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些人或有可憐,也不乏可厭。駙馬今次不作避嫌,苦心搭救,只是不知他們能夠領會多少。駙馬悼言所謂人之同樂共悲,可謂德音,希望他們能有所悉,日後有所收斂吧。」

  其實謝尚更想勸沈哲子不如乾脆放棄那些人,不要涉入太深,免得再遭受更多的打壓,但沈哲子已經表態出去,如果出爾反爾,難免要更傷人望。

  他家如今與沈氏牽連已經太深,如果沈哲子這裡應付不過去,謝家也會很麻煩。所以謝尚近來也在多方打聽消息,這會兒便說道:「太保封禁沈園,其意晦深,還是不可不防。」

  沈哲子對此已有預見,當然不會不明白所謂封禁絕非僅僅只是封了一座園而已,說的透一點,那就是王導在表明態度拉偏架,所放出的信號就等於在告訴時人,沈氏所作所為已經超出了他忍耐的底線。

  「袁彥道語我,駙馬請辭,太保未決,或將付予清議相論。若是如此,駙馬宜早棄任,或歸鄉自守,或先謀郡縣啊。」

  謝尚又憂心忡忡道,眼下形勢,對沈哲子實在是太不利。將駙馬留任與否交付請議討論,這簡直就是在把駙馬架在火爐上烘烤,假使清議不利,駙馬前途堪憂,已經不是勢位能夠解決的問題。

  第0586章 人言不足畏

  清議不同於清談,二者在某一個時期是同一概念,但是隨著清談漸漸作為玄學討論的一個專有名詞,便漸漸有別於清議。

  所謂的清議,便是針對人物和時政的評論,參與者以世族地主為主體,是這些人參與時事、表達看法的一個重要途徑,並不以勢位為限,也是世族把持輿論、維護利益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清議之風俗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說是兩漢以來察舉制的一個基礎,鄉里討論、選拔人才,同時監督、臧否在任官員的得失。像是漢末的黨人抨擊宦官執政,還有許氏兄弟所主持的月旦評,都屬於清議的範疇。

  入魏之後,州郡各舉中正,主持鄉論,將人才平定品級,清議便就制度化、規範化,但同時也是嚴重的腐朽化,徹底淪為世族喉舌,但是其影響力卻是有增無減。

  南渡以後,因為九品官人法喪失了一個穩定的執行環境,加上南北怨望,諸多矛盾糾纏,加上典章制度的缺失,人心渙散,清議在典選方面的職能有所削弱,但是在意識形態方面還保持著極大的影響力。許多朝野難決之事,往往交付清論,進行更廣泛的討論,以期能達成一個共識。

  聽到謝尚這麼說,沈哲子便感受到王導濃濃的惡意。沈家如今雖然勢大,但是在清議輿論方面其實是不占優勢的,不要說那些僑門舊姓人家,就連江東本地的顧陸人家,都要遠勝沈家這樣的新出門戶。

  沈家如今雖然既有掌兵方伯,又有高居九卿,但卻沒有一個中正人才,在這方面的缺失,並不是一兩代人能夠補足的。

  清議如今的影響力,較之漢末時雖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同樣不容小覷。如果達成什麼共識,可以等同做主流輿論對此的看法。

  換言之,假使在清議上討論認為沈哲子才不堪用,應當予以貶斥,那麼便意味著主流的輿論和世族整體對他的否定,基本上可以確定政治生涯將黯淡無光,即便家勢強撐得用,那也會像陶侃一樣,各種場合遭受輕視。

  「我是何幸之有,一人之去留,竟要勞動群賢畢集商討。」

  相對於謝尚的憂心忡忡,沈哲子反倒一臉輕鬆,並不覺得自己將要大敗虧輸。

  清議有其影響力不假,但也沒有強大到一言決人生死的地步。人如果不夠強大,或要為輿論所打壓約束,但如果強大到一定程度,那些話也完全可以視作放屁,不予理會。況且王氏雖然根基深厚,但是清議輿論也非其一家能夠掌控,王氏本身手足相殘、庭門生隙,在時論中風評本就不高。

  用清議輿論打擊對手,取的本就是一個長久之功。假使沈哲子被時人非議,一時間誠然是境況堪憂,如果未來不能再有大的功業重新獲得認可,那麼未來自然是一路走衰,最終泯然於眾。

  趁著沈園那些年輕人鬧出事情來,王導以此來打擊沈哲子,不可謂不高妙。因為本身那些年輕人所持住的觀點便不能獲得時人認可,沈哲子又公然宣揚與他們禍福與共,必然會引起時論的反感。所以在清議輿論中被貶低非難,是必然的事情。

  更何況王導雖然沒有直接發言反對沈哲子,但封禁沈園本身便是一種表態。加上沈家這個新出門戶,在時局中咄咄逼人,自然會引起一些舊姓人家的嫉妒和怨忿。一旦將沈哲子去留與否的問題擺入清議中,結果如何,根本沒有懸念。

  但沈哲子的優勢,是王導抓破頭皮都想不到的。北地在年余之後,形勢便會產生大變,江東自然不可能長久保持當下的局面。哪怕沈哲子什麼都不做,到時候,為了防範侵略性十足的石虎,團結江東各方勢力,王導怎麼將沈哲子踩下去,就要怎麼再將他托起來。

  所以,王導這看似凌厲的一擊,在占據先覺優勢的沈哲子面前,他甚至都懶於回應,根本就是瞎折騰。除非王導能夠藉此將沈家的方鎮力量和鄉土力量連根拔起,將吳中掌握在自己手裡,但是所謂的清議鄉論根本沒有那麼大的能量。

  歷史上,是因為王舒坐鎮會稽,將吳中經營起來,加上郗鑒提供的武力支持,王導才不擔心來自北方的威脅,甚至於依靠謊報軍情藉以從庾亮手中奪回江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