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沈哲子未及登車,前軍斥候便來報王舒等人在前方等待。於是沈哲子也無暇登車,示意幾名親兵跟上自己,自行旅之外繞向前方。

  王舒馬立高崗上,看著沈家那些精銳部曲自道路上緩緩行過,眸子幽深難測,但若看到最裡面,則是深深的隱憂。

  在王舒心目中,對吳中人家向來沒有好感,惡意甚至還要超過對蘇峻等流民帥軍頭。因為在他看來,流民帥雖然桀驁不馴,尚能通過嚴苛法令予以震懾。早年他任徐州而治京口,便是手段強硬著稱,流民帥未得詔令而擅自過江者,通通斬殺!移鎮荊州之後,同樣是如此。

  在他的治理下,京口乃至於整個江東,幾乎都沒有流民帥肆虐餘地!若是繼任者能夠一直奉行不悖,何至於會釀成今日曆陽之患!

  但是對於吳中人家,這樣的嚴峻刑法便有些不合時宜。吳人世居此鄉,鄉資根基深厚,很難予以徹底剷除!在這方面,僑人甚至隱隱處於劣勢。所以在強硬之外,還要伴隨適當的懷柔,手段要比對付流民帥複雜得多。

  早年王舒與王大將軍分歧多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便是對吳人尤其是沈家這種吳人豪強的態度,彼此觀念差距實在太大。

  王大將軍一心要化家為國,大有羈縻籠絡南北士人姿態,尤其對沈氏這種豪強人家更是信重無比。然而在王舒看來,大將軍如此作風簡直就愚不可及!

  王舒內心裡並不排斥化家為國,但卻不認為是他們這一代能夠做到。因為吳人對朝廷離心甚重,僑人又是客居此鄉,一旦此時移鼎,吳地必定糜爛。像沈氏這樣的吳中豪門,叛逆一次能夠舉兵萬餘,其一家之勢幾乎已經不遜於一地軍州。若不得勢還好,一旦得勢,必會弒主!

  所以王舒寧願大義滅親,也不能眼看王大將軍引火焚身,將整個家族帶入毀滅邊緣。今天在看到沈家部曲軍容後,這隱憂不禁更加強烈。歷陽之患,不過一時風起浮浪,而吳人之患,則能直接撼動根基!

  眼看著沈哲子脫離軍陣向此方馳來,王舒的手指漸漸扣上弓弦,然而就在彼此距離還有十餘丈時,對方卻停了下來。王舒見狀不免一愣,使人傳話道:「沈郎緣何如此見疏?」

  沈哲子是腦抽了才會去靠近那個殺起自家族人來都毫不手軟的狠貨,亦停在遠處讓人傳話:「我家老幼婦弱於此甚多,深恐兵禍加身,只能倉皇返鄉,車馬喧囂塵埃滿身,不敢輕進唐突使君。」

  王舒聽到這話,手指摩挲著腕上護臂,益發覺得這沈家子不簡單,不要臉面的睜著眼說瞎話。他只看到沈家部曲強健精猛,被甲者十之五六,軍備較之荊州強軍都不遑多讓,何來的老幼婦弱?

  他又使人傳話道:「國難蒙塵,心中存義者理應共赴國難,沈郎得遇之厚吳人翹楚,此時返鄉,不懼物議?」

  「使君國之干城,平叛易如反掌。不能掠陣為使君高歌而賀,委實有憾。大江浪高,非擅涌者不敢輕涉,審時而退,亦不負淺智。」

  身後隊伍徐徐行過,沈哲子也樂得在這裡跟王舒扯皮。一直到後軍行過,才下馬匆匆施禮,而後快速追上大隊。

  王舒終究還是沒敢動手,哪怕沈家集眾歸鄉割據自守,也不是他眼下的兵力能夠阻止的。於他而言,名分不具便束手束腳,許多事情即便有心,也沒有充足的理由去做。因而接下來幾天,他都在千方百計聯絡都中的太保,希望能夠請到詔書。

  一直等到沈家人離去的五天後,王舒才終於得到了太保在都中千方百計傳來的消息,然而消息的內容,卻讓他如遭雷擊,良久沒有反應過來。繼而他才明白,他今次是被那個沈家子戲耍一個徹底,於其眼皮底下將如此重要的人物轉運離開!

  第0310章 議爵

  建康與京口之間,直線距離並不算遠,若是不懼大江風浪,水路不足兩日可達。而陸路也並沒有多遠,沈哲子他們自曲阿出發,在離開王舒的視野之後快速變幻陣型,龍溪卒並沈家最精銳的部曲護衛著皇太后並琅琊王,晝夜疾行,在第三天黎明時分,便到達了丹徒。

  南渡以來,晉陵郡治幾經改變,或丹徒或京口,如今庾懌所治則在本縣晉陵縣。早在前日,他便得到消息,匯集丹徒的徐茂,以及早在京口的沈克,一同前往迎接皇太后並琅琊王。

  相對於大兄慣來的不近人情,庾懌與皇太后關係則要更融洽幾分。至於其他幾兄弟,因為皇太后出嫁時年紀都還尚小,懂事後便有了尊卑之別,反而親情不濃。

  雖然一路諸多兵卒護衛,安全無虞,但經歷過建康城破倉皇出逃,皇太后心緒始終不能平靜。一路來緊緊攥著次子琅琊王的手,待見到二兄庾懌,已是淚如滂沱:「我真恐此生再難見阿兄一面!」

  相對於庾翼的彷徨,庾懌多了這些年的歷練,要更加成熟得多。皇太后如此悲戚,他也不免熱淚盈眶,尤其大兄猝然離世,更讓他頗感悲傷。但與此同時,他也知如今自己乃是庾家的頂樑柱,大兄拋下這個爛攤子,唯有他能支撐起來,否則真的是國破家亡。

  眼下不幸中的大幸便是皇太后被從都中搶救出來,若非如此,對庾家而言更是滅頂之災。庾懌自知憑他的資歷聲望遠遠不能比擬大兄,以他自己要承擔起這個重任更是絕難做到。所以,沈哲子救下皇太后並琅琊王,於他家而言,亦是救命之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