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於桓溫的婉言謝絕,庾翼倒也不覺意外,他也能體會桓溫並無更多依仗,在婚配擇偶方面有更大寄望,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甚至就連予他諸多關照的沈氏都容不下其人壯志,更不要說那些未有做大的荊襄豪強。

  他之所以看重桓溫,也正在於這一點豪邁,若因一時所困便屈就自己,反而泯於眾人無甚出奇。所以他也並不將此事放在心上,轉而言及其他。

  此前那一番挫折,更令庾翼意識到世道求進不易,沈充還有其他台輔們都不是什麼善類。像他此前打算藉由歷陽地利而南北逢源,想法不能說是錯,但歸根到底還是他自己力有未逮,也就不會被人正眼相待。

  雖然眼下由於乏於用度而沒有辦法更大規模的營建自己的私人力量,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沒有別的途徑擴大自己的影響,而此前那些羞辱也更加激發出他的鬥志。

  略過那些閒雜之事,庾翼才又問向桓溫:「元子入於宿衛也有一段時日,不知感念如何?」

  桓溫聽到這話,連忙坐正身軀,擺手讓美伎、僕役等退下,然後才嘆息一聲道:「我雖然久聞宿衛武備荒馳,但真正入於營中才知風傳仍淺,諸多細務簡直不堪入目。」

  早前桓溫沒有家事困擾後,自然也想投於戎用以建功。雖然淮南功盛但諸多先進於前,早已經成了格局,而且此前他因家事求告梁公,如今再出爾反爾,情面上總有些說不過去,再加上未能與沈氏締結親誼,諸多考慮之後,桓溫還是放棄淮南。

  除了梁公之外,他能求助的也就只有庾翼了,庾翼同樣給他幾個選擇,或荊州或歷陽或宿衛。當聽到宿衛這一選項,桓溫便知庾翼是有些不甘寂寞,這也正合於他的心意。

  畢竟他雖然有用武之心,終究沒有實際的經驗,就這樣貿然以庾氏嫡系的身份加入荊州分陝,未必是福,尤其是在庾懌尚未完全掌握荊州的情況下,內中險惡尤甚兵事。

  宿衛雖然是保衛京畿最重要的一股軍事力量,但卻是比較尷尬的存在,尤其是在邊事大進,中樞又數家分權的情況下。兵員良莠不齊,軍備多有荒廢,訓練得不到保證,也乏於實戰的磨練。

  尤其上層統序混亂,各營各軍幾乎沒有一個明確的統屬。桓溫所在北軍,更是一個比較特別存在。北軍中候,故號領軍,原本應該是統管宿衛一應事務,但中興以來便率被打壓。

  遠的不說,單單最近就任北軍中候的丹陽陶氏,早年便被沈氏幾乎誅盡。後來護軍府虞潭獨大,北軍中候不置。再等到沈氏旺於江北,北軍復置,職權已經較之早前大有不如,眼下唯一明確的職任,只在覆舟山附近的防務。

  如今在任的趙胤,循於王氏門路得用,處境也是日有尷尬,在中樞物用本就缺乏的情況下更加不敢討要資貨養軍。像桓溫這些宿衛將領們,甚至需要為覆舟山附近各權門巨室看家護院又或護運物貨,才能得到些許供養。

  聽到桓溫的抱怨,庾翼也是嘆息一聲:「王愆期陡遭橫禍,看似已經揭過,但方鎮之悍也是令人側目凜然。外重內虛,此態不可久持,來年宿衛必將會有大建。元子你謹守此志,必有得用之期,屆時我也會予你助力。久戍無功,趙胤之流虛在其位,未必不可期望……」

  雖然庾家利益更側重方鎮,但正如庾翼所言,沈維周玩這一手,是逼著台輔們不得不加強宿衛的建設,否則便是坐以待斃。

  為自己而計,他不願放棄這個機會,而且歷陽除了一個地利之外,余者都是尷尬,若能借著這個機會將歷陽的力量導往宿衛,等他在建康掌握了足夠的力量,旁人再想對他如此打壓戲耍,那就要掂量一下了。而桓溫,就是他在這方面的一個代言人。

  這也是庾翼久受困頓後一點所得,台輔們急於擴大宿衛力量,自然不會拒絕他,而沈充看似張牙舞爪的凶極,在這方面還真不能有什麼實質性的阻撓。

  第1008章 哀於世道

  雖然臨到年末爆發出合肥這一點不和諧之聲,但所牽動的畢竟只是少數身在上遊人心,對於江東廣大士庶而言,回顧咸和十一年這整整一年,無疑是成功的一年,王業大昌的一年。

  首先最重要的自然便是皇帝大婚親政,這意味著最高權力終于歸流正態。雖然皇太后臨朝幾年也是頗享盛譽,但這畢竟只是從宜的非常過渡時期。

  果然皇帝正位之後,邊事屢有開創,尤其梁公沈大都督虎行中原,一舉收復河洛舊國,往年困守江東一隅的晉祚朝廷,眼下已是坐擁天下三分有二。

  雖然河北、關中、蜀中仍在逆賊掌握,但那些奴勢相對於早年的窮凶極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永嘉之後的傾頹惶恐一掃而空!越來越多的時人堅信,掃除群逆,復盡舊疆,僅僅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這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中興!

  如此一份殊榮,自然是上至君王、下至群庶俱都共享。所以這一年的各種典禮活動,也是南渡以來所未有之盛大。

  而作為親身斬獲殊功的吳興沈氏,時譽一時間也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梁公沈維周雖然謙遜不改,願以食邑分饗將士,但台中也不能如此薄於功臣,駁回此請,更益其封。而沈氏無論身臨戰陣為用的族人,還是沈充等在都族人,都是大受所益。

  尤其那個新生小兒沈阿秀,襁褓之中便被封為縣公。雖然是分其母丹陽長公主曲阿食邑而封,但也足以彰顯帝眷深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