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時已經是王導去世的第四天,何充自己雖然沒有前往琅琊郡,但也派出了家人以示哀情。他當下最重要的任務,主要還是為即將到來的第二次吏治整頓做前期的準備工作,明斷地方諸多積事,以期儘快踏上正軌。

  然而這一工作眼下卻不得不停止下來,其中一方面自然是因為中書署下也有大量官員頻頻告假前往弔唁,打亂了事務節奏。另一方面則在於內外方面時人對於中樞的不滿表達,比如單單在昨天一天,何充便發出十多份的政務詔令,其中超過一半被推拒出來,拒不執行。

  如此一來,幾乎令得整個台內政務系統幾乎都陷入癱瘓,而何充卻偏偏無可奈何,甚至連發怒都不行。

  因為在時人看來,何充既是王導的外甥,而王導同時又可以稱得上是何充的恩主,就算是及後彼此之間有了什麼分歧,但眼下人都死了,何充眼下身居台輔,最應該做的就是給王導爭取一個公允評價與哀榮。

  可是現在,何充在這一件事上非但不置一喙,反而以所謂公事政務而掩飾自己的涼薄,完全喪失了道義,自然為人所輕蔑。

  何充這裡愁坐官署,不多久後,同樣一臉愁容的褚翜也行過來。褚翜眼下應該算是台內排位第一的輔臣,但也並沒有因此免於時流攻訐,反而因為職任司徒這種地官之長而受到了更大的質疑。

  相對而言,褚翜所面對的困境較之何充還要更加嚴重一些。因為他主管的內外人事任命,直接關乎到之後他們整頓吏治的結果如何,隨著褚翜受到指摘,他所發出的許多人事任命都直接被當事人給拒絕掉,不敢在這個關口跳出來承受指摘。

  這兩人相對苦笑,一時間心內也都充滿無奈。

  雖然王導的死是一件大事,但若說單單因為台中對此處理不當便影響到整個政局的不穩,也實在太誇張了。因為王導就算是有再怎麼崇高的人望舊譽,畢竟已經淡出時局日久,人若因此舊情而荒廢當下事務,也根本不配在時局內立足。

  之所以在短短几天時間內,台城裡便激起這麼大的反應,其實主要根子上還在於他們所推行的政令。此前台內的清洗就算讓他們能夠控制台內,但這控制力也談不上絕對,畢竟有一些人和有一些事哪怕就連他們也不能完全清掃出去。

  比如此前被奪了軍權的衛崇,雖然在台內被日漸邊緣化,但畢竟其國丈的身份擺在那裡,身邊自然也會有一批失意者追隨。衛崇其人雖然拙才長虛,但這種籍事打擊政敵聲譽的手段是不用人教的。

  而且今年開春之後,他們又要推行更加嚴厲的吏治改革以求更加徹底的控制江東州郡,這種事也是瞞不住人的。必然會有相當一批的在位者會在這種肅清中被波及,他們自然也有炒熱某事以求自保的意圖。

  諸多內外因素糅合起來,王導的死便給那些潛在的反對者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藉口,在極短的時間內釀生出這麼大的風潮,以至於漸漸達成一種只要不妥善處理完畢王導喪事,其他一切休提的共識。

  台輔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不只來自時流抨擊,還有就是時間的緊迫。雖然他們至今還在拖著沈維周的徐州任命,但徐州事務一直在從容有秩序的進行著,誰也說不準沈維周會在哪一刻徹底騰出手來,正式插手江東事務。

  屆時,他們再想通過吏治整頓達成意圖,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而想要妥善處理王導的喪事,其中又擺著兩個難題,讓台輔們愁困不已。其中之一,便是來自苑中皇太后的阻撓,其實早在得知王導去世的第一時間裡,褚翜便已經與屬官們擬定出關於王導哀榮的章程並幾個備選,一起呈送苑中,可是皇太后拒絕表態,就這麼按捺不發。

  皇太后為何會對王家和王導怨念十足,褚翜等人不敢深思,但他們卻不能罔顧皇太后的意願,直接繞開苑中處理此事。

  因為此前台內的肅清已經令皇太后極為不悅,甚至直接回歸朝堂聽政,就是對他們的一種警告。如果他們這一次還敢忤逆皇太后的意願,下一刻說不定歷陽的庾翼便要奉詔率眾入都,打破他們對中樞局面的掌控。

  還有一點,那就是琅琊鄉里主要是王允之的問題。王允之與庾翼勾結的蛛絲馬跡,諸葛恢能知道,褚翜他們自然也能知道。他們雖然還想不透王允之究竟想做什麼,但肯定是要圍繞王導的喪事這一點做文章,這是毋庸置疑的!

  這就是台內目下面對的局面,內外交困!

  這當中最好解決的便是王允之的問題,其人雖然是王氏嫡系,但眼下就連王導都死了,區區一介白身,縱然有些蠱惑鄉眾之能,又能有多大的危害?

  所以,褚翜他們想要破此僵局,首先著眼點也是落在琅琊這裡。這件事很好解決,只要派一重臣以治喪為名率領宿衛進入琅琊鄉里看死了王允之和那些琅琊鄉眾,自然能夠將一些隱患扼殺在萌芽之中。

  但兵事總是不祥,在人家大喪的時候率領軍隊沖入人家家門,情理道義上都說不過去,所以派誰去是一個關鍵。

  褚翜他們選擇人選首先便是諸葛恢,一方面諸葛恢身為尚書令,在職的台輔,地位上足夠,另一方面諸葛恢同樣也是琅琊鄉望首領,即便率領大軍入鄉,情理上也無可挑剔。

  可是,這又迎來了新的問題,諸葛恢不願意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