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行台鼓勵工商,但是對於民生根本的耕織農業卻把控嚴格。畢竟在一個農耕為主體的政權中,唯有土地和人口才能夠最直觀的體現國力,也是整個政權財富總量的最穩定增益,是征戰諸夷與商貿發展的最重要基礎。

  因為行台本身便擁有著超強的行政能力,而且未來戰爭任務仍然非常沉重,對於河北這一片久經蹂躪的土地,行台並沒有直接採取均田授地,仍然保持著集中屯墾的政策。

  務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營建出幾座規模龐大、收效穩定的大糧倉基地,在兼顧民生的同時,用以支持繼續向北放用兵,哪怕是攻滅了羯國,還有塞上得代國與遼東的鮮卑。為了徹底征服這兩個外虜對手,未來的河北在十到二十年之間,都應該是一種軍備的狀態。

  而社會財富對民生狀態的改善,就需要仰仗工商業的發展,其中魏州更是需要著重發展的地域之一。

  魏州目下的工業基礎還很薄弱,即便是有,也只是簡單的木石開採、礦產挖掘以及燒制磚瓦。但是工業前景非常明朗,單單列舉磚瓦一項,哪怕僅僅只是滿足河北當地諸多城池的復建,便可以將產業快速鋪開,在未來兩到三年時間內達於頂峰,培養出一批技藝精湛的匠人。

  當然,若僅止於此,這一項工業也僅僅只是堪堪滿足當地民生基本需求。而且在達到飽和之後,勢必會有一個大的跌落。

  至於行台的思路,是在此境窯磚達到一定規模之後,立足於此更作精益。比如發展陶瓷燒制,河北在工藝方面其實很長一段時期都領先於江東,沈氏舊年發展自家陶瓷業的時候,便大量招募來自河北的匠人。而在河北當地,這種工藝基礎仍然存在,只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匯集與引導。

  除此之外,魏州還有另一樁優勢,那就是工藝較之普通的磚瓦更高一籌的琉璃瓦。琉璃瓦在建築中可謂是最高端的材料之一,除了技藝本身,對原始材料的要求也很高,而在鄴城這一項工藝便有著非常優良的基礎。

  魏州境內有磁山,而在磁山範圍內就有著儲量龐大的青土、缸土等適宜燒制琉璃瓦的原料。原來羯主石虎在鄴城周邊興建許多寺廟,這些寺廟中便大量使用琉璃瓦。

  王師入此之後,寺廟雖然多有摧毀,但也剩下大量殘跡,哪怕是以沈大將軍挑剔眼光來看,這些琉璃瓦的工藝,都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層次。

  若是能在魏州形成此類產業集群,隨著天下一統,各方民生逐漸恢復,建築方面的需求更大,琉璃瓦這種高端材料絕對可以成為熱銷各方的貨品,足以支持這一項工藝成為魏州的支柱產業。

  有了商貿上的往來,便會有人情風物上的溝通,這對於河北真正融入行台或者說未來的新朝治下,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此之外,這當中所產生的惠利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

  因此,當顧昌在席中直接言及這些行業前景的時候,在座這些鄴地鄉流們一個個也都驚嘆不已,充滿嚮往。特別是那個本就產業諸多的鄉人王氏,更是樂得眉開眼笑,甚至主動捐輸青磚數萬方,用以支持鄴城的營建,豪氣之餘,也不乏商賈的精明,希望在這位新任使君關照下,能夠始終保持自家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對於顧昌與在場鄉流的溝通與交流,沈哲子樂見其成。河北的潛力當然不止於此,其地能夠長久的領先於江東,自然有其道理。哪怕羯國僅僅只能維持相當粗暴簡陋的統治,仍然能夠支撐其國一度統一整個北方。未來此境整體入治,自會成為新朝重要的版圖支撐。

  之後用餐完畢,沈哲子也並沒有即刻起身離開,饒有興致的讓人奉上一整套的茶飲器物,便在廳中繼續請人飲茶。

  所謂的溝通與交流,除了要給河北當地挖掘他們的工藝潛力與價值,當然也需要有所輸送。茶葉作為這些年行台一直力推的飲食商品,沈哲子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機會,要向河北時流展示如今在河洛已經蔚然成風的飲茶文化。

  第1461章 茶藝玄技

  歷史有很多側面,而任何一個微小的領域,若能由小及大的深入去探索,都能帶出一部波瀾壯闊的演變史。

  飲食一道,同樣如此。民以食為天,飲食風俗的演變,較之帝王將相的悲歡成敗所展現出來的諸夏神州人情風物同樣不遑多讓。

  飲食風俗所表現出的地域割裂,沈哲子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段子,就是南渡之初北方世族的代表王導宴請江東陸玩,陸玩於王導府上食酪致疾,後向王導寄箋言道:仆雖吳人,幾為傖鬼。

  如此一樁軼事,放之後世不過是飲食不協的笑談,然而放在南渡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之下,卻體現出南北之間的隔閡與矛盾,方方面面的格格不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南北之間又怎麼能夠達成彼此親密無間,通力合作,北伐殺胡?

  沈哲子也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夠成為南北時流俱都認可的北伐領袖,最基本的一個前提並不在於他所創功業多少,而在於他以南人的出身獲得肅祖認可,成為東晉朝廷的駙馬帝婿。獲得了北方世族上流認可,本身又有著江東深厚的民意基礎。

  當年哪怕面對著種種刁難,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使自己成為一個南北能夠達於真正合流的標誌人物,這是沈哲子身上一個最大的優勢。

  講回飲食一道,飯稻羹魚,這是司馬遷於《史記》中所總結的南人基本飲食結構,哪怕千百年後仍然如此。神州沃土,地大物博,各地都有其不同的飲食習慣,哪怕到了後世真正物質充沛的年代,各種飲食習慣仍然根深蒂固,積重難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