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比如最簡單的一點,能夠在南北對峙形勢下還維持交易的雙方,可以肯定必然都不會是良善之輩,在沒有足夠的信任之前,交易甚至都不可能發生。即便是達成了交易,還要防備對方會不會在事前事後有什麼黑吃黑的計劃想法。

  可是一旦官方主持開市,信用度上有一個政權來作背書,單單這一點對於那些私貿便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有更加安全,貨源更加充足的正規渠道可選擇,誰又會冒著莫大的風險去從事走私?

  「這一類事,言則容易,行則艱難啊!」

  郗鑒聞言後便嘆息一聲,如果能夠完全獲得朝廷中樞的授權,他這個刺史自然能夠在當中獲得極大的主動權。但這一點想要達成實在太難了,要知道台城這股氣勁繃緊幾十年,怎麼可能突然鬆開!雖然目下南北形勢已經發生了大變,但如果准許方鎮公開商貿,無疑會更加擴大方鎮的權柄。

  他相信沈哲子敢為此計劃,肯定也是自恃家世能量打個擦邊球,不可能完全獲得中樞授權。

  「事在人為,終歸要試一試才可定論。」

  其實對於徐州那些軍頭,不獨郗鑒本身深受所困,沈哲子也是一直打算下手。未來很長時間內,淮南和徐州在北伐方面都要保持一個守望相助的合作關係,徐州的混亂,本身就是在拉淮南軍的後腿。

  郗鑒聽到這裡,眸光已是一亮,他如今也不諱於承認沈哲子這個後進所掌握的能量是要比他大得多,既然其人這麼說,自然表示其背後那一股力量應該也是要達成共識,爭取這樣一個局面。

  他是真的想問一問沈哲子有什麼具體計劃,但如果問出口的話,無疑會將自己姿態擺得極低,乃至於將會成為淮南的從屬。這一點,一時間在面子上是有些接受不了的。

  所以,郗鑒是廢了好大的勁,才按捺住心內那份好奇,不讓自己在沈哲子面前顯得過分弱勢,轉而又說道:「此事暫且不提,是了,今次我來淮南,也是想問一問維周,如今淮上戰事已經悉定,何以淮南仍然遲遲不奏?」

  淮南奏報自然早在王導被除掉丞相之位後便送入都中,不過這一點郗鑒是不清楚的,因而會有此問。說實話,從他本心而言,他何嘗不想學沈哲子一樣擺一下譜,抻一抻台城那些台輔們。但是徐州利益糾葛太複雜,遠不如淮南這麼單純簡單,各部眾將俱都想要憑此大功獲得一點進望,郗鑒強壓是壓不住的。

  結果,徐州這裡雖然早早將捷報送上去,而淮南卻沒了動靜。淮南乃是今次一戰主力,台中自然不可能越過淮南先處理徐州,於是又把徐州晾在了這裡。眼下年關將近,封賞遲遲不能落實,徐州眾將們也是群情涌動,頻頻前來催促郗鑒,讓他煩不勝煩,索性借著今次送糧機會前來問一問沈哲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郗鑒對此問題避而不談,沈哲子便也不再糾纏下去。老人家難免會有一些倔強固執,但也不乏練達變通,反正到了最後郗鑒也不得不承認要仰仗淮南,無謂強爭一時。其實開拓海路重點本就不在技術的限制,雖然如今江東朝廷沒有後世明清那種頑固的閉關鎖國念頭,但如果想要成事,在利益的分配上也必須要達成一個共識。

  雖然郗鑒是有一些倔強要面子,但是這一次海路以及與淮北商貿的計劃,沈哲子是真心想要幫一幫郗鑒肅清一下如今徐州的秩序。雖然短時間內不能達到消滅所有軍頭取得淮南這樣的局面,但也要加強主力作戰部隊的力量,不要再被各方牽制掣肘而不足成事。

  既然眼下郗鑒不願談,那麼沈哲子也就不再深言。就算徐州這裡還沒有達成共識,也不足影響到海路的開拓。沈哲子相信那些軍頭也不敢不知死活,單憑自己的力量給淮南軍添堵,借道是沒有問題的。

  一旦淮南形成規模,徐州這裡想不加入都不可能。形成了穩定的渠道、市場之後,郗鑒就算想搞什麼區域貿易保護,也根本做不到。說到底,郗鑒對於市場運作機制認識還是太淺。

  聽到郗鑒這麼問,沈哲子便笑語道:「淮南才用實在緊缺,諸事遲遲難以梳理清晰,不過有一眾同僚努力,日前終於將戰報送入都內。接下來此戰該要如何定調,便聽憑台輔裁決了。」

  郗鑒聽到這話,不免鬆一口氣,繼而又覺得自己這麼急切顯得有些小家子氣,不如沈哲子這種身臨大功而從容以對的靜氣,於是便又嘆息道:「徐州久來戎事頻密,生民多入部曲,難免對於朝廷賞度有所殷望,這也是忠義拳拳,群情振奮啊。」

  沈哲子聞言後只是呵呵一笑,說起來這模樣是有幾分可厭。

  第0813章 軍械重工

  郗鑒今次來淮南,除了詢問報捷事宜之外,還有另一個比較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商議購買軍械。

  如今這樣一個南北局面,可以說是包括郗鑒這種邊鎮方伯在內,時下許多人都是沒有預想到的,可以說是永嘉以來南北局面最優越的狀態。人心振奮的同時,難免會有些措手不及,猝不及防。比較直白的說法,那就是沒有足夠的準備來應對陡然大好的局面。

  徐州軍甲兵規模是要遠勝淮南,但是實戰中表現卻比不上,除了此前陳述種種原因之外,還有另外一點比較重要,那就是徐州軍並不具備淮南軍這種龐大、且成體系的軍工產業。

  其實單純從軍工基礎而言,徐州是要優於淮南的,無論是在工藝方面,還是資源方面,包括冶鑄傳統上,徐州的基礎都要勝過淮南。但這些產業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太分散,很難進行整合統籌生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