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涼州的紛亂講起來也很簡單,小在家門之內也不過是嫡庶長幼之間的爭產。作亂涼州的張祚乃是張駿庶長子,雖然年長,但張駿在臨終之際還是遺命嗣子張重華繼承其涼州基業。張祚不滿於自身一無所得,於是悍然興兵為亂。

  這件事之所以複雜,還在於涼州本身過於複雜的地方勢力糾葛。此處遠在西陲,既有眾多當地土著大宗,還有早年西逃避禍的中國人物於此已成派系,當然也少不了大量羌氐等邊胡部落涉於其中。

  江虨留駐涼州多年,對此中諸多勢力糾葛也早已經有了一番深入了解。

  在這幾股勢力中,最為親近天中朝廷的自然便是那些西遷避禍的中國人士,類似隴上大儒郭荷,早在大梁還未創立便響應行台徵辟而東行入洛,其他避禍時流即便一時間不能東返,也都希望涼州與天中朝堂聯繫更加緊密一些。

  另有那些諸胡悍部,他們的意圖也很單純,無非有奶便是娘,看重眼前短利,本身並沒有什麼遠大的政治圖謀。

  至於涼州當地那些土著大族,立場其實很微妙,他們既以諸夏冠帶世族自標,又不願完全受控於強勢朝廷,希望能夠保有一定的獨立性。

  張氏這一場爭產的內鬥中,張重華是獲得朝廷認可的張駿繼承人,因是也獲得了那些西逃士流的擁戴。

  同時絕大多數涼州土著門戶也都是支持張重華,拋開朝廷態度等因素,張祚以庶欺嫡,本來就違背了這些大族所恪守的宗法概念,更不要說其人悍然興兵、弄戈州內,直接打破了涼州大族所努力維持州內無事的局面。

  但張祚也不是沒有支持者,許多張氏內部族人由於本地門戶出於限制張氏權柄而遭到長期打壓,如今則奉張祚為首領。還有一些涼州土著大族邊緣人物,再加上張祚著力拉攏一批西邊羌胡之眾,因是勢力同樣不容小覷。

  雙方各占涼州半壁,數年來相持不下。而在這對峙的背後,其實也不乏投鼠忌器,因為擔心彼此力量損耗過於嚴重而讓王師得有可乘之機,全面介入到涼州內訌中來。也不得不說,以宗族為傳承單位的張氏涼州勢力,如今分作兩派,一者順、一者逆,也的確符合大族亂世謀生的政治美學觀。

  所以雙方對峙這幾年,最激烈還是停留在彼此互作聲討,至於真正的大戰,則根本就沒有發生過。

  但是張氏耗得起,江虨卻耗不起,他實在厭倦了留在涼州看這二者嘴上打架。特別隨著北伐成功、中國悉定,天中朝廷已經可以分出足夠的精力去處理涼州邊務,江虨更不願意將時間浪費在此。

  別看現在涼州張氏兄弟彼此鬧騰得很,可若王師真要強勢介入此中而直接出兵,雙方下一步可能就要握手言和。這其中的取捨考量並不集中在張氏兄弟身上,而在於他們各自背後的支持勢力。

  特別是那些涼州土著大族,他們其實是怯於與中樞直接對話的,所以需要頂著張氏主君在上,以期能獲得一個允進允退的政治處境。

  正因如此,江虨索性釜底抽薪,直接說動張重華歸附中樞。當然這裡面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並非利弊坦陳便能說動張重華,畢竟在涼州他是相對獨立的外藩州主,可是一旦前往天中,則只能是殿下為臣。

  這當中江虨所使用的手段與技巧不必細述,結果則是張重華在幾經權衡之後,最終還是決定聽從江虨的建議,率眾東行而入天中。

  張重華離開涼州之後,對於中樞朝廷而言,涼州局面可謂是豁然開朗。從王師角度來說,對於仍然存在於涼州的張祚勢力,只存在何時討伐的問題,再無道義方面的考慮。

  所以,當江虨將涼州事態進展匯報台中,皇帝陛下也是頗為欣喜,並派人沿途妥善安排,務必保證張重華能夠順利抵達洛陽。

  張重華歸洛,對於新興的大梁朝廷而言可謂意義重大。其人內投,不獨給王師提供了一個更加直接解決涼州問題的途徑,而且張重華可謂是大梁新朝甫立,第一個來投的邊藩勢力首領。

  對於廣擁神州諸夏的大梁朝廷而言,涼州問題算不上是至重,但只要存在著,就是扎入肉中一根刺,即便不疼也覺刺撓,更是直接影響到關隴方面的諸多經營創建。

  而且,涼州政權收復與否,在道義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永嘉之禍的特殊背景下,涼州雖然地處邊陲,獨立於禍亂之外,但也因此收容許多諸夏人丁並文化上的傳承。

  原本歷史上,涼士東歸可謂是極大促進了北魏漢化進程,乃至於催生隋唐帝國,甚至盛唐直接追溯西涼李氏政權為之先脈。諸夏傳承,數千年來成一脈,承前啟後、屢傳不絕,前涼政權在其中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元素。

  眼下中州雖然剛剛經歷過一場規模浩大北伐戰事,新朝章制待建、民生待覆,但也不至於連一場區域性的涼州戰事都支撐不了。

  因是在江虨等人踏上歸途的時候,中樞便做出了相應的安排,并州局勢由弘武軍、鎮武軍原地鎮守維持,關中府兵悉數歸鎮,一方面配合關隴軍區的創建,一方面做好隴上前鋒的征討大本營。

  至於老將郭誦,也在參加完封授大典後便匆匆返回長安坐鎮,新任關隴軍區大都督,隴右都督庾曼之整裝備戰,最遲可以在明年開春便正式發動針對涼州張祚的討伐戰事。

  話說回來,皇帝陛下也不得不感慨家門不肖遺禍至深。關於涼州問題,他最初設想還是以羈縻為主,畢竟張駿父子對於中樞的態度尚可,雙方並無原則性的矛盾,可以用事於緩,從容兼併,給張氏政權留下一兩代人的緩衝時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