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哲子在梁郡城裡略作進餐,便又忙碌起來。庾條這裡早整理好了一份卷宗,記載了許多前來投軍的南北人家子弟,沈哲子粗粗一翻便有數百人。

  當然具體的人數並不只是卷宗上這些,要知道哪怕只是寒門子弟投軍,身邊也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家兵部曲隨行。甚至就連有的徐州軍頭子弟,都自備弓甲轉投到梁郡來,也真是讓沈哲子哭笑不得。

  「這些前來投軍之人,俱都各備械用,宗人義從極多。此前我也匆匆覽過,雖然不乏一些狂妄任性之徒,但總體還是優良。只要稍加揀取集合,頃刻可成萬人之軍!」

  庾條指著那些卷宗笑語說道,對於沈哲子的號召力也真是不得不服。這些人當中,甚至不乏世祚兩千石的舊望人家,中正鄉議上品子弟,不愁前程,但卻仍然選擇北上投軍。這已經不是可用熱血來概括,更多的顯示出時人對於沈哲子的看好。

  沈哲子聞言後卻是苦笑一聲,心內頗有幾分幸福的苦惱。江東世風轉變至此,的確是讓人振奮。但該要怎麼安排這些人,也實在讓他苦惱不已。

  這些前來投軍的世家子弟是個怎樣心理,沈哲子哪怕還沒有接觸,也能猜度個八九不離十。簡單來說就是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揍。一時之間受了輿論風向煽動,只見到他如今名動大江的煊赫,對他在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卻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這其中最起碼有一半的人,大概在做出這個決定伊始,便開始幻想著北上即刻手刃一二奴賊宿將,誇功南北。至於真的讓他們在北地紮根戍守征戰,未必能夠堅持下來。甚至可以做最壞打算,一旦戰事進展不順利,這些人一鬨而散都有可能!

  所以,要將這些世家子們集整成軍,是要負擔很大風險的。而且眼下淮南的軍力也已經達到一個飽和程度,實在沒有必要負擔這無謂風險。

  但如果不作回應的話,又不免冷落了人心。畢竟這些人熬不熬得苦暫且另說,肯下定決心北上投軍便已經是不小的勇氣。

  用又不能大用,拒也不能盡拒。所以沈哲子也是考慮良久,才想到該怎麼處置此事。

  在梁郡城休息一夜,到了第二天,沈哲子便在校場以檢閱為名召集這些投軍的世家子弟。早間傳令,一直過了中午,人員才陸續抵達校場。

  進入校場之後,這些人多數也沒有絲毫緊迫感和嚴肅感,不乏人從行進來之後便沿路呼喝招呼,又有人擁擠著上前對沈哲子見禮,場面一時間混亂到了極點。

  每一個人身後都多多少少跟著一些義從部曲,甲衣弓刀倒算是精良,可見也確是用了心。但那亂糟糟的場景實在是不堪入目,甚至有人已經三五成群湊在一起商議待會兒入伍之後要宴飲慶祝,繼而又抱怨梁郡沒有酒水美食之類云云。

  點兵台上,就連庾條看到這一幕都忍不住深深蹙起了眉頭。不過沈哲子倒沒有多少異常,只是笑吟吟看著眼前一切,一直等到再也沒人行進來,才讓兵卒們將整個校場封鎖起來。

  等到場內鼓聲響起,眾人終於意識到所在之地並非尋常,不再交頭接耳,也都一個個努力的挺胸凹腹,列隊而立。

  只是這一列隊,則更暴露出來一些問題,幾無陣型可言,整個校場上就是一簇一簇的雜草一般,每一名家兵義從都緊緊站在自家郎主身畔。那忠心護主的架勢,讓人懷疑軍令對他們而言究竟有沒有作用。

  待到眾人俱都肅靜下來,沈哲子才登上高台,先是笑言勉勵幾句,然後才示意選拔招募正式開始。

  校場上自有石鎖、箭垛、甲盾等諸多器物,用作考校體能。隨著沈哲子一聲令下,這些人便也都動起來,各揀自己所擅長的方面表現。

  有人則認為那些武夫技藝不足彰顯其能,直接行至沈哲子面前,請駙馬觀看其人用家兵部眾派兵演陣。又或者將自己批註歷代兵書心得呈交上來,乃至於有人當場就指點沈哲子該要依於壽春重鎮展開怎樣的北伐戰略戰術。

  到最後,已經少有人再去觸碰那些武技械用,一個個湊在沈哲子面前,力陳自己的三年收復洛陽、五年攻破襄國等等戰略構想。

  沈哲子一直作認真傾聽狀,不時因某人某一個精妙戰術思路而拍案叫絕。能為如此構想的人,壓根不是來從低做起的,更有一種要將沈哲子取而代之的氣概。雖然沒有明言,但那種揮斥方遒的氣概,實在是讓人心折。

  第0695章 江北兵動

  沈哲子眼下也算是一方軍帥,主持指揮過數場戰事且戰績不俗,但至今不敢稱知兵。在許多軍務細節上,都還要像麾下一眾宿將請教。

  至於圍繞在他身邊這一眾世家子弟們,大多連正式的軍旅經驗都無,即便誇誇其談,也都流於紙上談兵。許多自以為高妙的計策,根本就沒有施行的可能,多有荒誕不經之談。

  沈哲子認真傾聽的姿態雖然水分頗大,但也並不覺得此事有多好笑。這世上最好笑的事情,莫過於胡虜肆虐中原,王業偏安一隅,高位者卻能假作天下無事,終日袖手空談玄虛神仙之說。

  執迷玄虛、蔑視武功,積弊已久的世風,並不能靠區區幾場勝仗就能扭轉。眼下這些年輕人們勇談武事,難免還帶著一些虛亢的味道。但誰也說不準,未來這種虛亢夸武的風氣為否轉變成為切實可用、昂揚向上的尚武精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