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顧眾等人登上船去之後,陸曄稍稍休養了一下精神,開口第一句便是問道:「長始怎麼也會同意會稽分州之議?」

  之所以要急於離開京畿,陸曄最主要的意圖還是要搞明白如今的吳中鄉土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對於他這樣的名望和出身而言,對於事功之類已經不甚在意,能夠創建事功可謂錦上添花,若是不能,也動搖不了他家幾代人積攢下來的底蘊鄉望。

  江東屢經動盪,但顧陸人家始終屹立不倒,這才是一個家族的底蘊傳承所在。蘇峻再如何兇惡,想要立足於江東,就必須對陸曄客客氣氣!

  但是對於沈家在吳中陡然的躍升和強勢崛起,陸曄卻不能視而不見。這種新出門戶的崛起,必然要伴隨著一系列鄉資民望的重新調整,這才是真正動搖了陸家這種鄉望高門的根基。所以,對於吳中新出門戶的崛起,這些舊姓人家的警惕性還要甚於僑門。

  像琅琊王氏這種客居僑門,即便一時權傾朝野,那也是天降大雨,只要根扎得深,暫時也動搖不了吳中舊姓的根基。然而像沈家這種次等門戶要壯大,那就是直接與舊姓爭奪養分,從根基上的鬥爭!

  聽到這個問題,顧眾便是搖頭苦笑:「我並非不知這當中利害,只是大勢所趨,遠非人力能夠遏止。陸公既然來到此地,倒也不必急於離去,多見見故交,鄉間走訪覽一覽風物,才知如今吳中風貌已是大不相同。」

  顧眾不能回答陸曄的問題,實在是因為他自己都已經有所茫然。他不是不明白陸曄的顧慮,甚至自己就有相同的隱憂,但卻根本無力去阻止這件事情的發生。而隨著會稽立州事成,他非但沒有感覺到害處,反而因此受益頗多。

  且不說擔任商盟耆老直接財貨的受益,自家子弟也都因此而有了更明朗的出路。東揚立州之後,主要徵辟招募的便是吳中人家子弟,顧家作為江東第一望族,自然受益更大。雖然顧眾也清楚,這一時的短利看似可喜,但從長久來看,卻是將吳中士人的領導權拱手相讓,但他又拿什麼理由去阻止呢?

  陸曄久在京畿,很難直觀感受到鄉人的變化。但顧眾卻是清楚,他們這一群老朽,其實已經被這一代的吳中人所拋棄,尤其是年輕一代而言,他們需要一個更進取、更有力的領袖,才能在時局中獲得更大舞台。

  一個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陸曄擔任州大中正,過往幾年經由他手得以被朝廷徵辟取用的吳中士人,加起來甚至都比不上東揚州過往這段時間的拔攫數量!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選擇題,就連顧眾自己的幼子,都被他送入大業關去歷練,更不要說其他人家!

  這還僅僅只是政局上的一點表現,如果再加上商盟對於民資民力的調用,那麼沈家有今日之顯達,絕非偶然幸至,而是就在他們眼皮子底下一步步爬升上來!他們不肯做的事,沈家做了,他們做不到的事,沈家也做了。等到結果明朗起來,又有什麼可以怨尤的理由?

  沒能在顧眾這裡得到答案,陸曄又在船上休息了大半天,才總算能起身下船前往行台。

  此時台城收復的消息早已經傳遍了京口,蜂擁趕來迎接報捷隊伍的民眾幾乎將大江沿岸都給占滿。當陸曄等人行下大船時,岸上那些前來迎接的民眾們頓時爆發出一陣陣的議論聲。

  「那白髮老翁是誰?怎麼不是前次來報捷的徐茂將軍?」

  「是啊!我等結伴而來,就是為了一睹沈郎英姿風采!」

  「沈郎率眾創建如此大功,即便軍務纏身無暇歸來,也該派麾下強將歸來以慰民渴!這老翁行路都顫抖,實在欠缺強軍威儀啊!」

  諸如此類的議論到處都有,哪怕在如此嘈雜的環境中,行道前排的議論聲都清晰的傳入了陸曄等幾名台臣耳中,心中不乏羞憤,但更多的是酸溜溜。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年老色衰的伶人眼看著色藝俱佳的新人當著面搶奪原本該屬於她們的風光。

  未免陸曄等人過於難堪,行台前來迎接的官員們不得不一邊行進,一邊向左近的民眾介紹陸曄等人的身份:「這一位乃是光祿大夫陸公,早先身在台城匡扶皇帝陛下,保全國體君體,同樣居功至偉……」

  「竟然是陸家尊公……」

  得知陸曄的身份後,圍觀者不免發出驚嘆之聲,畢竟陸家的名望擺在那裡,而陸曄又是江東碩果僅存的元老,自然受人敬重,高看一眼。

  聽到人群議論聲的變化,陸曄等人心裡才好受一點。雖然到了他這個年紀,可以不必太過介懷物議評價,但滿耳所聞皆是抱怨指責總不會是什麼愉快體驗。

  「陸公可是江東首屈一指的高望名士,就連他都甘心為沈郎驅使報信,可見沈郎今次之功業有多驚人!」

  「那是自然,歷陽叛軍那可是百戰雄師,旦夕之間攻破京畿,可是與沈郎對陣卻是屢戰屢敗!這樣的功勳都不算大功,還有什麼功勞可比擬!」

  「早年總覺吳人心怯,如今見沈郎虎行江東,才知一方水土總能滋養人傑!」

  「這話說得沈郎似是只得將才,文賦之雅早已拔出同儕!若非如此,哪得陸公都為沈郎不辭辛勞奔波壯聲!」

  陸曄真的不想再聽這些小民滔滔不絕的淺見議論,但是從碼頭一直到硯山莊園行台所在,放目望去,視野所及幾乎到處都是夾道歡迎的民眾,實在難堵悠悠之口。不過他也很快調整心態,不再去分辨哪些雜亂的議論聲,而是念起顧眾所言,開始觀察京口較之記憶中的不同,不免益發有感於如今京口的繁榮,幾乎沒有受到多少戰事的波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