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為從奴軍殘部中拷問出來的情報來看,石虎極有可能會向彭城逃去。沈哲子就算再大方,也不能將這個全功機會完全拱手讓予徐州軍。所以無論最終能不能夠斬殺石虎,這最後的追擊戰中都必須要保證淮南軍的存在!

  對於這一點,郗鑒也並不抗拒。

  雖然就算沒有淮南軍今次渦口一戰,只要奴軍退兵,接下來收復淮北徐州各鎮對徐州軍而言也是篤定之事。但問題是奴軍現在被淮南軍擊敗,渦口等要塞都在淮南軍掌握中,淮南軍占此先機,又挾此大勝,如果搶先一步大軍進入淮北徐州,各地望風以降,俱奉淮南軍旗號,這對徐州而言無疑是無比的尷尬。

  現在沈哲子肯留下一線,而非獨食享盡,這對郗鑒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好的局面,更加覺得沈哲子真的不乏相忍為國的情操。要知道眼下這個局面,甚至淮南軍根本不需要真正的出兵,只需要派出幾路使者沿途宣告主權,那些幾無節操的當地鄉宗也會紛紛投降,扯著淮必南軍這個大旗作為自己的保護傘,以拒絕徐州軍的入境從而保全自己在地方上的盤踞之實。

  如此一來,淮南軍就算沒有實際占據那些郡國,但戰報上無疑會好看得多。而徐州軍因為投鼠忌器,不能對這些名為友軍、實則宗賊的地方勢力予以徹底肅清,這些地方仍然會保持著極大的離心,王道不行。

  沈哲子倒未必會有郗鑒所想那麼高風亮節,他只是看重實際,不會為了區區一些虛譽而讓人邀借其名以為盤踞之實。

  更何況彭城、沛國、蘭陵、琅琊等地,乃是江東青徐僑門的鄉土所在,這些當地殘留的鄉宗一旦名義上歸順江東,未必不會與江東的那些青徐僑門勾結而滋生禍亂。現在淮南實力所限,還不能對這些地方形成實質性的占據以徹底肅清地方,正可假於徐州軍之手完成,何樂而不為。

  而且,一旦郗鑒收復了這些徐州故土,沈哲子相信那些青徐人家應是不乏蠢蠢欲動,要對原本的鄉土頻動妄念,難免會與郗鑒爆發一些矛盾衝突之類。如此一來,既可以緩解一下淮南將要承受的台中壓力,另一方面必要時可以給郗鑒提供一些必要的支持援助,讓兩鎮日後合作關係更加密切。

  第0787章 英魂永存

  渦口一戰雖然結束,羯胡主力被徹底的擊潰,但是後續的戰鬥仍未平息,但局部小規模的衝突和戰鬥卻以渦口為中心,向淮河北岸的廣袤區域次第擴散。

  沈哲子又在渦口逗留兩日,與郗鑒敲定一些後續合作的細節才返回壽春鎮所。

  其實如果僅僅只是後續出兵的話,徐州軍倒也不必完全受制於渦口。淮水下段同樣有著一條重要的支流泗水,由泗口出淮便可抵達彭城、下邳等地。不過泗水早前俱陷於奴軍手中,而今次羯國大軍出動也非主要的行軍路線,因而通航狀況算不上好。

  而且近日反饋回來的消息顯示,早前渦口交戰時臨陣潰逃的奴軍劉徵所部正盤踞流連在泗水流域之間。這一部奴軍雖然是潰眾,但數量卻不少,最起碼有三千人往上,而且其中多為奴軍早前徐州軍的舊部。類似劉徵等將領,更是久鎮於徐州,不獨對地方地理頗為熟悉,甚至與不少當地勢力都有勾連,不能以簡單的潰軍視之,還須謹慎以對。

  所以,徐州軍想要徹底掌握住泗水水道,還要下一份苦功解決掉這一部奴軍殘眾。

  奴軍雖然已經潰散,但仍然有幾支敗軍保持著相當的規模,除了流竄於泗水附近的劉徵所部之外,還有此前在渦水西岸先一步潰逃的屠各義從,以及直接在戰陣上撤下、保有石虎旗號儀仗的那一部潰軍,當然還少不了至今還沒有追攝到具體行蹤的石虎。

  這幾路人馬雖然是敗退之眾,但各自也仍具有著不小的規模,其敗退軌跡雖然大體向北,但是具體的行進路線卻是相當隨意,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所以想要進行追蹤並徹底的圍剿也是相當困難。而且這些人馬可以說是真正的亡命之眾了,一心想要歸逃,一旦遭遇阻滯,不乏捨命一戰的勇氣。所以在追擊途中,淮南軍反而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與此同時,渦口一戰具體戰果如何也有了一個具體的統計。各處戰場打掃清理之後,共獲斬首六千餘。當然具體的斬獲絕對不止於此,像是此前奴軍傷亡最慘重的渦口江面,大量屍首都被拋撒於江上,隨即被水流捲走,根本就難以統計。而這些收繳上的斬首,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並非是直接的斬獲,奴軍在混亂中互相鬥狠爭命的互殘、包括撤退途中的踩踏也占了相當高的比例。

  諸多無法統計的情況,林林總總加起來,奴軍的傷亡折損應該還在這個斬首倍數以上。雖然相對於奴軍十多萬數的總量,這個數字看起來只是馬馬虎虎,但如果具體到單獨一場戰鬥中,那麼這個數字就實在有些驚人。

  要知道無論規模多麼龐大的軍隊,其實在某一時間段下真正投入正面戰場作戰的只是一部分而已。而且渦口這一戰由於淮南軍用極為暴烈的手段,直接撞穿了奴軍營防,從而收取到速戰速決的效果,並非曠日持久的對峙互攻。

  從此前抓獲的奴將口中審問得知,奴軍在這一場戰事中,投入的兵力在五萬上下。

  不過對於這一點,沈哲子還是有些存疑,因為此役從一開始淮南軍就占據著主動和絕對的優勢,而奴軍本身就是戰意不堅,又接連發生臨陣脫逃之類敗壞士氣的現象,大軍的調度作戰不可能再清晰明白。所以這其中應該是有一部分雖然發出了調動的軍令,但是奴軍卻根本沒有抵達戰場的情況。尤其是到了後期淮南軍成功登陸作戰,這種情況必然更加嚴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