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陶弘講到這一步,沈哲子也知道他所言公事是什麼了。陶侃雖然屢對襄陽用兵,但台中是不支持的,早先的形勢是,陶侃一邊打,一邊往台中請詔。但台中始終沒有鬆口,雖然此舉不免有趨於保守之嫌,但沈哲子也能理解王導的苦衷,擔心一旦法理上承認了陶侃的軍事行動,邊鎮們都會有樣學樣,以此自固其權勢地位。

  如今江東的國力,邊鎮上小規模的摩擦尚要戰戰兢兢,哪怕是一場局部的碰撞,眼下這個脆弱的平衡也都承受不起。

  不過沈哲子倒也覺得並不一定要防奴如防蛇蠍,羯胡自有困境,陶侃作為久歷軍事的邊鎮大將,能不能打,打到哪一步,應該還是要比台輔有發言權的。

  王導那裡擱置不議,不過如今台中也算是變了天,這件事就在前兩天被拿出來重議,且獲得了通過。陶侃是以太尉加督銜,主持對襄陽的收復。

  既然法理上已經獲得了肯定,那陶弘來找自己又是為的什麼?

  不待沈哲子開口,陶弘已經苦笑道:「今次台中所得,不過一詔,余者俱無啊。」

  沈哲子聽到這裡,略一思忖,便有瞭然。歷史上陶侃的確是在這個時間段收復了襄陽,但是那時候他不只節制著荊州,江州亦在其管制之內。可是現在,江州仍然有一個王舒盤踞著。如此一來,陶侃就算能夠調用的人力足夠,物力上肯定也會有匱乏。

  在南北對峙的局面下,襄陽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不言而喻,否則陶侃也不可能一直盯著這座重鎮不肯放棄。圍繞這種戰略重地的爭奪必然是一個長期的博弈,得失不可能只取決於一場戰事的勝負,如果今天僥倖拿回來了,明天轉手就丟,那也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奪回只是一個基礎,還要做好一個長期奮戰固守的準備。如此一來,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那都是海量的。想必陶侃僅憑荊州一地不好維持,想要在台中獲得一些錢糧方面的支持。

  但沈哲子也不得不說,陶侃這麼想真是有點強人所難,可以說是討飯討到了叫花子門口,註定只能兜著眼淚走。且不說台中敢不敢將那麼多人力物力交到陶侃手裡供其調度,就算是敢,也根本沒有。

  「今次厚顏登門,是想請問駙馬這裡可有一二良策,能夠暫濟一二軍用?」

  聽到陶弘那有些氣弱的語氣,沈哲子也真是哭笑不得。如此一個見鬼的世道,執掌分陝重鎮的方鎮大員想要發動什麼軍事行動,居然還要拉攏民資入伙!

  且不說他這裡本就一大攤子的事情,年前年後建康城的營建仍需要大量的投入,即便是抽調出來米糧,這山高路遠也不能轉運到荊州前線啊!

  「我對荊州形勢如何,本身所知不深,世兄突然有問,反倒不好回答。」

  「這個不妨,來時已有準備。」

  陶弘說著,便示意坐在旁邊的桓戎上前,將一份厚厚的卷宗擺在了沈哲子案頭。

  沈哲子接過草草一覽,發現上面詳細介紹了兩軍的軍力對比,甚至還有羯胡方面的諸多情報。上面的記載可謂清晰翔實,甚至連石虎與石勒几子之間的矛盾、石趙朝廷內大臣們之間的糾紛都記錄的十分清楚,遠比沈哲子道聽途說來的一些訊息充實具體的多。

  可見陶侃在石趙那邊必然是有著固定的消息來源,這不免讓沈哲子備受啟發,越發覺得應該建立一條收集情報的線路。這樣再有什麼計劃,才好有的放矢。

  這一份卷宗,應該是準備說服台輔諸公的。單就沈哲子看來,陶侃是隱瞞了一些必要的軍情,當然這可以理解為軍事機密不好輕泄,但其實仔細想想,陶侃的整個計劃,其實是有些後繼乏力,簡單而言,就算是打下來了,守不守得住,沈哲子並不看好。這不是軍事上的缺失和短項,而是國力本身不足,缺乏一個次第有序的呼應。

  仔細看過卷宗之後,沈哲子才對陶弘說道:「世兄願以此困告知與我,在公在私,我都義不容辭。人事艱深,無一輕鬆,若是畏險而不行,則一事無成。請世兄暫留府上,我尚要仔細參詳,幾日內必定給世兄一個確切答案。」

  他是真的想幫一幫陶侃,不為利害的權衡,只為苦心往北者不要獨行而上。

  第0563章 倉立都南

  建康城西市,已經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大市場。貨棧邸舍鱗次櫛比,來往人潮比肩接踵。單單朝廷設在此處的市監,每天所收稅錢便達十數萬之巨。

  當然這對於一個龐大帝國而言,實在算不上什麼龐大收入。但是在時下而言,哪怕是兩千石大郡之治,每年押解入都的台資賦稅,堪堪也就在千萬錢之間。這樣一比較,單單一個都內坊市,歲收甚至已經超過治民十數萬、沃土近千里的大郡,實在可稱為一個奇蹟!

  窮爭於事無益,鐵一般的事實最能說服人。新城營建的規劃最初擺在眾人面前時,反對者有之,嘲諷者有之,哪怕到了現在,非議聲仍然不能說是絕跡,但也再沒有人跳出來張揚的叫囂反對。

  更多的人已經開始認真審視駙馬都尉沈哲子那一份乍看去華而不實的規劃,乃至於對此滿懷期待,希望能夠締造一個個新的奇蹟。要知道,在那份規劃書上還有一個東市,定位要比西市更加高端一些,預期回報也是更高。

  不過由於城東多貴人府邸,東市的營建尚在籌劃階段。但這也不是什麼難題,不獨台中鑑於西市的成功,已經將此重視起來。就連民間,都有大量的人和資本往城東涌動。甚至於烏衣巷裡,都不乏豪商出沒,直接扣上那些達官顯貴府邸,商談購換宅地的事宜,以期能夠搶占一個先期優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