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是母親魏氏愛憐這長孫仍然算是稚齡,嚴令白天課業結束後,晚上一定要接回府中,不要居留在外乏於看顧。沈哲子對此不置可否,反正每天天不亮便被拉起床來、穿過整個洛陽城趕去上學的又不是他。這種以愛為名的加害,反倒讓他有幾分幸災樂禍。

  沈蒲生這個小子,生得虎頭虎腦,雖然還沒有全張開,但能看得出是與父兄不同類型的相貌,倒與大父沈充更似。小時便是一個圓滾滾肉球,夾在腋下、團在懷中極富手感,也因此沒少遭遇此類毒手。

  但是近年來沈哲子已經不再這麼做了,一則是小子體格漸大,抱起來沉甸甸的,二則沈哲子擔心盤玩過甚,這小子真向肥碩圓潤方向發展。

  至於另一個小子沈阿祐,同為公主所出,只是相對於兩個兄長,得於其父關注更少。

  一則兒女漸多,沒有了此前那種新鮮感,二來目下行台發展也到一個關鍵期,特別是為籌備之後向河北的這場大戰牽扯了沈哲子太多的精力,真忙起來的時候,十天半個月的都難得歸府,回來後往往也都是倒頭大睡。

  所以他對此倒也不乏愧疚,只是叮囑沈蒲生小心看護這個幼弟,子代父勞,養了兒子就是要早早用起來。

  因是自從入閣之後,沈蒲生便叉腰凸腹的寸步不離懷抱沈阿祐的乳母,甚至就連沈哲子想順手接過阿祐,都被沈蒲生皺眉擺手、不耐煩的拒絕了:「阿弟早已經倦了,阿爺不要擾他!」

  長久不見便覺想念,見到之後又倍感手癢。為人父母,真是大不容易!

  第1371章 物歸原主

  新婿子登門,禮數自然要周全,沈阿秀等一眾晚輩們上前見禮,桓伊這裡也都準備了禮物饋贈。

  禮物自然也不會太珍貴,也只是略作寄意而已。江東成婚這一次經歷,總算讓桓伊見識到豪富門戶底蘊如何,是真的半點沒有要在這種事情上做什麼亮眼文章的想法,因是準備的禮物也都中規中矩,更多還是寄託對晚輩的一份期許與嘉勉。

  如沈阿秀並沈牧的兒子沈基等年長已經進學的沈氏後輩,便各自送了一套馨士館此前刊印的書籍,多是《春秋正義》《古今儀禮》等經義文章。

  這些經義書籍,如果說有一點不同,那是並非什麼古籍翻新,而是自從馨士館創建以來館閣之內重新編修。特別是在啟泰改元之後,馨士館入於天中,吸引到的時流碩儒數量更多,所兼收包容的學說流派也越來越多,重注、編修的風潮也越來越盛。

  這種現象是沈哲子所樂見的,隨著地位越來越高,他是越來越意識到整合意識形態的重要性。古經新注,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將大一統的觀念重新注入到知識分子的思想之中,也可以說是從新塑造未來新帝國上及士流、下及黎庶的精神面貌。

  這註定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絕對不可操之過急。人的思想、觀念是一套非常複雜的系統,所謂適亂已久,不獨獨只是生人處境的動盪,更是各種意識觀念的坍塌。後漢及於三國,一直到中朝雖然完成了統一,但也僅僅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人心始終沒有凝合起來。

  別的不說,沈哲子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老爹還在心心念念謀劃著名割據江東,對於晉統始終乏於一種發自肺腑的認同感。這種心理,並非孤例,可以說哪怕是沒有諸胡作亂的衝擊,單單內部的衝突消耗,中朝也很難維持長久。

  追及古時,楚霸王項羽雖然滅了秦國,但卻並未就此登上皇位,完全取代秦統。察其內心想法,應該也是根本就不認可秦帝國這種大一統的政治模式,想要恢復戰國那種諸侯分治的局面。

  盛世修典,本身就是整合知識分子的思想觀念,這是任何一個大一統朝代都絕對不可忽略的大事。否則縱有強兵鎮國,只會引發內部更加殘酷血腥的內鬥。

  沈哲子明明知道科舉制度就是取代魏晉才選制度的良策,但之所以遲遲不推行,哪怕是眼下行台已經有了這樣的力量,仍然還只是用行台吏考這種折衷方法,甚至沒有徹底的摒棄九品官人法,也是在于思想上還沒有達於一個統一,不能確保選取的人才是由衷認同他的治國主張,又怎麼能將權位輕許?

  甚至到了宋明時期,儒門昌盛,思想近趨於一,皇帝還每有重用諜報機構,直接監視大臣的舉動。沈哲子若在當下這個時代就做依靠一個取士制度便達到廣納天下英流寒士的美夢,那也是真不知道死字怎麼寫。

  他此前在關中,盛情邀請雍涼人士如郭荷等入洛,也是為了用最包容的姿態去整合一套能夠得到普世認可並奉從的價值體系,要讓這個時代的人從心底里便認同出身華夏那種自豪並使命感,而不僅僅只是遭到胡虜虐害之後向強權靠攏、尋求依蔽。

  修史修典,任重道遠。目下天中館院、包括各地所興設州學、郡學,在傳經授業的時候,也已經不再使用古籍舊典或是門戶私傳,而是統一用的這些新編經義。如是再作數年鋪墊,制度上的改革才能真正得收成效。

  桓伊作為館院學子翹楚,也有份參與其中。當然他們這些學子是不夠資格主持修編、註解,能做的也僅僅只是拾遺、檢校等輔佐事務,但有了這一份資歷在身,之後餘生都會大有受益。

  至於送給沈蒲生等稚幼少兒的,則就是一些玩具器物,也多貼合這些小兒各自喜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