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後毛寶也率領兩萬人馬自鴻溝向南,一方面是為了達成分軍合圍的戰略意圖,另一方面則是緩解前線的運輸壓力。

  且不說淮南與徐州會師之後十數萬兵力,單單河北一戰百數萬人口所得,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

  百數萬人口的撤離轉移,而且還是全無組織、紀律可言的普通民眾,絕對是一個令人望而卻步的任務,而且後續的安置、整頓,也絕對不是短短旬日之間就能完成。最重要的是,這些人也需要吃飯,哪怕每人日耗半升,累加起來都是一個令人咂舌的數字。

  更不要說,晉軍接下來還不能休養,而是要繼續進攻河洛。所以在外人看來,沈哲子如此做實在是太不理智了,對於人口如此貪得無厭,很有可能會撐垮自己。

  此前石虎沒有引軍南攻,除了自身內部不靖之外,大概也是存念想要坐望沈哲子自食其果。足足百數萬人眾,哪怕其中只有一半被轉移到河南,那也是幾十萬嗷嗷待哺之口,一旦活不下去,必會作亂無疑,這就是在將禍患引到河南!

  事實上,在這段時期內,沈哲子轉移到河南的人口早已經超過了七十萬,其中還不包括那些私自筏渡的流民。這當中所蘊藏的兇險,他又怎麼會不知。但一想到來年在河北還會與石虎長久對峙,往來拉鋸,這些人口如果留在河北,只會淪為純粹的血肉消耗品。

  河南雖然號稱天中沃土,但容量也畢竟有限,而且就算將這些生民完全編入屯墾,但眼下已經到了深秋,最起碼在明年新糧產出之前,這些人口是完全的有消耗、無產出!

  所以包括杜赫在內等一眾淮南都督府民政官員們,接連來信勸告沈哲子有選擇的放棄一部分民眾。淮南都督府雖然厚儲經年,但在軍事上投入也實在極大,目下實在容納不下這麼多的人口,甚至一半都稍有勉強。

  沈哲子也明白這些人並非畏難,實情的確如此,所謂有多大肚量便吃多少飯,暴飲暴食那是能撐死人的。這些民眾一旦無以為食,絕望之下再加上被迫背井離鄉的怨氣,頃刻間就能轉化為流寇亂民。

  能夠容納其中一半的人口,這已經是淮南都督府了不起的地方。換了徐州甚至於荊州,這麼多流人突然短期內湧入,能夠吸納安置一二十萬人已經算是多的,剩下的也只能由之放養於野,為豪族蔭庇或是乾脆聚眾為亂。

  但沈哲子終究還是狠不下心,那不是一兩個人,而是幾十上百萬人口,在未來這些人便是漢祚中興、驅逐胡虜的基石和主力!

  「只是幾個月的艱難而已,幾個月……便能活人無數……」

  婦人之仁也罷,貪得無厭也罷,沈哲子做不到,硃筆一勾便將其中近半人口趕入窮途絕路。

  所以,他根本沒有時間再沉湎於黎陽大捷的輝煌中,擺在眼前迫在眉睫的兩件事便是,河洛之戰速戰速決,給百萬生民找到足夠活下去的口糧。

  第0949章 河洛之險

  「使渤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

  這是《三國志》中魏武曹操在山東諸侯會盟討伐董卓時的進策,無論這一戰略高名與否、是否具備可行性,但最起碼是點明了洛陽周邊的關隘要塞。

  洛陽古來有八關之險,曹操這段話之外,尚有南面的伊闕和廣成關。那是因為在當時這兩處關隘已經被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所占據,並且孫堅於廣成關斬殺董卓部將華雄。

  除此之外,尚有位於洛陽西面與關中之間的函谷關,這便構成了圍繞整個河洛地區的重要關隘。

  淮南軍自年初用兵以來,最大的戰略意圖就是為了奪取河洛。至於黎陽並鄴城等河北之間的戰事,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打滅來自河北方面的干涉。

  事實上在開戰之初,沈哲子計劃中能夠重創石堪,使其無力南顧,便算是完成了這一階段的戰略目標。但是石堪太不禁打,兼之石虎也不願錯過淮南軍北上給其帶來的機會,所以便造成了眼下的局面。

  曹操時期所面對的董卓。與當下盤踞河洛的桃豹,根本不算是等量對手。而且東漢末年的紛爭與當下的戰爭環境也完全不同,由此便造成了戰鬥風格與節奏的完全不同。

  東漢末年雖然諸侯並起,豪強爭立,但在最開始生產力還沒有遭到後世那麼嚴重的摧殘和破壞,所以不乏長期對峙包括投入大規模兵員的大會戰,這一點在三國並立的時候表現的尤其明顯。三國各自接壤區域內,幾乎一直保持著緊張的對峙,並且近乎連環劫一般的開戰。

  三國一統於晉,短短的太康之治並不足以使南北元氣盡復,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生產力和生產環境遭到更加嚴重的破壞。這就造成了無論南北哪一方當國者,都沒有足夠的積蓄和實力進行長久的對峙消耗。

  所以這一個時期戰爭節奏要快速的多,多野戰、攻堅,速戰速決,每一場戰事都很難持續太久。歸根到底在於一個字,那就是窮,如果一場戰爭拖得太久,雖勝尤敗。

  當然,雖然戰爭基礎不同,但基本道理還是相通的。攻防洛陽的重點,還是在於周邊的險關,至於洛陽本身城池的得失,反而不太重要。

  早年兩趙相爭,也曾圍繞洛陽展開數次頗大規模交戰,其戰鬥勝負的核心,便就在於周邊關隘通道的運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