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這一點認知和思路上的差別,劉群等人對於溫放之所提出的這個方案,也是難作評價。不過新抵遼地的將領徐朗,於細節方面倒是提出了頗多補充。

  徐朗就在軍伍,其父徐茂更是常年擔任水軍都督,所以其人對於河海航途也認識頗深,這一點是溫放之所比不上的。

  徐朗先是肯定了溫放之以海島經營為起點,構建海路基礎的思路,但之後又點出了一些技術上的障礙。

  行台雖然繼承了舊吳的航海基礎且有長足進展,但也還沒有達到萬裏海波俱為坦途的程度,還要受限於季節時令,每年真正的海路暢通時間很短。

  特別遼地如今寒冬漫長,海路也因此受限頗多。如溫放之圈出來的秦皇島、平林口等口岸,每年都會有一段時間冰封難行,南側的馬石津雖然不凍,但是稍離海岸便浮冰諸多,兼之風浪變幻兇險,所以每年註定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這些口岸據點之間是難以通過海路得於彼此呼應。

  「因是這些口岸營建,也不可全恃海途,陸上的自固並呼應同樣不可忽視。」

  對於徐朗的補充,溫放之也是深以為然,他本也沒有完全仗恃海路優勢的想法。畢竟王師北上,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收復遼地全境,蕩平這些胡虜勢力,使遼邊成為王治之土。這一條方略的主要意義,就是在經營初期通過海路上的優勢來彌補陸地上的不足。

  溫放之這個方案的提出,也讓之後經營遼事有路可循。

  幽州刺史府目下雖然掌握一定的武裝力量,但在整個遼地而言並不算太強,再加上那些胡眾義從也不可信,一旦捲入遼邊的鬥爭過深,很難占據優勢。特別是慕容部,儘管眼下已經崩裂成三部分,但無論哪一部如今所擁有的勢力都還要超過他們目下所能動用的力量。

  有了溫放之的方案作為指導,他們便不必在陸地上與慕容部這幾股勢力發生正面的衝突。如此一來,也能保持行台超然的地位,讓慕容部這幾股勢力都將他們視作可以拉攏倚重的外部強援,得以更加從容的驅虎吞狼,坐收漁利。

  在確定了之後的基本思路之後,劉群也很快進入了角色:「目下慕容幾路,遼西最強,大棘城居中,遼東最弱。三路新分,短期之內是不可能重歸於一。」

  遼西的慕容部勢力,主要是慕容皝的兒子慕容遵並大將慕輿根,因為這裡地近幽州,所以防戍的兵力最強,單單所擁慕容本部勢力便有將近三萬之眾。

  再加上此前劉群他們挑起的遼西事變,慕容部收得宇文部殘餘勢力並其他雜胡卒力,累加起來足足超過五萬之眾,而且其中多為丁壯卒力。因是單從目下的形勢來看,這一路人馬勢力的確是最強的。

  「但慕容遵也是勢大難久,遼西本非慕容祖業,如今本部逆亂,新附之眾更難凝合,久則比崩……」

  別的不說,單單段部的段蘭,所以踴躍出兵前往紫蒙川營救溫放之等人,就是希望能夠藉此表現求得行台支持,使他能夠重返令支,恢復祖業。而且慕容遵這麼多的兵力,在遼西卻乏甚營建基礎,一旦前路沒有轉機,單單人馬食用消耗就足以拖垮他。

  「羯國本就不信任東胡之眾,所以封授慕容萬年,也是窮途掙扎。如今慕容部崩壞,幽州張舉未必會錯過這一良機,於令支必有圖謀,要將慕容部眾收為己用,以助中國戰事。所以此事必須要阻止,令支得失,暫非重點,慕容遵部屬之眾,決不可落入羯國手中!」

  想要避免慕容遵的部眾被徐無的張舉兼併,最好的法子就是鼓動其人東歸。遼西令支距離徐無太近了,只要慕容遵能夠率部離開令支,拉長攻伐戰線,隨著中國戰事越來越激烈,張舉也不敢過於深入遼地去圖謀這一路人馬。

  這一點也很容易便能實現,甚至無需他們出面鼓動,慕容遵與慕容儁之間本身便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慕容儁弒父上位,大悖人倫道義,一旦除掉其人,慕容遵繼承部族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事實也的確如此,慕容皝身死消息傳入令支之後,慕容遵便已經派遣一部分前鋒軍隊向東而來打探消息,觀望形勢。

  溫放之他們抵達徒河未久,便得知慕容遵已經率領麾下兩萬卒力浩浩蕩蕩向東而來,並在極短的時間裡逼臨紫蒙川,並且自號燕王,號召慕容部各路人馬受其節制,共同誅滅逆子慕容儁。

  除此之外,慕容遵也得知溫放之他們這些晉國使者目下正在徒河,於是派遣其弟慕容厲前來相見,讓溫放之、劉群等人出面響應正義,號召遼邊流人包括暫時依附他們的慕容疆等人共同討伐慕容儁。

  「這白奴是不是傻?即便余者都不論,單單他僭稱羯封王號,便是我行台死敵,還敢奢望王臣出面助他?」

  慕容皝子嗣眾多,也並非人人都是人傑,而這個慕容遵,在溫放之看來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蠢貨。大概其人覺得自身勢力強盛,一定能夠戰勝慕容儁,因是派來的慕容厲措辭也是非常的不客氣,仍將他們這些人視作慕容部的階下囚。

  所以溫放之也不客氣,直接將慕容厲一行扣押下來,削去慕容厲的一個耳朵,再放出幾名慕容遵的使者歸告慕容遵,慕容皝奸惡恃強、狂悖無信,自有取死之道,而慕容遵仍怙惡不悛,也是將要步上後塵,休想奢望得於行台聲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