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消息已經流傳開,但卻罕見的沒有人在外大肆談論。大概是這件事情所蘊含的信息量太大,讓人不敢輕論。每一個聽聞此事的人,都在四方打探,儘可能多的了解更多內情。但往往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眼下在外流傳最廣的版本,一是沈氏不忿王彬南下會稽制衡他家,因而沈氏駙馬使人在都中陷殺王彬之子。二是琅琊王氏鄉土自專,乃至於嫡系子弟親自上陣欺凌鄉人,結果遭到鄉人猛烈反撲,繼而死在了鄉里。

  沈哲子雖然身居家內,但卻並沒有放棄對外界訊息的收集,當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版本擺在他案頭上時,他也忍不住苦笑一聲。

  沈哲子得訊之後,只是通知了親近人家,以給他爭取應變時間,卻並沒有讓人去擴散消息。他相信王導那裡肯定也是如此,在沒有試探到更多反饋的時候,絕不會輕易將更多內情披露於外。

  可是眼下擺在沈哲子案頭的這兩個說法,卻是在傳播中越滾越大,各種添油加醋之說,已經傳的有鼻子有眼。譬如沈哲子如何挑選死士,乃至於吩咐人何時出動;又或者王氏如何勒索鄉人,甚至於淫婦女。

  雖然只是各種穿鑿附會的流言,但由此可以看出,局面將要失控!

  王興之一人之死,並不僅僅只是王家死了一個子弟而已,涉事的兩家,琅琊王氏自不待言,吳興沈氏如今在時局中也是有著深刻的影響力。因為兩家各自所具有的濃烈政治屬性和派系,再簡單的事情都免不了要被人或有意、或無意的過分解讀。

  對沈哲子而言,王興之的死真的是一個意外事件,而他的處理方式也迥異於以往,並不藉此釀生什麼更大的變數。他的反應看似激烈,但其實一直都是保守的,只是在增強自保的能力,並沒有釋放什麼進攻的信號。

  這看似不符合沈哲子唯恐天下不亂的舊日作風,但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家上岸了,局面穩定更有利於他家利益所在。別的不說,如果一旦大亂起來,原本大量吳中鄉人在建康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有可能付予流水。

  王興之的死,對他而言弊大於利,這是他沒有預料到的意外。尤其這一件突發狀況,他根本就攫取不到什麼好處,所以他是希望能夠息事寧人。

  即便這件事當中可以挖掘出雷氏這個胡兒之家藉助王氏的撐腰,在鄉里橫行霸道,魚肉鄉人,繼而將討奴熱潮所激發出的怒火傾注到琅琊王氏身上。但有一點需要警惕,這一股情緒浪潮哪怕再暴烈,沈哲子控制不了。哪怕是就此將王氏連根拔除,沈哲子也沒有做好準備去侵占王家所有失土。

  而且這種情緒並不理智,完全不會考慮後果,會無底線的擴大打擊面。沈哲子即便是能夠將之導為己用,最好的結果無非是掃除王氏之後,不恤國力的悍然發動北伐,一次次徒勞無功的往江北去填人命。一旦他步伐稍有緩慢,那麼就會被那些狂熱的人毫不憐惜的給拋棄掉,自己都被自己所掀起的浪潮所吞噬。

  這種預見,並不是沈哲子在自己嚇自己。人類歷史上,無論是文明還是野蠻時期,一旦民眾陷入完全的狂熱,這種情況就會發生。當然這種情況也並非全都是壞事,掃蕩一切舊秩序,廢土重建。

  可問題是,北地如今已經是石勒統治的後期,已經建起了基本的秩序,江東並無勝算。而且即便是掃滅了羯胡,盤踞關中的氐、羌,遼地南窺的鮮卑,都足以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這個世道,最不缺的就是敵人,越瘋狂,敗亡越快!

  這是沈哲子不希望出現的局面,他集中京畿左近的力量,除了警告王導之外,也是在提防這種情況發生。他不希望自己點起的火苗,不合時宜的燃燒起來,那樣焚燒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雖然眼下已經擺出了劍拔弩張的姿態,但沈哲子一直在勒令所部不得妄動,不想局面失去控制。

  ……

  王氏府內亦有高閣,雖然不足媲美秦淮河畔的沈園摘星樓,但足以俯瞰整個烏衣巷。

  王導眼下正徘徊在高閣上,視線遙望不遠處戒備森嚴的公主府,眉目間滿是愁容。

  得悉琅琊王正居沈氏為客,王導即刻便使人入建平園於皇太后面前諷議,宗王尤其是琅琊王這種君王嫡親,不宜久居大臣之家。可是皇太后的反應卻很讓他驚詫,拒不見人,但卻使人傳話琅琊王只是訪親,告誡來人不要過分解讀。

  皇太后這反應太奇怪,維護沈氏的態度昭然若揭,這讓王導有些猝不及防。但他來不及深思更多,便要面對隨之而來的麻煩。

  清晨時分,相好人家陸續登門,包括昨日約見的諸葛恢和蔡謨,這些人倍斥沈氏無恥,一觸再觸王氏尊嚴,根本不將他們青徐人家放在眼裡,簡直不能忍受!這些人幾乎是眾口一詞的表態支持王導,希望王導能借這個機會,予沈家這個吳中貉子們以迎頭痛擊!

  王導嘴上雖然在應付著這些人的寒暄,心內卻是苦笑不已。這種情況,他早在得悉沈氏牽涉到王興之死這件事,便已經洞悉到。正因如此,他是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以此而團結鄉人,以哀兵之勢直接攔腰斬斷沈氏吳中門戶上升的勢頭。

  至於王興之怎麼死的,內情並不重要,因其一死而將局勢扳回到正常的軌道,也算是死得其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