不巧,何不純用琉璃。”
可見,用青漆粉飾之樓,就叫青樓。這在當時已經算是相當奢華,可還是比不上“純用琉璃”者。
《晉書》上記載一個叫麴允的人說:
允,金城人也,與游氏世為豪族。西川為之語曰:“麴與游,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
這說明“青樓”與“朱門”含義相近,實乃“高門檻”、“大宅院”也。詩歌中也有不少這類的“青樓”。
曹植《美女篇》:“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傅玄《艷歌行》:“青樓臨大巷,幽門結重樞。”
江淹《西洲曲》:“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江總《閨怨詩》:“寂寂青樓大道邊。”
江總《閨怨詩》:“寂寂青樓大道邊。”
……
從中都可看出,“青樓”與大路、高門是聯結在一起的,與權勢、地位相關,而與艷游、酒色無涉。
但不知不覺間,“青樓”一詞漸漸有所偏指,這大概是由於它本來的意思就與艷麗奢華的生活有關吧。如梁代有過這樣的詩句:“倡妾不勝愁,結束下青樓。”青樓里住進了“倡妾”。
不過,在唐代以前,這種偏指還是少數。到了唐代,偏指驟然增多,隱隱然有與本意望衡對宇之勢。據陶慕寧先生鉤輯,如韋莊《貴公子》中“大道青樓御苑東,玉欄仙杏壓枝紅”用的尚是本意,而其《搗練篇》中“月華吐艷明燭燭,青樓婦唱禱衣曲”則用的就是新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