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且,時下南北各家多有資貨投入於彼,也不乏族人子弟直接加入淮南軍在淮上作戰。戰爭結果如何,不只關係到社稷危亡、國運興衰,更與家業休戚相關。所以自然有大量人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淮南的戰事,一旦有了什麼變數,即刻飛報回都中。

  而沈哲子也的確不負時人的關注和期待,從羯奴大軍尚未正式南來,淮南便是捷報頻傳,包括偷襲城父得手的那一場大勝,都是大大振奮了江東人心。

  台中對於沈哲子雖然不乏忿念,但是對於淮南軍的諸多戰果,也都樂得大肆宣傳。

  羯奴窮盡國中甲士興兵南來,對於江東時局、人心所造成的壓力可謂極大。除了這些心理上的壓迫之外,由於江北各鎮俱要大肆儲用以備軍需,因而也令得江東物價飆漲,直接影響到了民眾們的生活。

  這其中尤以淮南為甚,明目張胆、變本加厲的汲取江東財貨資用,而南北人家也樂受其蠱惑,主動將大量資財往江北輸送,這更加劇了江東民用之匱。情況最為惡劣的建康,物價已經飆升到了斗米七百餘錢!

  蘇峻作亂之後,沈哲子負責京畿賑災,大量難民游食俱都入籍,同時又打擊了相當一批丹陽豪宗,兼之抑制南北人家蔭庇納丁,所以建康民戶丁口數量一時間攀至極盛。

  而且又因為過往數年建康城濃厚的商貿氛圍,令得整個京畿周遭生產職能的發展都跟不上人口的暴增,大量民需物用都要仰於外補,所以受到戰爭的影響便就更大。在內外平定無事時,這樣的情況尚可維持。

  可是隨著大戰開始,建康民生狀況便變得岌岌可危,生民衣食用度俱有匱乏,一旦在江北再傳來大敗虧輸的消息,民心必將更加動盪,局面也有崩潰之危。

  面對這樣一個局面,台省諸公們這些日子也是過得提心弔膽,夙夜難眠。心中雖然焦慮,但也只能是干著急,實際上卻做不了什麼。他們也不能憑空變出錢糧來平抑物價,往年尚可從道義上去指摘那些囤積牟利的豪宗,可是現在錢糧都是明明白白有了去向。

  當然也有台輔建策索性直接台令強行壓制物價,但這謀議一出口,幾乎就遭到了眾口一詞的否定。

  首先,物用緊缺乃是一個事實,而非奸商虛造的假象,如果強行規定物價,那麼最有可能的局面就是建康市面上將會一粒米都不再有,原本尚可維持的局面將會即刻崩潰!而且這個時節尚能拿出米糧售賣的,可想而知絕非尋常,很難用強去逼迫他們。如果鬧得太僵,那是自亂陣腳。

  其次,除了一紙虛令以外,台中也根本沒有別的有效手段去控制市場局面。當然,手段還是有的,只是他們難以插手干涉,那就是少府所屬鼎倉。

  之所以建康城內眼下民生尚未崩潰,雖然物資供應緊缺,但是市面上仍然沒有斷糧,這也是得益於鼎倉的調控把持。眼下幾乎所有入都的資用,幾乎都是通過鼎倉的渠道。通過對貨源、渠道、市場的多項把持,鼎倉職能之擴大,在如今都下內事上,幾乎超過了台內所有官署!

  身為少府官長的沈恪,如今在台內甚至已經有一個「卿首」的戲稱。從禮法而言,少府卿當然算不上九卿之首。但從當下對時局的影響而言,沈恪有什麼頭疼腦熱,對時局的影響甚至要比王丞相重病不起還要大得多。

  而沈恪的事權激增,看似驟然,但是細思之下其實也是有跡可循。首先便是世風的漸變,江東遊賈商貿之風大熾,影響時人漸漸不再熱衷於囤積廣儲,而是商貿謀利。

  鼎倉立足於建康這個龐大市場,伴隨著商路的擴展也是將影響力深入到江東各個角落。在尋常的年景,鼎倉只是充當一個為交易保駕護航,給商戶提供便捷的倉儲中轉媒介。可是隨著戰事開始,市場需求大增,而掌握資貨的民家卻很難再將物資直接投放市場,作為連接這二者的鼎倉重要性便凸顯出來。

  市場需要通過鼎倉才能獲得供應,而商戶需要通過鼎倉才能抵達市場。鼎倉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當然擁有類似職能的還有吳中商盟,但商盟本身就兼具地域性和政治屬性,眼下更是成了淮南軍用主要提供者,因而其對市場的影響便不如鼎倉。

  台中不是沒有動念收回鼎倉,但鼎倉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利益集合體,眾家之利歸於一署,而後利益該要怎麼分配,遲遲難有定論。而且都內鼎倉雖然是一個實體,但其真正意義所在還是那蛛網密織的渠道,台中要如何完全接收入手,其難度之大不遜於將諸多地方郡國的事權收歸中樞,是一個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甚至就連都內這個實體,台中都很難接收入手,因為沈充來了!沈充雖然不在建康,但是兩萬多東揚軍坐鎮京府,真要衝進建康來,也根本難以阻擋。

  至於台中為什麼鬆口讓沈充前往京府坐鎮,說起來又是一筆血淚帳。年前台資直接被扣在餘杭拖延入都,台臣們俸給甚至都無以為繼。及後雖然表態東揚撤州,動作卻拖拖拉拉,仍然是生在東南的一個毒瘤。

  隨著今年戰事轉為嚴峻,台臣們也擔心此人留在會稽會再故技重施給其子籌措資用,那樣一來,許多江東少有置業進項、全仰俸給的清貧台臣們怕是要一年到頭、舉家餐風飲露。所以對他們而言,當務之急是讓沈充趕緊離開會稽,讓台資能夠順利抵都,至於離開的方式,並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