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早年便是無憂無慮,少年便就喪父,及後親報血仇、手刃仇寇,又因家室所累,在面對梁公提攜時不得不違心選擇更加安逸的近畿,就此錯過一系列邊事謀進的機會,待到身有餘力時,世道已經大為不同,年月留給他更多是一種壯志難舒的積鬱。

  桓溫也不知當下這種被人遺忘的安寧還能持續多久,留在家中這段時間裡,每天只是敬奉老母,教導諸弟,順便將家業稍作梳理,以求即便他身入囹圄,家人也能衣食無憂,不必為生計所憂懷。

  桓溫本身便不是一個經濟之才,每多慷慨之志,入值宿衛之後家業好轉,也常常以錢帛邀買士伍人望,但是幸在過去這幾年整個建康城都是蓬勃發展的勢頭,桓溫雖然未曾履及顯位,但也多居實任,因此這些年下來也算積攢下不小的家業,家人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如今桓家几子當中,桓溫不必多說,二弟桓雲便也早早開始接手家業的打理,如今更是代替兄長居住在東市別業,乃是當下桓溫最主要接收當下外界訊息的渠道。

  三弟桓豁從戎於北,但卻對兄長頗懷不滿,即便偶有傳信也多怨言,所以對於桓豁目下於江北究竟如何,桓溫也是所知不多。

  四弟桓秘、五弟桓沖目下俱都還年幼,眼下也都還養在家中修習文武技藝,不曾接觸世事浸染。

  另有堂上老母,原本早年因於喪偶而積鬱成疾,近年來隨著桓溫在時局中的努力使得家業漸有起色,因此眼下身體還算康健。

  除此之外,尚有幾戶依附桓家而活的貧親故吏人家,也是一種互作幫扶。

  桓溫並未娶妻,這在時下而言算是一個異數,事到如今,自然也很難再作此打算。不過他身邊倒是還有幾名侍妾,其中最情深還是早年落魄時那位相互懷念的名為阿葵的娘子。

  這一日桓溫又是寢臥到上午時分,起身先去拜望母親,而後便在中庭閒逛片刻,卻沒有發現侍妾阿葵,向家人小作打聽,才知那娘子身在何處,他便轉身尋去。

  這座宅邸極為闊大,桓家人丁又不算旺盛,所以還是有著很多空閒院舍。其中有一片小區域便被開闢成一片田圃,裡面種植著一些桑麻之類作物。桓溫行到這裡,便看到那個娘子阿葵正在帶著一名僕婦忙碌的整理田圃旁漚麻的池子。

  「眼下家中又不是沒有衣食供你,何苦為此卑業?」

  桓溫看到這一幕,便皺起了眉頭,而那娘子聞言後便也忙不迭從池子裡攀上來,不乏喜色的趨行近前,只是察覺到滿身污垢並沾染池子裡腐臭的氣息,又怯怯收住腳步,立在丈餘外有些手足無措道:「妾、妾也只是閒極無聊,目下郎主也不須妾再飲食細奉,賤軀不敢冒犯夫人,家中閒田實在可惜……」

  「我母久生悠閒之家,少於卑庶交際,你長持此態,又哪能得她歡心。」

  看到這娘子衫裙俱是泥漿,桓溫也忍不住嘆息一聲,事到如今,他與這娘子不過只存舊情而已。早前母親因為其人曾持賤業便多有厭惡,後來桓溫久不熱衷婚配,母親便又覺得是這娘子由中蠱惑,便更加冷眼,久而久之,身畔也漸有佳姝,往日濃情便也淡了下來。

  「你且歸室稍作整理,過後我再來看你。」

  桓溫本來也是偶發興致,想與這娘子談幾句舊事,不過站在這裡便聞到漚麻池裡那令人作嘔的氣息,也實在無甚興致,只是轉行幾步之後便又回頭笑道:「不過我家唯你諸業可持,異日就算我不再為依靠,倒也不愁活不下去。」

  桓溫不過一句戲言有感而發,可是聽在那娘子耳中,卻如短刃直刺心扉,整個人僵在當場,一直等到桓溫離開許久,才驀地萎頓傾頹於地,片刻之後已是淚流滿面。

  桓溫回到自己居室不久,身在東市別業的二弟桓雲便匆匆返家,直接沖入房間中來,語調多有惶恐:「阿兄,大事不妙矣!今日大朝已經結束,梁公暫領揚州刺史,加錄尚書事,與武陵王並持節治逆……葛、葛公已於台中入囚,江北諸軍業已入於州城並郡城,詔令宿衛各部凡涉亂之將自系有司自陳……」

  終於……還是來了!

  桓溫聽到這話,神情變化略有遲滯,這一刻他感觸最深反而不是自身處境堪憂,而是有感於時勢演變,梁公沈維周這個年紀比自己年齡還小了幾歲的江東翹楚終成把持內外的權臣!

  遙想當年初會時,君是布衣我亦微,而今君名震寰宇,區區卻成待罪身!

  「阿兄,不可再作觀望了!還是早謁梁公門下,負荊請罪,叩首請責,梁公久來關照我家,如今已成世道獨步第一,雅量包容,未必就會窮究我家……」

  桓雲倉促聲音打斷了桓溫的感慨。

  只是桓溫在回過神來之後,神色仍是寡淡,擺手道:「你且先將幼弟召來,此中我自有定計,不必你再勞心。」

  桓雲聽到這話,便又匆匆行出,桓溫則攤開紙筆,臨案疾書。

  片刻後,家中三名兄弟便俱都來到桓溫居室,桓溫又添幾筆,然後才抬頭說道:「此事不必道於阿母,只言我往東市暫居幾日。」

  「待我離去後,你們幾人謹守家門,不可輕出妄動,不要理會外界譁噪。」

  桓溫講到這裡,望著桓雲說道:「二郎你已是家中最長,謹記修德修身,切勿與人妄起爭執。你也不是置業良才,東市別業若得公允價格便即刻放出,家中積蓄足用即可,盈餘錢帛併案上書信俱都寄往江北三郎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