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抬起手來,先打斷那些徐州將領們的請戰,而後讓人張掛起了河洛地圖,這地圖上除了將一些關隘清晰標註之外,還包括敵我雙方的兵力分配圖。

  淮南軍的兵力分配自然很明確,南面伊闕方向萬餘軍隊,除了圍困伊闕要塞之外,另分布在周邊一些小的關隘之間。

  另一個重點便是成皋,除了原本虎牢城外郭誦本部兵力之外,距離不遠的滎陽也成了大軍集結所在。而在成皋和滎陽之間,便是敖倉這個原本的重地。

  兩漢之際包括三國時期,敖倉都是一個重要的倉儲集運中心兼重要的黃河渡口。可是現在敖倉的地位已經有所下降,倉舍早已空空,只是作為水軍的一個集結地。

  至於敵軍的兵力情況,大約在兩到三萬之間,其兵力具體分布情況也大約能夠推算出來。南面伊闕方面守軍大約在兩千人左右,但在圍困前後還有將近三千人的機動部隊於此左近活動。

  成皋守軍三千餘人,但這沒有什麼參考意義,因為敵軍隨時可以增援。而且單憑這三千人,在保證糧草物用充足的情況下,便可憑藉地險將大軍頑抗於外。

  另外在洛陽對面的太行南麓和河內區域,此前韓晃的騎兵於此掃蕩,同樣發現有三千人左右的敵軍。不過這一部分敵軍其中有一部分已經退回了河中的小平津,另一部分則仍在邙山附近游弋。

  這麼算起來,桃豹的主力軍隊,應該還是主要留守於洛陽。這也符合外界對其軍的認知,一路潰軍客居於河洛,根本沒有足夠的凝聚力鋪設於外而保持不散,只能集結起來進行實質的人身掌控才能維持住整個軍隊團體。

  「彼此雖然兵力懸殊,但諸位也要切記不可輕敵。首先洛陽坐擁八關之險,若由外入內,則必為分師挺入,若乏於呼應,則難成平推之勢。其次桃豹之軍雖為殘師,仍然不可小覷,羯國早年於河內之地多設馬廄,畜力多為桃豹所得,因是其軍騎眾不乏……」

  沈哲子神色鄭重提醒眾將不可輕敵,河洛這一獨特地形,能夠給戰術上帶來的變化實在是太多了。若是各軍輕率冒進,桃豹的軍隊完全可以憑著不弱的機動性,依託河洛之間尚算廣闊的縱深而分頭擊破。

  所以沈哲子雖然在河洛周邊險關布置諸多,但也並不自恃兵多而大肆分兵殺入。明末薩爾滸之戰便是一個極為典型的反面例子,而河洛這個作戰區域較之薩爾滸戰區只大不小,想要在這麼廣袤的區域上達成戰略配合,難度要更大得多。

  《三國策》中曹操建策全制其險,一方面是針對山東諸侯各自為戰、互無統屬的情況下,另一方面其戰術意圖核心在於只困不打,各方全都堵起來,高壘深壁,勿與戰,以順誅逆,嚇死董卓。

  沈哲子如今分制其險,也不是指望這些分師攻入河洛,而是堵死桃豹軍隊流竄的通道。至於他的真正殺招,還在於黃河上。

  徐州軍的到來,攜來許多中、大型戰船,使得晉軍原本就占優勢的水軍優勢更加明顯。而且時下已經將入深秋,黃河水流變緩,使得溯流而擊困難變小許多。

  憑著如今王師舟船之盛,一次性便可往黃河岸邊投放數萬兵力,而且軍中不乏克制騎兵半渡而攻的卻月戰車。洛陽與黃河之間緩衝地帶本就狹小,一旦桃豹軍隊不能頂住晉軍第一輪的衝擊,很快便可達成兵臨城下!

  「今次為戰,雖非直踏虜庭,但永嘉之後,王師少有重歸河洛舊都,即便有進,也多旋來旋去。今次大軍十萬集於河津,壯勢已成,唯以速戰,一竟全功!」

  沈哲子講到這裡,手按佩劍自席中立起,肅容道:「臨戰在即,不發衰聲。只請諸位謹記,此一役關乎社稷國運,我奉節督軍至此,唯二事與諸君共享,一者大功分酬,一者法劍無情!」

  眾將聞言後俱都凜然,紛紛起身抱拳大吼道:「與大都督共享殊功!」

  第0951章 虎牢關城

  虎牢城關牆高闊,夯土築基,底厚丈余,郭牆次第拔高,將及兩丈。關闕兩側各立瓮城,哨樓射塔排列森嚴。城外寸草不生,幾無制高之地,使人難窺內中虛實。

  關牆之外深栽拒馬,前後數列,城頭箭塔射程所及之處則有深淺不一的壕溝,既可阻攔大型攻城器械的接近,也能藉此拖延、大亂來犯之敵的行陣。

  關城兩側,城闕要更高大寬闊,馳道平坦,可供步騎搭配,以達到深控道途的目的。

  舊有的虎牢關,早已經被八王作亂並永嘉之禍摧殘得殘破不堪,如今的關城則是以祖逖修繕的舊城為基礎,兩趙爭霸時又各自興築,最終達成如今這樣的規模。

  大概是虎牢關因地制勝名氣太甚,兩趙相爭時雖然也有戰於洛陽,但真正集中於虎牢的關城之爭反而不多,大多數情況都只是將之當作一個通道。因此這段時期的虎牢關城非但沒有經過慘烈戰火的洗禮,反而屢有創建修繕。

  淮南軍雖然早在幾個月前便兵進虎牢,但主要還是以滎陽附近的廣武小城為中心,次第前推營築工事。當然這些工事難與雄壯的虎牢關城相比,不過只是一些簡單的壕溝、土垛並籬牆,不足發揮出太大的防禦之能,但卻能夠極大程度的約束桃豹軍隊在關城之外的行動。

  郭誦在滎陽本就時譽頗高,隨同淮南王師北進以來,歸附者數以萬眾,尤其在王師取得黎陽大捷、主力向滎陽轉移之後,更掀起一股鄉民歸附熱潮。而且前來投靠者已經不再是此前那些實在生計艱難的鄉民,許多鄉豪親率子弟披甲投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