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特別是隨著戰鬥的持續,馬力方面也出現了差距,晉軍本就負甲裝械沉重,而河西馬雖然短途馬力充沛、爆發力強,但卻並不具備太悠長的續航,耐力方面較之塞馬有著明顯的劣勢。

  當然,晉軍部伍中也不乏爆發力並耐力兼具的優良戰馬,特別是名聲浩大的河西龍駒,各方面綜合起來無有明顯的短板,甚至較之名種汗血寶馬都不遑多讓。但是這種優良的戰馬畢竟還是少數,主要供給勝武、奮武等真正的王牌部伍,並不能普及所有一線王師軍隊。

  過往這段時間的戰鬥,節奏往往如此,初戰時晉軍王師穩壓羯軍一線,羯軍幾無反擊之力,只能憑著毅力遊走纏鬥,但過半的時候都撐不過這第一輪的強壓,被晉軍逐殺潰走。

  不過若能熬得住晉軍第一輪的猛烈衝擊,戰況就會逐漸發生偏轉,晉軍騎兵的機動力會漸漸下滑,雖然仍是具有著裝備的優勢,但對於羯軍而言已經不再是不可戰勝的對手。

  這一次羯軍出戰的五百騎兵,乃是石閔方自上白帶來前線未久的生力軍,戰鬥意志可稱頑強,再加上主將親自壓陣觀戰,也都奮戰不退。

  初期戰況雖然不利,損失了接近兩百卒力,但是隨著晉軍馬力下滑,主動權漸漸落在羯軍一方。於是漸漸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原本迅猛穿插遊走於羯軍部伍中的晉軍騎兵聚集在了中間區域,而羯軍游騎則擴散遊走於四邊,通過不斷的撲擊並流矢收割著晉軍卒力人命。

  「蘇亥之力,難道不可作萬卒之長?」

  壓陣觀戰的石閔眼見戰況發生了逆轉,臉上也流露出了短暫的笑容,雖然整體戰略上而言對他是越來越不利,但在這局部戰場上仍然能夠壓制住晉人一頭,對於士氣的振奮也是巨大的。

  他倒不是幻想著能憑其一部之力挽回羯國整體的頹勢,但己部能夠在各方戰鬥中得有獨秀的表現,自然也會讓主上對他更倚重幾分。未來形勢會發展到哪一步,誰也不能篤言,但只要手中能夠掌握一支兇悍勇戰的精軍,較之無所依附的浮萍總會更加從容幾分。

  言中雖然是在誇讚自己的部將,但又何嘗不是在為自己鳴不平。

  如今的他於羯國中終究還只是一個後起之秀,遠遠談不上位高權重,類似麻秋那樣的宿將,明明有著喪失鄴地的罪過,主上仍然將鎮守襄國的重任交付麻秋,而他憑其不足萬數的寡弱之眾成功遏阻晉軍北上的步伐,功績早傳國中,卻遲遲不得相匹配的封賞。

  石閔也明白,之所以會如此,說到底還是自己底蘊仍淺,且在國中並沒有強硬的後盾。雖然去年在襄國與博陵公石遵已經達成一定的同盟,但是受於前太子石邃的連累,石遵目下在國中也沒有足夠的話語權給他提供更多支持。

  目下國中新銳崛起的一股力量乃是章武公石斌,現在應該稱為章武王了。遷往信都之後,主上為了穩定國中人心,終於履極稱帝,拋棄了那不論不倫的大趙天王尊號,諸子封公者也晉封為王。

  章武王石斌,舊鎮幽州,本就是主上如今諸子中軍功最盛者,如今慨赴國難,率領幽州軍伍南下救援,與晉軍在渤海境中幾番交戰,互有勝負,總算將局勢稍作挽回,也令主上大感歡欣,將冀東渤海、章武、河間等數郡軍務盡予之,諸王之中,無有此勝。

  除了自身大權得攬之外,章武王還有一位強大的盟友那就是幽州刺史張舉,目下國勢頹敗,所剩不過冀州半壁並幽州全境,幽州刺史張舉在名位上也成了如今國中排名第一的方伯刺史。

  強勢宗王與強勢鎮將的聯合,如果不是盛夏之際原本已經歸附羯國的遼東慕容部再生變故,國中嗣位之選幾乎已經沒有了懸念。章武王石斌雖然母系卑賤,但在幾個不成器的兄弟接連慘死之後,已經是後來居上,令人不敢小覷。

  眼下晉軍並分數路,大勢北伐,國中的嗣統之爭也不得不暫告段落。雖然章武王幾乎已有獨大之勢,但是為了維繫住國中各方抗拒強敵的人心,主上也並沒有直接將之冊封為太子。

  也正因為這一點,其他幾名皇子還沒有完全喪失爭取儲位的機會,就連那個此前曾經被晉軍俘虜的濮陽公石琨,都得趁這一點惠利而被受封為武安王,鎮守襄國節制麻秋。

  跟其他皇子們相比,石遵與石閔的這種搭配便有些上不了台面。因為已故太子石邃敗壞國務致使襄國陷落而伏誅,皇后鄭氏也受此連累而被廢,原本作為嫡子的石遵處境因此變得艱難許多,甚至連王號都無。

  主上遷都之後,石閔奉命留守襄國,又因受到退守襄國的麻秋部伍排斥而心懷不忿,離開襄國轉戍廣宗。眼下的他,遠離羯國統治核心的信都,即便想要改換門庭,也根本沒有機會。

  當然,眼下的石閔也並沒有這樣的想法。一方面他是認識到目下這種形勢,無論依傍何人,都不如自己掌握足夠自保的力量,若選擇一個太過強勢的皇子如章武王石斌去投靠,他反而難再擁有眼下這種獨立自主的處境。

  另一方面,石遵的處境艱難也是暫時的。其人雖然乏於軍略才幹,但對人心的籠絡羈縻卻是長處,且不說石閔在短暫的接觸後便與之形成同盟,此前主上在決意遷都時不是沒有阻力,許多地方上根深蒂固的豪強不願意棄家追從,石遵在過程中出面說服許多人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