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充今次歸都,倒也沒有再作態拖延,一俟接到台中詔令,便將京府事務交割一番,然後便洒然起行,甚至就連京府眾多人家想要集宴歡送都予以拒絕。其過程之順利,傳到都中的時候也令台輔們都頗感意外,乃至於產生一種沈充其人乃是勤於王事的忠義之士這種錯覺。

  當然,錯覺僅僅只是錯覺。沈充之所以歸都這麼順利,自然還是因為得到了足夠的利益。這也讓許多此前便與沈氏等吳人不乏齟齬碰撞的青徐人家頗感不滿,認為不該在沒有得到任何許諾的情況下便給予沈充如此高位,這會讓接下來的談判交涉變得更加被動。

  但不滿是一方面,如果他們還有能力決定此事的話,沈充這一項任命此前根本就不會獲得通過。現在,事實已經如此,沈充已經在歸都途中,最根本的問題則還沒有得到解決,就算他們想反悔,其他人也不會答應。

  除了這一點不和諧之外,整個台城對於沈充的歸都還是持著歡迎態度的。且不說沈充的歸都便意味著將要開始正式解決淮南問題,單單解除了沈充的軍權本身便可以稱得上是一樁收穫。

  如果沈充還率軍坐鎮於京府,這本身對於台城便是一樁龐大的壓力。而且以沈家今時今日的聲勢權柄,如果還要強硬將其家排除在台城中樞之外,這也是一件隱患。所以沈充歸都執政,也是各方能夠接受的一個結果。

  當沈充一行抵達建康時,大量台臣出城相迎。吳人群體自不必說,沈充本身便已經是吳人們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其人歸都擔任執政對吳人們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至於其他各方,也都沒有必要在這種時節糾結於此類虛禮,權當給了一個面子。

  至於建康城的民眾們,也都多有出行,沿途觀望。沈充其人在建康城倒不具備多麼崇高的人望,可是他作為沈哲子的父親這一節卻是讓人頻頻提及,因而民眾們也是不乏好奇,都想見識一下究竟何人能夠教養出那樣驚才絕艷的兒子。

  沈充因子而進,這一點不乏時人譏諷,甚至此前在都外台臣們迎接時,便不乏人語帶譏誚。對於這一點,沈充倒是看得開,完全不以為意:「人言褒貶,此世積弊。家業進退,自是各顯所能。吾兒確有顯才,已是人盡皆知,又何須因畏人言而自作拙態?此世人多以舊聲枯骨為美,與那些碌碌無為、蔭受父祖之眾相比,我家兒郎高才可夸,我還是略得教養之功,又何須以此為恥?」

  他是真的不以為恥,反而覺得是家門榮光。冢中枯骨再怎麼顯赫,那畢竟已經是過去,然而他家兒郎大譽當世,帶契整個家門,未來仍有無儘可能!

  沈充入都過程雖然順利,但是跟台臣們久困的狀態相比,仍然算是晚了。尤其如今已經時入冬月,再過不久就到了臘月,如果不能儘快從速的解決淮南問題,等到進入了臘月之後,諸多祭祀典禮的準備籌措都要被耽擱。

  所以,沈充在入朝拜見君王之後,當天就被留在台內履職上任,甚至連都中一些故舊親戚都來不及前去拜訪。如此追求高效率的場面,在如今這個世道下真是不算多見。

  時間雖然趕,台內對於沈充的安置倒也沒有將就。尚書僕射本就是尚書台官長,此前戴邈在這個位置上其實談不上多顯重,如今沈充入朝,台內乾脆打通舊官署之間的圍牆,尚書台幾處分曹並作一處,作為沈充的新官署。至於府下一應屬員也都盡數整理備冊,以供沈充挑選,那些備選者無一不是台內俊彥少壯,務求不要讓沈充再糾纏於此類枝節小事,儘快開始正題的討論。

  沈充對此也都盡數笑納,甚至絲毫不避嫌沾了兒子大功之光的事實,直接將原本擔任沈哲子屬下的張鑒充作自己掾首,剩下的屬官也都從速以決,很快就搭起了一個行政班子,開始接手尚書台事務。

  沈充能這樣識相,台輔諸公們也鬆了一口氣,於是再打起精神,準備開始正式討論淮南事務各項問題。

  在沈充歸都之後第三天,久久沒有音訊傳來的江北淮南終於有人抵達了建康城。來者乃是梁郡太守庾條,而在其隊伍中還有一個讓人頗覺意外或是陌生的人,那就是此前在都中曇花一現,隨即擔任謁者、此前以台使前往淮南,繼而便杳無音訊的司馬勛。

  第0801章 一聲嘆息

  庾條的歸都,雖然不及沈充歸都引起那麼大的轟動,但是該知道的基本都知道了。畢竟庾家和沈家如今關係如此深厚,而庾條過江北上正是接替了沈哲子此前在梁郡的職務。他趕在這個時節歸都,不用想必然是淮南方面的先驅。

  所以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台中不乏台臣腹誹,果然沈家還是難改那吳中陋鄉粗鄙作風,不見兔子不撒鷹。沈充和庾條前後腳歸都,事情怎麼會這麼巧?肯定是已經做好了約定,拿到了好處才會放開姿態。

  不過心中雖然有不滿,這總歸是一個利好消息,所以台內仍然不乏人趕來迎接,想要搶先一步見到庾條以打聽出沈維周究竟是怎樣的心意想法。

  不過這些人註定要失望了,庾條今次歸都,也並沒有帶來淮南的捷報,無論公開或是私下的場合對於淮南事務也都不過多談論。似乎今次庾條歸都,僅僅只是簡單的述職。其實也並不簡單,好像也還有別的使命。

  司馬勛其人,身世堪稱離奇,早前在都中倒是也引起了一些議論。不過對於其人,台內絕大多數人還是倍感陌生。所以最開始他們的關注點也並不在其人,只是在庾條那裡實在沒有打聽出什麼有用的資訊,這才留意到隊伍中有這樣一個人。可是當注意力放在司馬勛身上時,許多人心內便生出了疑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