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奮武軍斥候們也並沒有刻意隱瞞身份,直接道明要徵用此處。對方經過一小段時間的混亂後,居然有兩名中年人行出,遠遠抱拳表示希望能夠見一見這一路王師將主。

  當然就算他們沒有這請求,沈雲也很快至此,這兩個中年人應該是此處流人首領,待到沈雲到來後,各陳身世,並表示願意為王師提供幫助。

  鄴地周邊的流人們對王師其實並不怎麼排斥,這自然得益於枋頭的謝艾數年以來的經營,雖然並沒有完全占據住鄴地,但在此境經營滲透也都極深。

  這兩個流人頭目態度如此,沈雲倒也不感到意外,派遣兵眾入內查探一番,戍堡規模不算太大,堪堪容納兩千餘眾,除了外面這百數流民壯力之外,裡面還居住著數量差不多的老幼之眾。

  河北地境多流人,而想要甄別流人究竟是盜匪還是尋常難民也很簡單,只需要看人員構成,只要多是壯力聚集,那多半是匪寇無疑了。當然這也不怎麼準確,許多的難民其實往往也兼職盜匪,顛沛流離、民不聊生,為了活下去而已,又能有多高的道德水準?

  等待大部向此轉移之際,沈雲便與那兩個流民頭目聊了一番,詢問一下鄴地當下狀況如何。那兩個流人頭目也相當配合,知無不言,但他們也很難接觸到什麼機密,只是知道鄴南地區又起波瀾,枋頭王師重兵集陳。

  他們所以了解這些,還是因為旬日之前,駐守鄴地的羯將麻秋再次派兵掃蕩境域,徵募流人壯力以襄軍用,他們好險才躲過去。不過最近一段時間裡,鄴北倒沒有太多羯騎出沒。

  對於這一點,沈雲倒也並不意外。今次這場戰事,開始本就在羯國一方,先是冀南大軍集結,之後石宣偷襲碻磝。麻秋作為鄴地的鎮守大將,雖然沒有直往冀南待戰,但也必須要做好側翼的防守工作,預防枋頭髮難。

  而且早在沈牧回攻枋頭之前,便與謝艾傳信約是會師鄴地,算算時間也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沈雲都在羯國腹心的襄國繞了一圈返回來,枋頭的謝艾不可能沒有舉動。所以眼下的鄴地有對峙局勢,並不出奇。

  說話間,後路那龐大隊伍也向此緩緩而來。在看到如此龐大陣勢後,那兩個流人頭目一時間也頗有瞠目結舌,繼而不乏警惕的望向沈雲等人,仔細凝望著他們身上的武裝器杖,戰戰兢兢道:「你、你們究竟是南面王師,還、還是國中增援?」

  聽到對方將自己等人誤會為羯國增援鄴地的人馬,沈雲也是不禁莞爾,笑語道:「我等自是南面王師確鑿無疑,只是剛剛攻掠羯都襄國經此歸師。」

  那兩人雖然也明白他們還不配被對方虛言欺詐,但臉上仍是一副難以置信的樣子,這實在太過匪夷所思了。

  沈雲不再理會他們,先命人將那些財貨並重要的俘虜送入戍堡中,單單這些,便幾乎將不大的戍堡完全塞滿。之後還有一部分牛馬畜力,則交由劉度等一路追隨的襄國鄉戶們統率部曲、依傍塢壁進行看管,更外圍才是幾千追隨而來的民眾。

  將近兩萬人馬之眾,直接將戍堡所在這一處谷口塞得滿滿當當,顯得十分侷促。但這麼多人眾集合在一起,多多少少能夠略給人以彼此慰藉。

  奮武將士並沒有入駐此中,他們還要隨時待戰,因此便在人群最外圍露天而居,只有兵尉徐無病被沈雲安排率領百數兵卒,於戍堡內部看守那些重要的羯國俘虜並財貨。

  他們在此入駐未久,很快便有敵蹤出現,其實早在此前的行進過程中,奮武軍便逐殺數量不少的羯國斥候。鄴地與襄國之間,雖然地勢開闊廣袤,但如此大規模的部伍行動,速度又絕對談不上快,自然也難瞞得住鄴地的麻秋。

  更何況,只怕此際襄國的那些追兵們早已經與鄴地的麻秋取得了聯繫,詳情以告,以期將他們剿殺於途。

  這一次的敵人不再是零零散散的幾百人眾,而是足足上千騎兵卒眾。他們也根本無需再作探查,一俟出現於郊野中,便直接循著軌跡向此撲殺而來。

  「殺敵罷。」

  沈雲也不多說,提刀上馬,之後便有五百奮武卒眾跟隨而出,直向對陣衝殺而去,令左右兩翼也分出三百餘奮武軍眾,三路並馳,要將敵軍局限於正當中一路。

  騎兵對陣衝殺中,這樣的配合其實談不上好,騎兵本身便是離合之眾,最重要的便是依仗機動力纏鬥游殺,這種擺明陣仗正面衝殺太笨了。

  但戰術是一方面,實際又是另一方面,奮武軍一路南撤的過程中,可以說每天都在與追兵糾纏對戰,多的時候每天甚至要有十餘起戰鬥。雖然敵眾規模都不算多,但如此頻密的戰鬥,對人力、馬力的消耗實在太驚人!

  最開始沈雲也是採取游騎常規戰法,但漸漸就發現如此一來,即便人還能維持,馬力損耗實在太大。雖然此前攻下襄國一處馬營,得有充足的馬力替換,但一路行來,馬匹沒有足料飼食,再加上還要殺馬充飢,損耗也十分的嚴重。

  所以在經過兩日後,沈雲便不再與敵人糾纏游斗,直來直去的衝殺,直接殺到敵人膽寒!如此一來,奮武將士們的傷亡也是陡增,過去這幾天時間裡,便有五百多名將士性命永久的留在了河北的土地上。

  五百多人的傷亡,這對奮武軍而言絕對是傷筋動骨的損失了,甚至完全不遜於一場旗鼓相當、激烈大戰的消耗。此前於河南迎戰羯國同樣精銳的龍驤軍,奮武軍都沒有這麼大的損失,由此也可見一路行來的辛苦,蟻多咬死象,這規程一路,才是奮武將士在襄國斬功而歸後真正需要付出代價的地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