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一路的崛起,都是在動盪之時敏察時局,做出正確的選擇,然後大受其利。那麼所謂的薪柴,自然就是局勢的動盪了。而想要抽薪,那麼就要天下大治……

  沿著這個思路想下來,袁耽漸漸有所體悟,繼而便是驀地一驚:太保這麼問他,哪裡是在請教什麼答案,那是在暗示他多嘴話多啊!

  明白了太保的意思之後,袁耽臉色驀地一斂,恭敬回答道:「職下年少智淺,哪敢質疑台輔英斷。或是眼見駙馬年少居顯,哀於自身馬齒虛長,一時偏見蔽我,偶有失言,還請太保見諒。」

  聽到袁耽的回答,王導才笑了笑,笑容倒是變得簡單沒有再摻雜太多意味。他近來確是很少關注屬下言行,但並不意味著對袁耽的想法就全無把握,能夠明白這個年輕人求進心切。

  但是今次顯用沈哲子,除了沈哲子早先的暗示之外,他其實也還有其他考量。本來這件事是因他家子弟所為而起,他雖然不擔心沈家在政治上的報復,但卻擔心對方不按規矩反擊。

  任用沈哲子擔任東曹掾,一方面是解怨,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給自己爭取一個機會。

  時下皇權雖然弱,但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王導檢討今次之事,察覺到皇太后流露出來對他有所提防和抗拒的意味,否則不會發生溫嶠搶占護軍府的情況。

  這對他而言,其實是有些不利的。平常可能意義不大,但是如果再發生前次那樣的突發惡劣事件,皇太后的態度便有可能成為鎖定結果的勝負手。

  皇太后對駙馬信重有加,這一點是無法離間的。王導也不奢望能夠獲得同樣待遇,但卻希望能夠再搭建一個對皇太后施加影響的橋樑。正如往年他的長子擔任琅琊王友,便是這一個角色。

  如今長子已經不在,王導只能退求其次,希望次子王恬擔任此職。所以今次任命沈哲子為東曹掾,其實也是在做出一個交換。畢竟往年長子王悅擔任琅琊王友,就連庾亮都讚賞有加。可是次子王恬無論秉性還是才能,都相差極遠,並不是無可爭議之選。

  之所以這兩項任命沒有一起發出來,那是為了避嫌,避免被人指責台輔重臣將官位私相授受。這一點考慮,那就不足為外人道了。

  而且,王導也並不覺得顯用沈哲子有什麼不妥。老實說,對於沈哲子他還是比較欣賞的,這是一個能做實事且願意做實事的年輕人。他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立場之念,只要沈家不危害到他家具體的利益,他也是願意相安無事,共同進步的。

  袁耽有一句話說的不錯,抽薪止沸,沈家眼下的煊赫只是一個餘波,只要局勢不再發生什麼太大的變故,終究會緩緩歸於平靜。眼下時人熱衷於追捧其家,那是因為被局勢動盪影響到識見不明,等到一切歸於正軌,這種現象自然會漸漸消停下來。

  沈家如今在時局中的位置,強按是不可能再按下去了,否則必然要激發動盪,但這並不意味著沈家就有了取代執政門戶的實力。無論是沈充舉薦族人還是沈哲子策劃營建新都,都流露出極強的分權中樞的意圖。在常人看來,王導作為台輔重臣,被挑戰的一方,應該是要感到憂慮的。

  但事實恰恰相反,對於這個局面,王導是比較樂見的。倒不是他有自虐之癮,而是因為沈家在積極向中樞靠攏,反而是一個好的信號。

  假如其家龜縮吳中不出,只是要安心做一個半獨立的方鎮,那麼別的也不用再考慮,厲兵秣馬準備一戰吧!就算是血流成河,也要把這個分裂江東的隱患給扼殺!

  但是眼下,政局不過是又退回到了庾亮執政的年代。而且他家所面對的處境,甚至因為缺了庾亮這個手段強硬之人還要好了幾分。無論是溫嶠還是虞潭,都不具備取代庾亮的資本,這樣的三方格局,自己反而是最強的一方。

  只要時局能夠維持穩定,不再有大的動亂發生,那麼王導也樂得安閒。至於真正面對沈哲子挑戰的,那是後續繼任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但是就王導自己的觀察,他是不怎麼樂觀的。

  這個年輕人對於局勢似乎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洞察力,一舉一動似乎都有深遠的打算。比如蘇峻之亂後,包括時局中許多名流重臣,都還著眼在戰後的利益分配,可是這位駙馬已經提前在江北落子。

  祖約的敗亡,勢必會影響到江北的局勢,乃至於危及江東,未來必成焦點。時下眾人或是沒有預見到,或是不敢深想多談,然而這個年輕人卻已經開始動手。無論成效如何,這一份洞察力和行動力已經遠超同儕!

  袁耽雖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也點明了求進之心。王導還是有意栽培的,畢竟叛軍據城危難時不棄也是一份情義,沉吟片刻後,他開口問道:「彥道,你有沒有過江去經營的打算?」

  袁耽聽到這話,雙肩驀地一顫,拜在地上澀聲道:「晚輩所學尚微,才亦未足,何敢輕進弄潮!但若太保有用,不敢辭行……」

  看到袁耽如此反應,王導頓感意興闌珊,擺擺手說道:「罷了,我只隨口一說,彥道你下去吧。」

  第0470章 元子途窮

  因為大量物資的湧入,建康城很快變得繁華起來。尤其是作為江州物用抵達建康的第一線,石頭城一帶更是成為時下都中最喧鬧之處。雖然吳中也有大量物資湧入京畿,但是這些物資多數直接投入到了新城的營建中,流入到市場中的反而不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