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之後兩趙交攻,石虎於河東敗績,被漢趙劉曜一路追殺,石瞻戰死於此役中。之後石虎憐其忠勇,便將其孤子石閔收養府下。

  若非石瞻英年早逝,沒有捱到羯國真正成為河北霸主、大肆封賞那一刻,否則憑其與石虎親密關係並自身之驍勇善戰,即便不能比擬乞活大軍頭石堪等人,絕對也是封王可期。

  石閔幼來便為石虎收養,也繼承了其父的驍勇英武,年未及冠便追隨主上石虎作戰,甚至早年石虎南征晉國便已經入軍任事。

  當然這一場戰爭輸得一塌糊塗,石閔一個小將也難有所表現。但是之後石虎歸國爭統,繼而北略諸胡,石閔在其中表現俱都英勇無比,直至如今已經成為羯主麾下名列前茅的大將。像是今次南面大變故之下,石虎能夠派遣石閔獨領五千精軍先行南來,便足見對這個假孫的看重。

  一路行來,石閔所部也遭遇過一些來自襄國方面的潰眾,但自這些潰眾口中得知的信息終究不全面,所以在見到石遵後,便也並不作更多寒暄,直接詢問道:「途中已知國都遭難,未知目下狀況如何?賊眾幾許,又在何處?」

  聽到石閔直接略過其餘只言軍事,對於他如此身份親自出迎則視而不見,石遵難免有幾分尷尬並失落。

  不過他倒也不敢因此而有什麼不忿之想,主上本就子嗣眾多,當然此後倒是未必,但哪怕石遵身為嫡少子,早前卻被兄長石邃壓制的全無存在感。如他這種只有虛榮卻無權柄的皇子,還真的比不上石閔此類深得主上信賴的統軍大將。

  「終究還是主上天威可恃,賊眾未敢久作盤桓,早在援軍抵臨之前便已倉皇南走。眼下城內各軍仍在追剿,已經無有大患。」

  石遵輕描淡寫的說了幾句,繼而便上前一步拉住石閔,狀似親昵道:「無論怎麼說,國都遭受敵擾都是屈辱,我等留守之眾難辭其咎。我還忐忑主上會遣何人歸援,恐於遭人折辱,得知竟是我家壯子棘奴率部,心裡才算鬆了一口氣。今秋多事,此際終究還是自家人更可倚仗幾分。」

  石閔幼來生長於主上府下,對於主上諸子自然也不陌生,只是他對石遵印象卻並不怎麼深刻,只覺得對方有些孤僻怯懦,也並不太為主上看重。

  只是今次相見,卻見對方沉靜許多,明明年紀比自己還要小一些,眼下以長輩親昵姿態相見卻並不讓人覺得突兀。他雖然內心裡並不怎麼在意這位皇子,但也沒必要完全無顧對方善意流露,趁著石遵上前扶韁之際這才下馬,抱拳見禮。

  第1348章 虎狼際會

  襄國城北這座單于台,本就是太子石邃為了抗衡主上禁令而建,因此格局構造頗為宏偉,遠勝於建德宮中那一座舊台。當然因為石邃大權被奪,閣台修築的很不順利,且按照目下的狀況來看,之後能夠復建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

  但就算如此,單單已經修築好的這一部分,容納入駐信都來的這五千援軍也綽綽有餘。石遵親自將石閔等一眾人引至此處,而這裡早有襄國各家部曲們提前一步備好了餐食入宿事宜。這些貴胄耆老們俱都不乏心虛,這會兒為了免於被刁難,也都不敢吝嗇。

  石閔等人一路奔波,也確是辛苦,這會兒自然不會客氣,後續將士次第抵臨入宿,等到五千將士全都抵達入駐此中,天色已經大亮。

  因為石遵言是襄國危機已經解除,而襄國留守兵力也在對晉軍進行追剿,石閔便也不再急於用兵,索性命令將士們暫作休整。畢竟從信都一路日夜兼程奔波至此,也確是人馬勞頓,於襄國小作休整本就是應有之義。

  在這個過程中,石遵則一直在此作陪,態度多有殷勤。石閔對此雖然也有感覺,但也懶得費心思去深思,小作交代之後,自己便也卸甲解衣入宿。

  一覺睡到日中,雖然僅僅只是兩三個時辰的光景,但是對於經驗豐富、久在戎旅的武將而言,已經足夠回養體力、一掃疲憊。

  當石閔行入臨時的居舍,卻看到石遵居然還留在這裡,而且絲毫沒有因於出身的倨傲,居然在親自指揮役卒為戰馬備料。

  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石閔哪怕再怎麼不以為然,這會兒自然也不能完全無視石遵如此示好。他行上前去,拱手示意道:「此等雜務,軍中自有庶職擔當,殿下實在不必親自繁勞。」

  「生在世道第一豪壯門戶,我卻素來少知軍務,講起來也真是慚愧。」

  聽到石閔的話,石遵便轉過頭來嘆息說道:「往常父兄俱為英壯,我自可安養禁苑,無顧世事紛雜。但今次卻是禍發庭門之內,眼見南賊種種驕橫,我才知往年所享諸多尋常是多麼難得,也更因往年的無有作為而愧疚。」

  石遵這一番話,倒也確有幾分發於肺腑。襄國這一場動亂時間雖然持續不長,但卻給他整個人帶來巨大的衝擊,特別是在看到往年於他面前不可一世的兄長石邃醜態種種,但就算如此,石邃仍敢動輒拔刀恫嚇乃至於真正對他顯露殺意。

  樁樁種種,讓石遵深刻認識到生人在世,絕對不可沒有權勢,否則無論再怎樣的虛榮尊崇,當真正禍難臨頭時,也只能任人魚肉。

  正因有了這樣的認知,他才在這段時期表現如此積極,開始真正重視經營從屬於自己的勢力。而此前襄城公石涉歸等人也都通過種種暗示,向他表露依附心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