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就是明明白白的挑撥離間、左右逢源,但正因為擺在明面上,慕容氏兄弟根本沒有拒絕的餘地。若是他們能夠有私自達成共識以排擠淮南的可能,也就不會鬧到兵戎相見,內訌數年之久。

  這就跟前漢推恩令差不多,明知道所謂的恩惠就是毒藥,越吃越虛弱,但又不得不吞下去。沈哲子就是明明白白將原本慕容廆趁著永嘉之禍、中原大亂而脅迫晉廷而取得的那些名位給拆分開,分別授予慕容氏兄弟們,也算是進行一次開明民主的普及。

  至於淮南一直所要求的通商,其實從真正利潤角度而言,可期回報其實並不算太高。歸根到底,一是眼下的航海技術還不太支持大規模且頻繁的海運商貿,周期長、風險大,很多商戶們也並不熱衷於此。這與氣魄無關,往往混不好的人才會賭性大,這是一個亘古不易的真理。

  最起碼,在這條商貿路線還沒有經營成熟之前,其最大意義還在於能夠將王事消息在遼地傳播,讓那些遼地晉民們能夠知曉中原的消息。同時馬石津等地的經營,也是為了給這些晉民提供一個受到晉廷節制的聚居點,讓投靠至此的晉民免於被異族奴役賣命。

  而對於遼地使者而言,這樣一個結果也是喜憂參半,雖然能有所得且超乎預期,但也埋下了隱患,甚至可以說是引狼入室。但這也是無可奈何,他們若不答應淮南的要求,甚至連今年都不一定能熬得過去。

  至於這一行功過如何,還是要由主公慕容皝去做判定。至於他們,在如此弱勢的情況下爭取到這樣一個結果,也已經算是盡力了。

  在達成這樣一個共識之後,遼地使者也就不再久留,特別是封弈等幾名重要的遼地屬官們,更加不耐在淮南繼續逗留,要第一時間將消息傳回遼地。

  所以很快第一批遼使們便踏上歸程,也僅僅只是幾個比較重要的人物,更多的人或是直接選擇留在中原,或是要配合作為質子的慕容恪就合作進行細節上的交涉。

  封弈等人踏上歸程時,最大的收穫還是沈哲子親口許諾的五百份甲兵器械,一旦返回遼地,這些武裝便即刻就能派上用場。至於其他的約定內容,則還需要或長或短的時間才能獲得反饋。

  這些裝備並不在壽春領取,而是需要前往洛澗的冶鑄基地進行交割。這種瑣事自然不需要都督府重要屬官再陪同,封弈等人在送別宴會上得到沈大都督親筆手令,也就不再繼續逗留,乘坐著淮南安排的船隻,徑直前往洛澗領取裝備,而後出海北歸。

  「淮南之興盛,由此可見一般。假使遼地冶鑄能夠有此氣象,又何必再苦求於外!」

  慕容恪也要跟隨隊伍送行,再次抵達洛澗後,眼望著那些高高低低聳立的煙囪並水碓,嗅著空氣中極為明顯的燒焦氣息,忍不住再次發出感慨。

  封弈等人聽到這話後,也是深感嫉妒,但也知遼地底蘊淺薄,想要達到這樣的氣象只能是做夢。

  洛澗冶鑄基地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但在收到大都督手令後,也很快便做出了安排。整整五百人的武裝,包括甲冑、弓刀等械具,裝了滿滿一船。單單只是看到那吃水甚重的船身,便已經讓人忍不住的怦然心動。

  慕容恪與封弈等人跳上了船,打開堆放在最上方的竹箱,看到那光華內斂、線條剛硬的甲冑,更是忍不住流露出迷醉之色,將手按在那冷硬的甲片表面緩緩摩挲。

  可是這好心情並沒有持續太久,當他們往貨艙內里繼續查看時,便發現那些裝備品質陡然下降一個檔次,甲衣片甲多有缺失,且表面分布著極為明顯的劈砍痕跡,刀具上布滿了裂口,所謂強弓更是破損不堪,幾不堪用。

  第1027章 貪財忘命

  「豈有此理!」

  看到這一幕後,慕容恪臉色陡然轉為鐵青,這分明就是以次充好!

  封弈等人也都是忿忿不已,要知道這些武裝乃是他們今次前往淮南的最大收穫,對之更是寄予厚望。尤其在看到最開始那幾份武裝的精良程度,期待不免更高。但真正達到那種精良水準的武裝不過只有七八份,剩下的卻全都是不堪入目的劣品。

  「怎麼會這樣?」

  望著都督府陪同官員,慕容恪聲色俱厲道。要知道這些武裝名義上乃是沈大都督雅重與他的饋贈,直接關係到他在部族中的重要性,怎麼可能容許發生這樣的意外!尤其他也猜不透這究竟是沈大都督的意思,還是底下辦事之人以次充好而大膽的中飽私囊。

  眼見到慕容恪等人幾欲殺人的兇惡目光,那都督府陪同官員也隱隱色變,只是垂首低聲道:「實在是讓貴客見笑,洛澗事務本身獨立都督府外,並不受並不受監察管制,而由大都督以心腹直統。但諸位也知大都督庶務繁忙,也不能凡事俱都過目垂詢……」

  眾人聽到這話,臉色不免更加難看,現在事實已經極為明顯,就是洛澗的辦事之人膽大包天,以劣品充斥取代,應該跟沈大都督沒有關係。畢竟這些武裝是沈大都督主動贈予,根本不在約定之中,以其人之崇高名位,也根本不屑做這種完全沒有體面的事情。

  「那此地監事者究竟何人?速速將人請來,我倒要……」

  慕容恪臉色更加難看,尚在忿言之際,卻被旁側的封弈拉了一把,而後便轉頭望去。

  那陪同官員語調又低了幾分,頗有神秘道:「此地監事者名為陳甲,本是大都督鄉奴門生,其人恃此親厚,也實在多觸禁令。郎君若能直秉大都督面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