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眼下活躍於弘農鄉境的,便是楊準的第四子楊琳。

  弘武軍所搜羅的情報中記載,楊琳其人早年並未居鄉治業,而是作為石生的參軍再次返回鄉境。石生潰逃時其人卻並沒有走,而是留在鄉境之中搜羅了一批族親殘餘留在了鄉境中。而目下弘農鄉宗頗有串結之勢,便是其人在後主持。

  將有關弘農楊氏的情報稍作翻看之後,沈哲子也忍不住掩卷而嘆這些世家大族的生命力實在太頑強。

  他有著來自後世的記憶,對於弘農楊氏自然更不陌生。這一門戶在漢魏之際已經是名動天下的一等高門,遠非琅琊王氏這種後起門戶可比。

  而這還不是其家門輝煌的頂點,一直到了隋初且不說楊素這種根正苗紅的楊氏族人,就連隋文帝楊堅帝室之尊都要攀附其家門以抬高自己。

  楊氏日後的死灰復燃與再攀高峰,還與當下鬧騰的這個楊琳無甚瓜葛。楊琳其人事跡不彰,原本的歷史上其子楊亮借著桓溫北伐的機會南投,雖然也沒有出人頭地,但楊亮的兒子楊佺期卻是南面一個頗有重量的人物。

  楊佺期其人乃是雍秦流人的首領,在東晉中後期的時局中,不只夥同太原王氏王恭等人幾次倒攻江表中樞,其人死後所留下的雍秦武裝為桓玄所繼承,更是桓玄日後能行篡逆的主要依仗。

  即便不言弘農楊氏,單單沈哲子親手了結的琅琊王氏,其實也沒有被完全趕盡殺絕,且不說王導嫡孫王混這一支,還有王羲之一脈也得以保全下來。

  雖然王羲之那個人乏甚實務才能,但也是學養深厚,天下總不可能一直混亂下去,一旦到了文治盛世,難保其家門不會再次昌盛起來。

  所以說這個高門望族,實在是附骨之疽,弘農楊和琅琊王這種門戶不提,就是沈哲子出身的吳興沈氏,由原本的武宗門戶艱難轉型,到了南朝便成了徹底的文化世族,甚至遠及明清都不乏人以此門第相傳。

  且不說世家大族的難除,針對弘農楊氏家門,李炳又有諸多細節補充,多是其家串聯鄉宗勢力的實證細節,另外還發現楊琳在集結鄉勇的過程中,背後似乎還不乏上洛郭敬所部涉入其中的影子。甚至有一部分郭敬的部將,眼下就在楊氏華陰塢壁周遭出沒。

  當然這並不足說明楊琳就是郭敬所扶立起來的傀儡,畢竟郭敬的勢力較之石生還要不如,就連石生都潰逃了,郭敬所部更加不是王師大軍的對手。楊琳再怎麼蠢,也不可能在這樣一個時節跳出來作為郭敬扶立在外的藩籬保障。

  沈哲子自南面泥沼中掙扎躍出,對於這些所謂世家大族嘴臉如何了解入微,簡直就是他們一翹屁股便能猜到他們要放什麼味道的屁。

  這個楊琳憑其家世舊聲串聯鄉人,經營起一個看似浩大聲勢,未必就是對王師懷揣惡意,更大可能是要以此鄉土聲勢來對行台稍作逼迫,從而提出一些訴求。

  老實說,雖然王師如今已是大勢鞏固,但若是能夠有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法,沈哲子倒也並不會一味強求凡事付諸兵戈。

  如果這個楊琳安守鄉境、不作妄動,或是乾脆直接來投,沈哲子倒也不介意將之豎作一個典型禮待起來,若其人果有庶務之能,甚至不排除真正將之舉用起來。

  但也不知其人太蠢又或太精明,以這種方式來謀求與行台對話,這已經逾越了沈哲子的底線。眼下弘農還僅僅只是關中外圍,沈哲子經營軍事多年,籌劃西征大事也這麼長的時間,怎麼可能會因這區區鄉賊阻撓便放軟姿態、謀求苟合!

  不要說區區弘農楊氏,哪怕是眼下仍有大義在身的河內司馬氏,若是阻撓了他的大計,統統碾碎沒商量!

  這個楊琳寄望於以鄉勢軟作脅迫而達成一些政治目的,而沈哲子也的確需要一個目標來殺雞儆猴,告誡關中群賊尤其是盤踞於三輔之地的那些強梁武宗們,有人敢作死,他就敢將之埋葬!

  早在沈哲子到來之前,潼關各種軍事準備早已經極盡周詳,各軍整裝待發。至於弘農楊氏出面串結鄉勢,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變數,但也並沒有大到影響王師部署的程度。

  沈哲子略作沉吟之後便下令,奮武軍等各路新到人馬暫作休養三日,並下令弘武軍廣出弘農鄉境,遍告郡中鄉宗三日後王師入境,凡仍各據塢壁而不遠出拜迎王師者,俱都視為賊逆,一併逐出。在此之前,郡中凡有徇私求拜者,俱不收納!

  這是沈哲子對那些弘農鄉眾串結的回應,而在這正式發兵的前夕,他又熱情邀請此前入境歸鄉的薛濤並一部分河東鄉賢們南來入關,稍後隨軍出征觀戰。

  弘武軍軍士人人如龍,單兵作戰能力已是頑強,如今幾乎傾巢而出,很快足跡就遍布弘農郡境之中。與此同時,沈大將軍軍令也因之傳播四方。就算有偏遠之地一時未曾得訊,也通過鄉宗彼此的交流而有所得知。

  能夠在亂世中存活至今的人,沒有傻子,最起碼審時度勢之能不乏。王師所散播的這條軍令意指何處,這些鄉宗塢壁主們稍加沉吟也能思得。

  類似孟方這種此前被走訪家門而被說動的鄉豪們,原本還以為能夠託庇弘農楊氏這種高望門戶之下,以鄉情大勢爭取王師對他們稍加善待。可是現在看來,弘農楊氏雖然名氣不小,但卻絲毫未被那位沈大將軍放在眼中,反而專程予以說明,指點活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