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於行台而言,中路軍能夠趕在新年之前收復襄國,得創這一壯舉,也是正合其宜。要知道行台雖然積蓄數年,但想要維持幾十萬大軍北伐作戰,且要維持王師大軍無論軍備還是用度都保持水平以上,耗用也是驚人,對於行台治下疆土民生不可能全無影響。

  如今盛大軍功傳回國中,無疑在告令士庶民眾,他們過往這一年節衣縮食、用度省儉是有價值的,王師不負厚望,河北連戰連捷,羯國行將覆亡,生民止戈,盛世未遠!

  而在這萬眾歡慶的氛圍中,江東民眾特別是三吳人家,無疑是最為振奮的。

  若按照舊年那狹隘的地域觀念,江東土著人家對於北伐戰果如何是不怎麼感興趣的,無論興亡也罷,與他們關係都不大,中朝統一以來,吳人向來都是後娘養的,既沒有途徑、也沒有興趣加入到天下大勢的變革中來。

  北方那些冠帶門戶,向來鄙視吳人,哪怕被胡虜驅趕如喪家之犬退居江東,仍是高高在上,窮凶極惡的侵吞搶奪他們的鄉資鄉產。真要講到面目可憎,這些北地傖子在吳人看來,較之肆虐北方的胡虜並不可愛多少。

  可是如今卻不同,因為執掌國務、主持北伐的沈大將軍,正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吳人子弟,是他們三吳人家英流翹楚!而在沈大將軍的帶領之下,吳人也終於感受到那種引領世道變革乃至於主導大勢流轉的壯闊大氣,天下大任,捨我其誰!

  而且除了沈大將軍這一絕對的領導人之外,無論是行台的秩序創建,還是征殺於前線的北伐王師,這當中吳人門戶無不深刻介入其中。可以說,早前中興建制前後,吳人門戶有多閉塞或牴觸僑人南來,如今便多踴躍加入轟轟烈烈的諸夏復興浪潮中!

  這是長達數百年,乃至於亘古以來吳人被壓制蔑視的民心士氣積怨勃發的一個集中噴涌。他們未必是要與北方人物爭個孰強孰弱,只是為了向天下人彰顯,江東絕非南夷化外之地,諸夏筋骨,我亦能當!

  而在沈大將軍帶領他們達到的這一世道地位下,甚至就連舊年吳人所津津樂道楚霸王項羽麾下江東子弟,都要相形見絀。項羽仍是亡楚劫餘,而沈大將軍則是土生土長、地地道道的江東子弟。江東子弟,自有豪勇,無需再為遠客效死嗟嘆!

  這種噴涌而出的地域自豪與熱情,一旦爆發出來,所顯露出來的便是吳人近乎群體性的癲狂,對於北伐支持力度之大,更是冠絕行台治下所有境域!

  在從年初行台調度各方物用、籌措北伐大軍給養開始,這種風潮便已經初露端倪。在行台治下特別是商貿群體中,吳人無疑占有極大的比重。無論任何時期,商賈都不是討喜的群體,重利輕義、錙銖必較之類的指摘更是不絕於耳。

  而在過往這一年中,吳人商賈們就像是脫胎換骨,言必稱義,行跡也是多有可表。但使家存一米一絲,不使北伐江東子弟陷於饑寒!

  這些三吳商賈們,伴隨著沈氏一路崛起,自然也是商途通達,多收利貨。而在沈大將軍正式率部北伐之後,他們更是助軍成風,為了給行台留出足夠的物流運力,商事近乎停止,倉中物貨必留行台徵用,只有確定不在行台徵用之列,才會販賣於市。

  而且,隨著大規模的戰事展開,國中物價飆升乃是一個必然的規律。但是隨著戰事的進行,行台治下整體物價居然不升反降,特別是糧鹽等關乎民生根本的物貨,甚至較之豐年時節都甚少差別。

  而這背後,便是眾多的吳人商賈揮舞著他們舊年所積攢財富,大手筆收購各方糧貨,足跡遍及荊江、遠達交廣,源源不斷向北運輸,不計沿途的運輸消耗,哪怕是賠錢都要大舉向外傾銷,只為平抑物價,為北伐王師營造一個平穩後方。

  所謂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的商事常識,在這北伐戰事的大後方,可謂是得到了徹底的顛覆。

  而在江東民間,衣不尚帛,佩不重金,食不嗜甘,行不駕車,宅不留丁,戶不養閒,哪怕是高門大戶、深養閨閣的小娘子,都要學著繅絲紡紗,技藝未必純熟,效率未必多高,但也是眾志成城,不敢賦閒。縴手繅出寸絲,萬戶織成百錦,十人得御風寒,一賊必將授首!

  這樣一股風潮,並不是什麼人在煽動引導,哪怕行台隨著過往數年的經營積累,對於治下郡縣控制越來越強大,但也絕無可能將民眾動員到這種程度。

  一些三吳之間清譽早著的世家門戶,同樣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助陣王師北伐事宜。

  這當中此前仍然不乏自視清高者不願承認沈氏如今作為南人領袖的地位,但是覆及郊野民間的這股風潮卻讓他們清楚認識到世道人心所驅,沈大將軍作為南人領袖的聲望與地位已經無可動搖,其人身載南人前程厚望,若不踵跡而行,追從效命,只能被世道狠狠拋棄,甚至被過往他們所賴以生存的鄉土民望所不容!

  之後表現最為明顯便是行台於春秋兩季分別舉行的吏考,吳人子弟比例激增,幾乎超過半數。

  而在此前,雖然行台已經推行吏考數年有餘,但吏考即便優等,不過只授庶務雜役,在一些清望世族看來,這近似於一種羞辱,對此也是熱情乏乏。吏考真正籠絡的人才,主要還只局限於館院等行台所組織的學舍,包括一些求進無門的寒庶人才。

  至於其他一些世族才力,即便是本身沒有得進的渠道,往往也都懶於應從吏考,將此視作卑流濁事,寧肯賦閒養志,不願以小吏入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