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內容簡介:

  一、武俠文學的起源:

  墨子所提倡的犧牲自己,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的精神,是比較早的俠義精神的體現。但是比較具體地來論述“俠”這一概念的,則是戰國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那麼,真正為俠樹碑立傳,把俠寫得光彩照人的卻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

  二、武俠文學的發展:

  中國古代有很多,在今天看來是屬於“武俠小說”類型的文學作品。只不過當時叫它“傳奇”或“公案小說”等名稱。古代最著名的武俠小說則是《水滸傳》,它給後世無數的武俠小說以思想的和藝術的啟迪。一直到清朝的時候,武俠小說都在不斷地發展。

  三、俠義的深化:

  當到了晚清的時候,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亡問題,雖然武俠小說中俠的形象一蹶不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中華民族卻越來越需要俠的精神。於是,維新派領袖譚嗣同,革命黨人秋瑾、林覺民等人竭力提倡武俠精神。他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詩篇!

  四、俠義的本質:

  大俠精神,後來在金庸等武俠小說作家那裡,得到了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光大。那麼,究竟怎樣理解武俠小說中的“俠”和“俠義”這樣的概念呢?它們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其實是一種“融合”,既有歷史上真的武俠的影子,也有我們頭腦中的想像,最後融合成武俠文學中的俠客。

  五、俠義的現代性:

  到了現代,武俠雖然去除了理想色彩,變得平淡,但它暗藏的這種俠義精神,還是千古相隨的。在作家王度廬的筆下,是這樣;在作家還珠樓主這裡,也是如此,俠義精神一方面寫得很高,同時又不脫離現實生活,在普通人的身上灌注了非常高尚的情誼和人道主義的關懷。

  (全文)

  提起武俠這個詞,想必各位都是耳熟能詳的,這已經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基本詞彙了。但是這個詞彙所包含的內容,“武俠”這個詞所指的那種人,大家可能會覺得比較神秘。“武俠”這是很不容易的一種人,既要身懷絕技,又要道德情操高尚,好像還帶有一點神秘色彩,高來高去的,平時生活中好像不容易遇到。所以武俠,總是給人以某種神秘感。武俠這種人真的是那麼神秘嗎?真的是離我們很遠?真的是在我們生活之外很遙遠的一個地方藏著,只在我們睡覺的時候出來嗎?其實可能不是這樣的,其實武俠作為一種現實生活中的人,它的起源是很早的,或者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社會,自從出現了國家,出現了階級,出現了一個階級對其他階級的壓迫,出現了社會不公正,出現了不公平的時候,從那一天開始,就已經有武俠了。所以這種人物,才永遠地存在於廣大民眾的夢幻之中。我們有一句俗話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凡是我們所夢想的東西,它不可能是毫無現實生活的根據的。

  武俠到底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如果講起學問來,這是很複雜的,學術界有很多不同的探討。我介紹一種意見,他們認為,武俠的精神最早來自於墨家的精神。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法家、農家、墨家,很多家。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武俠是不是來自於儒家?也有這樣看的,因為儒家有一種精神,叫做“知其不可而為之”,比如,在孔夫子身上就有這種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知道這個事情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是因為它是正義的,我就要做它,即使不成功,我也要做到底,這是一種英雄主義精神。應該說,在儒家的思想裡面,也有一定的這種俠的精神的反映。但是,比較之下,墨家似乎更具有這種精神。墨子他提倡一種精神,叫做“兼愛”,用我們今天的思想去理解,他的主要意思是說,犧牲一點個人的利益,去為他人謀福利。

  所以說,墨家似乎比儒家更具有犧牲精神,儒家還講一點中庸之道,而墨子所提倡的犧牲自己,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的精神,似乎是比較早的俠義精神的體現。至於說,很具體地論述“俠”這個概念的,也有一些著作。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韓非子。

  韓非子他是一個知識分子,但同時是一個官僚,他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為君王出謀劃策,他反對俠。韓非子有一篇文章叫《五蠹》,裡面有一段話,表達了對“俠”的否定,對“俠”的概念的這種否定。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做“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是一句對仗的話,把儒--知識分子,和俠進行對比,這兩個呢,一個是以文亂法,一個是以武犯禁。在韓非子看來,儒和俠都不是什麼好東西,都是壞東西。也就是說,在統治者的眼裡,知識分子和俠一樣,都是討厭的東西,都屬於擾亂社會秩序,不讓統治者好好睡覺的人,統治者把國家搞得安定團結的,偏偏有一種人叫知識分子,還有一種人叫俠,整天出來搗亂。知識分子成天提意見,說這兒不好,那兒不好,這堵車,那兒不公正,知識分子成天提意見;而俠他不提意見,他直接搗亂,他直接越過“警察”,自己去維持“交通秩序”,所以這些傢伙,在韓非子看來,都屬於社會的蠹蟲,應該大力鎮壓。我們看韓非子這個立場,他是很簡單地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來論述俠和儒的。他的這些觀點,我們今天當然不能夠認同。

  不過,他從反面,也指出了俠的一個功能,他的立場,雖然我們不能贊同,但是他把儒和俠最早聯繫起來這個思想,我們可以說,它是很深刻的。從韓非子的話中,給我們一個啟示,俠的社會功能,和文人是很接近的,他們都是為社會鳴不平的。那麼俠和知識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持批評態度,從批評的角度,一樣來推動社會前進。所以一般看來,我們覺得,文人和武人似乎是兩端的,離得很遠哪。古代上朝的時候,文東武西,兩班站立,好像是兩端,其實不然,恰恰文人和俠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北京大學的陳平原教授,他有一本書,是研究武俠小說的,名字就叫做《千古文人俠客夢》,這個名字很好,《千古文人俠客夢》,恰恰是文人,最喜歡做俠客夢。俠客,我們今天在現實生活中很少見到,我們主要是從小說中見到的,而小說都是文人寫的,俠客形象都是文人塑造出來的,所以俠和文聯繫得是非常緊的。如果我們說到武俠小說中,俠義精神的起源,最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一些篇章,被認為是武俠文學的最早的源頭。那還不是正式的武俠小說,但是是武俠文學的一個源頭。那麼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是怎麼論述“俠”的呢?在《史記》中有兩個“列傳”,一個叫《刺客列傳》,一個叫《遊俠列傳》。司馬遷他的原話說:“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司馬遷這段論述,是對武俠精神很好地概括。但是我們注意一點,司馬遷這裡沒有提到武,也就是說,在司馬遷看來,俠是可以沒有武的。我們今天一說,就是武俠武俠,似乎俠都必須有武,都必須有一點過人的本事,其實俠是可以沒有武的。那麼司馬遷論述俠的特點,說他們的主要特徵是,言行不合乎社會主流。不是說領導說什麼,他馬上就跟著說什麼。但是他們做事,是“言必信,行必果”,這人講義氣,說話算數,男子漢大丈夫。然後是“不愛其軀”,就是不過分地愛惜自己的生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