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哲子知道溫嶠在可惜什麼,他的構想實在太大。在這張草圖之中,未來的建康新城劃分為三十六座坊,規模較之如今的建康城要擴出將近三分之一!

  原本的石頭城在這張圖上直接被囊括在城中,作為西城一個特殊的軍事坊區,與整個城防連為一體。

  而原本防衛的漏洞蔣陵覆舟山,則連接城牆,成為了城牆的一部分。如果能夠如草圖一般完成,此處不再是敵人進攻的突破口,而會成為防守的一個橋頭堡,並且背靠整個建康城,完全銜接!

  這個設想,與其說是宏大,不如說是荒誕不經。不要說眼下早已殘破不堪的建康城,哪怕是此前未受兵災時,跟這草圖上的構想一比,那也是雲泥之判,原本的建康城簡直就是一個蓬戶陋居!要知道以往的建康城,可是連城牆都沒有!

  就好像要將幾間破茅屋修築成百丈高的輝煌明堂一樣,這當中的跨越之大,足夠讓大多數人感到絕望,裹足不前。

  沈哲子名為賑濟,實則拆城,事到如今,建康城已經到了不得不修的地步。只是大修還是小修,修築到哪一步,仍然需要商榷,或者說量力而行。

  事實上不要說溫嶠,無論任何人看到沈哲子這個構想,只怕都要道一聲可惜。想法再美妙,可惜力有未逮啊!

  沈哲子拋出這個想法,倒也不是要即刻便獲得所有人支持。他翻過那第一頁的全局構圖,後方則是一份份局部的構圖。他家過往幾年不乏有大興土木的工程,因而也很是招攬積攢了一批建築規劃方面的人才,加上賑災過程搜集到建康城範圍內諸多第一手的資料,要做成這些構想並不困難。

  相對於那全局構圖的宏大簡約,後續那些局部圖紙則要詳細得多,不止用了裴秀的製圖六體從各個視角描繪了建築規劃,甚至連工期、勞役和用料方面都做出了大量的估算。

  溫嶠本身並不精於土木營造,但是因為這些圖卷中標註的資料極盡翔實,他理解起來也並不困難。

  相對於那全局構圖帶來的震撼或者說惋惜,那麼後續的這些圖卷,溫嶠能夠真切感受到沈哲子的用心良苦,他兩手按著那圖卷感慨道:「時人慕玄、養望、空談、輕言臧否者有之,但像維周這一類能真托國任的,實在是欠缺啊!」

  隨著彼此接觸日頻,在溫嶠面前沈哲子倒也漸漸不再拘泥,聞言後便笑道:「人各有所長,我大概一生都領略不到那種玄虛放達境地。不過話說回來,若人人都懂得如何收拾河山,則何必有我?」

  這語調雖然平淡,但話中流露出來的意思確實狂妄,尤其從一個年輕人口中說出來,落入溫嶠這種中樞重臣耳中,不免有幾分不自在。可是溫嶠在咂摸片刻後,不免啞然失笑,除了年紀之外,他竟然找不到什麼反駁沈哲子的話。

  「若是年少時,聽維周此語,當有爭勇之念,不過現在,罷了。」

  溫嶠拍著面前的圖卷,嘆息道:「維周你這諸多構想,頗有可采之處。我卻不能一時覽盡,且先留在這裡仔細參詳,稍後再尋太保詳議。」

  「這些圖卷都有備份,稍後晚輩還要去拜見太保,自然也會再呈交一份。」

  營建新都這一件事情實在太重大,不要說沈哲子,哪怕就連王導都難一言決之,肯定會經過漫長的廷議拉鋸。

  對於中樞的議事效率,沈哲子向來都不報什麼信任。所以整個大項目都被分拆開一個個的小步驟,像是如今他在都南修築河道、填塞塗塘之類,其實已經是先期的準備工程。

  之所以要將整體的規劃一下子都拋出來,就是要描繪一個宏大的藍圖和前景,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其中,無論支持還是反對。

  離開溫嶠這裡後,沈哲子轉去拜見王導,旋即便得知王導並不在台城,而是去了揚州州府。負責接待沈哲子的是陳郡袁耽,也算是江東年輕一輩中的翹楚人物,而且還是謝尚和殷浩的妻兄。

  彼此座談片刻,不過沈哲子與這袁耽之間共同話題實在太少,沈哲子也沒必要耐著性子應付下去徒增尷尬,索性便起身,留下一份關於營建新都的圖卷,然後便直接告辭離開。

  剛剛離開太保官署,早有幾名內侍等候在外,將沈哲子請入苑中。

  叛軍占據建康城那段時間,曾經將大量都中民眾驅趕到苑城。因而苑城除了太極殿以外,別處也都是殘破不堪。

  原來小皇帝一人在都中時,還算比較從容。可是隨著皇太后歸都,加上先帝的妃嬪子女陸續歸苑,統統擠在太極殿附近,便顯得侷促難當。除了一個太極前殿留作召集台臣朝議的場所之外,其他殿堂大半都安置了人。

  皇太后如今居住在東堂,內室與宿衛哨所之間不過只有幾丈遠的距離,當中有一道綀布屏風阻隔,也只是聊勝於無。單純的居住環境來看,甚至比不上京口行台的硯山莊園。

  沈哲子行入殿中,首先看到的是坐在上首的小皇帝。他剛剛上前行禮,便聽小皇帝可憐兮兮道:「姊夫救我……」

  待看到小皇帝書案上攤著的大量字帖,沈哲子心下便瞭然這小子肯定又惹怒了皇太后如今被罰抄書。老實說,皇太后的教育水平如何姑且不論,但無論是小皇帝還是琅琊王乃至於自家小娘子,書法水平都不算差,這大概也是此類教育方式的附帶收穫。

  沈哲子收復台苑之後,小皇帝脫困又無人管束,很是放飛了一段時間自我,養得膘肥體壯。可惜好日子沒有過多久,等到皇太后歸都,看到殘破京畿心情本來就欠佳,再看到小皇帝漸漸有長歪了的趨勢,自然是加倍嚴格的管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