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當這一場匯報結束後,整個會場都陷入一種詭異的沉悶中。與會眾人既在消化這些訊息所帶來的衝擊,同時也在思忖自身能夠憑著鼎倉獲得什麼。

  沈哲子也沒有急於讓人開啟下一個流程,他在席中淺酌順便打量著同樣陷入震撼中不能自拔的淮南王。

  江東的台輔們可以利用淮南王為接手淮南做試探和鋪墊,同樣的,他也可以利用淮南王來製造他與苑中關係仍然親密無間的假象。

  他甚至不需要淮南王有什麼表態,只需要其人身在場中,見證許多人奮不顧身的將家財投入進來,那麼台輔們想要接手淮南的意圖肯定要遭受重挫。因為這種方鎮權柄的交替,勢必要牽涉到各種利益的重新分配,有人高起,有人出局。

  眼下在場的多為江州人,江州又是目下台中需要重點照顧拉攏的方鎮。一旦台輔們急於下手,自然會激起江州人的反彈:原來派淮南王過江,就是為的引誘他們將家財投入,然後奪權瓜分財貨?

  哪怕為了穩定江州人的情緒,台中接下來肯定需要慎重,或是乾脆放棄淮南王這個幌子另覓出路,或是向江州所涉人家進行充分交流,保障他們的利益不變。

  但這都不是短期內能夠完成的,而有了這一段時間的緩衝,到時候是台輔們要求沈哲子交出淮南,還是沈哲子南下將台輔們逐出台城,都是未定。

  第0988章 人間豪富

  都督府擺出這麼盛大場面意義何在,在座眾人也都有所領會。所以在漸漸消化了最初的震撼之後,眾人更加感興趣的便是今次都督府準備採取怎樣的合作方式,又是什麼樣的規模規劃。

  待到會場氣氛再次轉為活躍,沈哲子才開始讓人講述都督府這段時間所做出的各種層次的規劃。

  在座這些商戶們,各自實力、層面都有不同,因此會場也分作大大小小七八個。同時都督府這些負責講解的吏員們,也都各自根據所面對的人群不同,將這些不同的計劃進行輕重描述。

  沈哲子所在的這個主會場,當然是核心所在。百餘個席位儘管沒有坐滿,但其他分會場的人也都少有填補,雖然不是什麼明文規矩,但卻是一種約束力極強的默契。

  在座人家若非巨室豪富,便是有著不俗的政治背景。這些人所關注的重點,還不是關心一趟物貨往來的得失,他們更加關心那種巨額且長利的投資。

  比如鼎倉渠道的打造、運路的疏通,以及倉儲的建設等等。他們甚至可以說是鼎倉里民資部分的股東,既有早年在都中近水樓台先購入鼎券的人家,也有實力深厚、通過借貸等不斷擴大股本的後來者。

  他們雖然加入不到鼎倉的管理,但過往這些年隨著鼎倉的快速壯大,單單分紅一項便獲利頗豐。所以這一批人也是最為熱切想要加入接下來鼎倉擴充的,此前單單淮南六郡,已經給他們帶來驚人的回報。

  而未來則是龐大的新復領土,規模較之原本的淮南六郡大了數倍有餘,如此遠大前景,甚至不需要都督府再怎麼刻意鼓動,只要保證鼎倉當下的經營模式不變,便不乏人準備集中身家奮身投入其中。

  如果說有什麼阻滯,那就在於這些人實力強大之餘,消息來源也更多。因此能夠察覺到淮南與中樞越來越緊張的氣氛,如果不能確保梁公身在其位,那麼他們的利益肯定也要大受影響,所以在追加投資方面略顯遲疑。

  淮南王的在場,讓他們有了近距離觀察的機會。這些人的敏銳度,其實有時候較之真正身在高位的朝廷重臣還要更勝一籌,因為他們可以說是寄生於權力之下,稍有風吹草動便關乎到家業興衰。或許由於資訊渠道的狹窄乏甚宏大格局,但對細節上的專注卻非高位者能比。

  淮南王這會兒還被鼎倉的龐大體量刺激得心神不屬,而且他本身其實也沒有與這一類人打交道的經驗,應對起來便難免有幾分侷促。

  至於沈哲子則一直是一種國之忠良、家室良親的模樣,對淮南王關照得很,認真為眾人進行引見,一副誠心提攜的模樣。而淮南王這會兒也唯有依靠於姊夫,言談動作中所流露出來的信任自是彰顯無遺。

  這種程度的表態,其實已經足以證明沈哲子與帝室關係仍然親厚無間,若真硬要誘導淮南王拍著胸口為沈哲子撐台面,反而是過猶不及。畢竟淮南王乃是諸葛恢的婿子,這一點舉世皆知,只要能夠確保這聯姻關係並未影響與沈氏的親密,對眾人而言那就足夠了。

  畢竟沈家乃是當之無愧事功最重的江東門戶,只要苑中仍然保持信任,那麼時局各家縱然想要攻訐,也很難撼動得了沈家的權位。反過來如果苑中對沈家有了明顯的忌憚,那麼沈家無論當下權位再高,都很難維持長久。在這方面,琅琊王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淮南王與沈哲子之間恭順和睦的關係,算是給了在場人家一副強心劑。他們或許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但終究難以涉入時局最核心的秘辛,更何況眼下人盡皆知鼎倉之前景廣闊,你不上有人上,他們也根本沒有時間去搜羅觀察更多而做分析。

  淮南今次圍繞鼎倉所設計的計劃極為龐大,所採取的形式主要是債券、租賃、訂單、產業出售以及單獨項目引資。

  債券自然是鼎券,鼎券又分為長持分紅以及定期贖回這兩種。從目下形勢來看,無疑是長持的鼎券價值更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