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哲子探手拿過沈勁手中那摺扇,只見扇骨乃是精鐵,而扇面兩邊分別寫著「鐵骨引清風」「誓以滅胡潮」。

  看到扇面上文字,沈哲子嘴角便抖了抖,心道果然任何流行的元素,都要藉以一種類似中二的表達方式,才能得以傳播開來。

  「這兩句銘誓,我已經苦練年余,親手提筆寫上,阿兄覺得是否略有可觀?」

  沈勁行上來,指著那扇面上文字不乏自豪道。

  「筆勁銳甚,轉折略顯干硬,但筋骨挺拔,倒也可列品中上。」

  沈哲子隨口點評道,他書道雖然不精,但並不意味著沒有鑑賞眼光。相反的正因為了掩飾自己的不足,他如今已經是一個名氣不小的書法評論家。這大概是所有沒有此類才能的人最後出路,乏於生產,熱衷評價。

  說話間,兄弟兩人便行到中庭廳堂里。桓豁早已經於此等候多時,眼見大將軍行入,忙不迭起身見禮。

  「桓郎入座吧,毋須多禮。」

  沈哲子擺擺手示意桓豁歸席,自己便也就勢坐了下來,望著並坐一處的沈勁並桓豁,臉上也流露出一些嘉許之色:「潼關近來戰況不錯,後日集會,台令還要對你們這些少勇著重表彰。」

  雖然近年來都以復建為主,周邊少有大事發生,但也並不意味著就全無甲戈之事。

  河北方面自然不必說,謝艾坐鎮於彼處,圍繞鄴地區域與石趙方面頻有互攻,只是雙方都有克制,多為局部衝突,少有大規模的陣仗發生。沈牧坐鎮泰山郡,經營黃河下游一系列的邊防,算是將黃河這一條防線徹底鞏固下來。

  至於西方的對戰,自然主要還是以潼關為主。

  去年一場瘟疫雖然令得石生敗走,但關中的混亂也並未因此而有平緩,反有越演越烈之勢,關中許多大族豪強俱都趁勢而起,原本便不甚安分的氐羌也變得異常活躍。而石趙的力量雖然走了一個石生,但還剩下一個郭敬,同樣是一股不小的勢力。

  行台創建以來,也並沒有大舉出兵關中的計劃,主要還是經營潼關防線為主。

  石生出走,使得弘農等地出現一個勢力真空,行台也是有意將之打造成一個未來西進的緩衝地帶,雖然沒有建立郡縣等實際管制,但也並不容許區域中再出現一股新的武裝力量,所以常有出兵梳理。潼關方面將士積功,便多在此。

  沈勁與桓豁俱為西線戰將,尤其是桓豁,近年來表現可謂勇猛,凡有出戰,都有一種不要命的狠勁,小功積大,已經被提為西線軍隊幢主。

  桓豁的這種表現,沈哲子也是多有感觸,這大概近似於原本歷史上苦命死戰洛陽的沈勁。所以隨著桓豁積功漸多,沈哲子也略作關照,將原本他父親因為此前江東動盪而被革除的爵位轉封桓豁,當然不可能是原本的二等開國爵,僅僅只是一個萬寧亭侯。

  講到戰事方面,又不得不提及行台這幾年圍繞軍事進行的改革。眼下除了荊州之外,江北、江東等各地軍事上的改革基本已經完成。

  行台直領軍隊共分四軍,除原本的勝武軍、奮武軍,又加揚武軍、弘武軍。這算是中央軍隊的一個雛形,四軍都是超出常規的大編制,各領五千軍眾。河洛之間又立六座軍府,源源不斷為這四軍輸送新血,作戰軍隊加上六軍府預備役,合共五萬軍眾。

  至於軍府這個構架,沈哲子也並沒有照抄北周那種府兵制,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常規作戰部隊的補充和預備。

  軍府掌管地方上的軍備、屯田與兵籍,組織鄉勇團練並選拔合格兵員,走的是募兵與兵戶相結合的路子,眼下仍然還是以兵戶為主,畢竟這樣的方式對兵源的數額和素質最有保證。

  軍府並不直接參與作戰,主要負責作戰任務的還是幾個邊防大軍區,比如枋頭、泰山、潼關等幾地邊防前線。所以這幾處的督護將帥職權也都非常大,除了本身常規作戰部隊之外,每有大規模戰事發生,也有提交申請臨時都督徵集周邊軍府兵員物資的權力。

  這種軍事構架,也是集權放權之間的一個妥協,畢竟沈哲子身在河洛,戰略環境也不再是早年那種單線突進可以大權獨攬。各邊防若是全無自主,事事請示,那也就不必打了。

  雖然彼此只是寒暄,但桓豁在席中卻隱有幾分坐立不安的焦灼,似是猶豫不定,過了好一會兒他驀地從席中翻起跪拜道:「今夜冒昧來見,實有一私請乞告大將軍。」

  第1155章 王教表率

  桓豁那種坐立不安、隱有焦躁的樣子,沈哲子也都看在眼中,聞言後便笑語道:「既然不是在公,郎子有話不妨直說。你與阿鶴都為摯友,長在庭下出入的後進,與我也不必過分見外。」

  大將軍越是如此,桓豁神情反而越有糾結,更覺難以啟齒,但他從昨夜到現在都沒有入眠,思慮諸多才決定要將這一件事做一個了斷。

  又沉默良久之後,他才開口澀聲道:「末將、我……我昨夜於城南坊中偶見家兄……」

  沈哲子聽到這話,當即愣了一愣,繼而便詫異道:「元子兄已經入洛?」

  這件事他是真的不知,其實除了早年他對桓溫還有另眼以待之外,隨著他自己都漸漸成為歷史的開創者,這種對於古人的奇異看待便也越來越少,漸漸目作尋常。

  往年入都定亂,對於桓溫也並沒有過多的關注。人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算桓溫最終與自己異途,沈哲子倒也並不感到怎樣的失望與忿怨,就算他此前對桓溫小作關照,也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回報,也就無所謂背叛與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