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得知這一信報後,為了保證兌現此前承諾,郗鑒匆匆歸鎮,盡起所部兵眾五千餘人,當抵達淮水的時候,淮南中路大軍已經在渦口對奴營展開了猛烈的進攻,且優勢已經鎖定。於是郗鑒也就不再急於前去增援助戰,而是率眾直撲奴軍後營,趁其空虛一舉拿下。

  拿下土城之後,郗鑒並未乘勝追擊,而是穩守於此以阻奴軍退路。倒並非是因怯戰,而是因為與淮南軍並無一個協調一體的軍令,擔心在那樣混亂的環境中非但不能達成作戰配合,反而會有添亂。所以在拿下土城這一個時辰之內,徐州軍主要的任務就是將奴部中軍遺留在土城周圍的械用輜重盡數搬運回土城中,將之封存起來。

  天亮之後,徐州軍才被派出加入到對奴軍的追殺清剿中,而各軍在出動的時候,郗鑒也都嚴囑眾將一定要約束好部眾,不要與淮南軍發生哄搶戰利品和斬獲的衝突。並且嚴厲表示,一旦發生此類糾紛,凡涉事兵長俱都軍法嚴懲。

  之所以如此安排,倒並非刻意勢弱賣好,而是防患於未然。郗鑒在戰事上或有失於保守,但是在人事上也多有考慮周詳,不乏謹慎。此一戰,奴軍潰敗已定,幾十萬大軍散亡於淮北之地,乃是永嘉以來未有之大捷,對江東朝廷意義之大,對整個天下局勢的影響之深刻,根本就難以估量。

  這一場戰事中,毫無疑問淮南軍乃是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從主帥沈哲子以降,淮南一眾參戰將士們,可謂是壯武至極,來日必登顯途。而徐州軍雖然表現略有幾分不如人意,但總體上來說也是表現得中規中矩,給予了淮南軍相當重要的配合,否則也難達成此勝。

  此一戰戰果雖然仍未匯總定論,但想來必是輝煌至極!而接下來,擺在江北各鎮面前的問題是,台中對於今次大捷會是怎樣的態度,或者說江東朝廷將會以何種方式來消化這一場大戰的輝煌戰果?

  地方與中樞之間,永遠存在著矛盾。而這矛盾在江北軍鎮與中樞之間表現得尤其明顯,一旦處理不好,最惡劣的局面自然就是數年前的蘇峻之亂,不獨京畿陷落,君王遭難,就連庾亮這個執政都死在了亂軍之中。

  如今中樞的事權較之庾亮在世時仍要差了幾分,而且在開戰以來甚至在開戰之前,位置便一直比較尷尬。今次王師大破賊奴,國勢得以長進,不用想台中諸公必然是想要籍此挽回一些顏面和話語權。可是現在台中籌碼幾近於無,而江北諸鎮卻都是大勝旺盛之師,勢力此消彼長。

  所以接下來,如果台中想要有所動作,那麼最有可能就是挑撥方鎮互斗而藉此收利。比如戰後權位的分配,戰區的劃分,利益的分配等等。二桃殺三士,雖然已是近乎人盡皆知的古事,但卻能屢試不爽。

  郗鑒是親身經歷,親眼看著洶湧大勢南來的奴軍是怎樣一步一步邁至絕處,也是看著淮南從初出立鎮,一旅拼湊之師磨礪成為強盛之軍。台中諸公的思慮困擾,他雖然能夠理解,但是本身作為一個鎮守地方的方伯,尤其是身為一名臨戰之將帥,也不得不承認,這種以弱勝強,萬眾辟易的感覺實在太好了!

  「江東之希望不在荊徐,而在淮南。淮南之精神,則系沈維周一人。強臣悍將誠然可慮,然則較之晉祚長久沉淪,生民每多泣血,我寧擇於前!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輈。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興邦定亂之選已是脫穎而出,我雖才庸不足益世,又怎麼能恃於權術而為擾世害賢之雜荊!」

  郗鑒有此想法,不乏自怨自艾,徐州雖然立鎮年久,舊勛卓著,乃是晉祚能夠苟立江東的堅實依仗。可是在這一場戰事中與淮南軍相比,表現卻是高下立判。這其中相當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徐州力大鬆散,而淮南則將士用命,令行禁止。

  身為一地方伯,掌軍將帥,誰又不渴望能夠在戰場上高歌猛進,每戰破敵?眼前這一幕王師大進,群奴潰逃的畫面,每每郗鑒只有在睡夢中才能看見,可是現在卻真真正正出現在了眼前。雖然最終促成的並非自己,但能夠參與進來,也讓郗鑒胸懷中熱血再涌,聊生狂意。

  所以,他是真的不願意去破壞這永嘉以來未有之王師壯烈,不願意作為台中借用來打壓晉祚強軍的急先鋒。因而嚴厲約束部眾,不願意在大捷之後因為爭功失態而彼此滋生齟齬,日後被人加以利用。

  有了徐州軍的加入助戰,接下來對於戰場周邊奴軍潰眾的清剿進行的更加順利。淮南軍中路督將韓晃也在戰前便受到沈哲子叮囑,不要放任所部與徐州軍產生太過嚴重的糾紛。

  此刻沈哲子仍在率領騎兵追擊作戰,郗鑒的使者入陣後首先便找到了韓晃,將郗鑒的一部分意思傳達過來。韓晃也不敢怠慢,將督戰事宜分付路永、徐茂等諸將,自己則親率千餘淮南軍精銳前往土城去拜見郗鑒,謝其助戰之事。

  「今次一戰,羯國幾十萬勁旅一朝喪盡,胡酋季龍單騎奔亡,淮南勇壯之名必將響徹華夏!老夫忝逢其會,親睹我王師雄威至斯,可算不虛此行。能有一二助益,共襄盛舉,已是此生之大幸!」

  郗鑒親自出迎韓晃,雖然兩者之間無論資歷還是權位都相差甚遠,但這是此前。沈哲子能夠將如此重要之戰事交付韓晃,可見對其人之信重,而且在此戰之後,有此大功加身,韓晃之前程如何,已是不可限量,安知來日不能身居此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