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集市面積不小,但是商品的種類卻並不多,且大多集中在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上。譬如大豆、菽糧等雜糧,綀布、葛布等等布匹衣物,還有就是竹筒、籠筐、瓦罐等等簡單的工藝品。當然也有比較大宗的商品,車駕、舟筏、木方、竹竿、禽畜等等,只是這些物品沒有實物,用一些符號來表示,談妥了交易再帶人去看貨品。

  至於交易的方式基本上就是以物易物,前一刻還是商品,下一刻就能轉為貨幣。至於認可度最高的交易品,還是食鹽和糧食。一小袋食鹽,在這個集市中便能換到大量的貨品,稍微大量一點,甚至都能引起鬨搶。

  至於糧食,因為種類的不同,價格也是懸殊嚴重。其中最貴的便是稻米,麥、粟等次之,豆類菽糧則價格最低,彼此之間的差價甚至懸殊到十數倍不等!

  從這一點,便能看出這裡的生產環境極差,沒有穩定性可言。決定貨品價值的,並不獨獨只有用途,雖然人在饑寒交迫的時候,雜糧也能果腹,讓人活下去,但是獲取的難度要比稻米低一些。

  誠然稻米是時下的主糧,但是生產環境和季節都有要求,生產周期也要更長一些,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才能保持持續的收穫。如果有旱澇自然災害或是戰事人禍等突發狀況,一季的勞作都將化為泡湯,顆粒無收。

  菽類雜糧則不同,並不完全依賴於水田,哪怕是未經開墾的荒地也能有不錯的收穫,可供種植的範圍要更大一些,而且如果不是霜寒洪澇等特別嚴重的氣候災害,可以做到快收多收,種植起來遠比稻米要靈活得多。

  自然而然的,稻米就成了奢侈品,乃至於具有了貨幣屬性。尋常人哪怕是收穫些許,也都捨不得自用,而是存留起來用於交換。

  因為沈哲子間不時的停下來觀察那些交易,因而眾人也不得不頻頻停下來等他。那些塢壁主們未必猜到沈哲子能在這集市上觀察出什麼,只道是膏梁子弟少見多怪,對這種尋常事物也有充足的好奇心。

  「沈駙馬久居江東繁華之地,應是少見此鄉寒傖簡陋,風物寡淡,乏甚可陳,倒是要讓駙馬見笑了。」

  那個老者秦黎行至沈哲子身邊,不乏感慨嘆息道。

  沈哲子聞言後笑語道:「厚朴之鄉,民生向上,物賦人情,雖然遠於浮華,但卻近於民生根本。絲縷顆粒,都是來之不易,物力維艱,愛物及人,恆當珍惜啊!」

  周遭那些塢壁主們,原本還因為這個紈絝子少見多怪而頗感不耐,可是聽到沈哲子這麼說,一時間已是頗多感慨,乃至於對沈哲子改觀許多。

  這集市雖然難稱繁華,貨品也都是簡陋粗糙,但只有他們這些長在此鄉的人才能明白,單單眼前這個局面已經是怎樣的來之不易。這就是他們生活和奮鬥的全部,雖然簡單貧苦,但仍在認真努力的活著!

  因為沈哲子的緣故,一行人過了將近半個時辰,才穿過集市,到了湖畔一座規模不小的竹樓。這竹樓左近守著許多攜帶兵刃的壯卒,應該是這些人家各自帶來的護衛,最小的一批都有三四十人,可見彼此還是不能完全信任,毫無戒心。

  眾人入樓之後各自坐定,下面才有不知哪一家的僕從開始撈魚殺羊,準備餐食,就連烹飪都是在露天的場合進行,不諱人見。

  寒暄少頃之後,秦黎才對沈哲子說道:「江東自有風物美勝,人物風流,塗中卻是沙塵飛揚,非士居之鄉,倒不知駙馬此行為何而來?」

  既然猜不到對方的來意,不如索性直接發問,乾淨利索,免得再糾纏下去,暴露出更多自己鄉人們彼此猜忌的醜態。

  沈哲子聽到這話卻是不免一笑,這種不甚高明的雙關語,既可以聽作是沒有什麼士人生活的地方,又可以聽作不是他沈家的地盤,要知道他家老爹沈充正是表字士居。

  「大凡風物,長視者目作尋常,乍觀者窮生意趣。秦老過謙了,我本身好動難靜,在家讀書時便常有感於九州地大物博,有志覽盡。成人後卻是困於雜事諸多,反而不能明志。山河舊好,俱陳於晉祚之下,應趁年少且疾行,勿待老邁空嗟嘆。」

  這話一說完,席中便有人笑起來:「沈駙馬此言倒是頗合韶年銳氣,秦老人事歷遍,反倒對初心有所忘懷。」

  秦黎聽到這話,臉色已是一滯,有些不悅的掃了開口那人一眼,心中卻不乏無奈。這些鄉人也真是不知輕重,自己在幫眾人探問這位駙馬心意,他們又急著附和來奚落自己做什麼!

  因為鄉人們彼此看不順眼的奚落,氣氛一時間又有些尷尬。過了半晌,餐食送了上來,眾人用過了飯之後,那個梁國陳氏的族人陳勉將食案一推,望著杜赫說道:「杜君攜眾北上,初臨此鄉便是干戈大動,掃蕩河嶽,戰獲累累,倒是讓人側目。」

  杜赫聞言後微微一笑:「王命加身,豈敢懈怠。那些聚眾桀驁之徒,敗壞世風,禍亂鄉人,死不足惜。不過王命不薄人情,我任事於貴鄉,還要仰仗在座諸君善助,彼此相得益彰。」

  「既然如此,我倒要請問杜君,我家蟄居於此鄉,可曾有損於鄉德,又或有悖於王法?前日杜君過境,卻使人侵我家馬數十匹,屢問無答,今日總算見到杜君,不知可否為我解惑?若是朝廷徵用有需,身為王統之民,我自無二言。可是杜君卻不問自取,不覺欺人太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