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襄國南面地形雖以平野為主,但也並非全無變化,林野、溝壑、沼澤等種種地形一應俱全,立足於這些現有的地理條件,在過去這段時間裡,謝艾指揮各路兵眾、役力,壘土為丘、深挖壕溝,多設營壘,使得原本乏甚變化的襄國南郊步步險途,甚至就連襄國游騎都不敢隨意出城遊蕩。

  步騎對陣,騎兵是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機動離合,任意來去,首先已經立在了不敗之地。平野會戰,如果沒有堅固的營壘城池作為依仗,步卒可以說是待宰之眾,或能憑著裝備的精良得於自保,但反擊之力實在匱乏。

  但戰爭之妙,就在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變化,兵法之奧妙,謝艾於沙河與襄國這一片天地中表現得可謂是淋漓盡致。

  隨著後路各邊悉定,沙河大營也陸續得於增兵,特別是隨著謝奕所率騎兵填入右陣,整個沙河大營所擁兵眾已經達於三萬之眾,另有丁壯役力五萬餘人。

  如此龐大的軍力,謝艾並未以中軍獨重,而是層層外遣布設,以他中軍大帳所在的沙河大營形成一片闊及十數里的營盤。而隨著騎兵比例的增加,這一範圍仍在繼續擴大,到如今前陣已經推到近及襄國城池十數里外的郊野。

  中軍大帳所在乃是一片規模不甚大的土丘,謝艾又命令兵卒役力將這片土丘壘土疊高,架設戰堡,務求營盤各處兵眾轉首便能看到中軍旗令之變化。

  軍中能戰之卒並分十軍,除兩路游騎用以策應諸軍之外,余者八軍各自獨成一座大營,一座大營又分八小營,六十四營軍眾錯落分置,如星斗張合。諸營內外層次分明,所處位置、地勢不同,又搭配以不同的器械武備。各營之間距離有大有小,闊者將近里數,窄者連營而設。

  整座營盤,極富變化,哪怕是知悉方面,也難推演全局,以至於交戰數月之久,襄國的羯軍甚至不知晉軍所擺設的陣勢乃是威名赫赫的古八陣。

  八陣之名,古已有之,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黃帝麾下大將風后八陣,及後又有先秦穰苴八陣,漢八陣等等。先秦古法,今不可追,而漢八陣則就是漢時北擊匈奴的強大戰陣,其中不乏以步制騎的妙法。

  今世所言八陣,則主要是三國蜀相諸葛亮所設武侯八陣,三國舊年,宣帝司馬懿對戰諸葛武侯,雖以強大之眾,不能破蜀寡弱之軍,以至於宣帝感慨諸葛亮天下奇才也。及至中朝,同樣不乏兵家鑽研武侯八陣,並增以器械之變化,使得陣勢越發強大。

  八陣之名雖然赫赫,但如今王師之中能夠掌握的卻是稀少。一者陣圖繁多,而中朝舊籍至此已經多有不存,很難由一些缺失的典籍中得推全貌。二者便是變化繁複,非軍紀嚴明、訓練有素的精銳之眾不能成軍,否則不待敵軍攻來,單單中軍變幻旗令便足以讓各營軍眾無從接受並實施,自亂陣腳。

  真正的古八陣,包括近代的武侯八陣,謝艾也並不了解,他雖然也從一些殘缺古籍中推演出一部分八陣陣圖,但更多的還是結合自身的軍略才能再作推演創造。

  鎮守枋頭多年,行台大將軍予以十足的信任,在防備羯軍之餘,謝艾也一直在訓練枋頭軍眾操練八陣,至今已經卓有成效。

  北進沙河之後,雖然也有各路王師友軍加入部伍之中,但主體還是久經操練的枋頭軍眾。雖然八陣旗令多達數百種變化,但這些軍眾也都是經過長達數年之久的操練,特別那些營中擔任兵長的卒眾,他們或是不及同袍英武,但對於旗令的辨識和執行已經成為深入骨髓的本能。

  有了變化莫測的八陣陣型,有了訓練精熟的卒眾,可謂是磨劍數年,一朝用命。儘管在兵種的搭配方面,王師相對於羯軍是處於明顯的劣勢,甚至就連地形上都無從依仗,但中路軍仍是逆流而上,在羯國精騎的兇惡打壓下一點點接近襄國。

  北伐羯國乃是社稷大事,天下凡帶甲之眾俱難側身於外。隴右強軍東經關中,加入并州戰場作戰。而作為江東舊年第一軍府的荊州軍,自然也需要派出代表參戰,無論戰績如何,這是基本的態度表達。

  荊州軍方面一共派出三路人馬合共五千軍眾,一路由竟陵太守李陽之子李果率領,目下跟隨河內韓晃游戰於太行山側,另外兩路則由武昌太守鄧岳之弟鄧逸並豫章太守周撫之子周楚統率,俱受中軍大都督謝艾統率。

  江東舊年,荊州自有分陝之重,除了對於國內局勢深具定鼎之威,某段時間內更有以一州之力獨當三大敵國之強悍。

  只是隨著大將軍歸國掌勢,於河洛創設行台之後,荊州軍的威名才漸漸有所回落。特別是襄陽的桓宣加入到西征關中戰事後,荊州便已經從原本的分陝大鎮降低成為只負責蜀中成漢的方面戰力。

  所以對於這一次北伐羯國,荊州眾將也都懷揣一股悶氣,各遣麾下精銳將士,希望能夠於大將軍親征戰事中搏於優異表現,再塑荊州軍威。北上入軍之後,便主動要求前往最兇險的前陣,負責最艱難的戰事,乃至於裂目以爭,壯烈十足。

  目下在王師大陣最前方的一處大營外,正在進行著一場對戰搏殺。

  這一營軍眾營主便是荊州勇將鄧岳之弟鄧逸,鄧岳於荊州有勇冠三軍之名,如今雖然已經漸漸年高,但仍每每臨戰衝鋒陷陣,勇不畏死。

  相對於其兄鄧岳,鄧逸要顯得有些平平無奇,其人本身也乏甚戰名,身軀瘦弱,沒有什麼悍勇姿態。但是由於荊州軍目下還有別於行台直屬各路王師,北進者主要為鄧氏部曲,因是才有鄧逸典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