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人們總熱衷於傳頌一些壯人膽魄的英雄故事,但古來英雄絕少善類,激昂之外若能有從容,才算是第一等的國士。若連自己都無法節制自己,無論事跡再如何耀眼,不過是適逢其會的意氣匹夫而已。換一個性情相類的人去做,未必又會做的比他差上多少,不值得崇敬。

  略過這一節,庾懌便對沈哲子所言西陽王有求的隱爵之事頗感興趣。

  此事雖是庾條弄出來,但庾懌所聞只是皮毛,因而便笑語道:「這隱爵果然獲利豐厚到西陽王這種貴人都難淡然?我只是聽幼序偶爾言及,還真是不曾深知。過些時日,我或將轉任晉陵,少不得要與此類多有交往,屆時還要仰哲子替我多多周圓啊。」

  聽到庾懌此言,沈哲子心中便是一動,益發感受到庾亮那種安全感的缺失以及迫切的心情,急於布局天下,謀求一個安全環境。以江州制衡荊州,以吳郡觀望三吳,以晉陵牽制徐州,似是面面俱到,但這更多只是場面上的較量,實則無一處不處在劣勢之中。

  庾家劣勢在於方鎮,沒有自身可靠穩定的基本盤,這是庾亮執政的最大劣勢,也是早先沈家能與庾家行到一處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得勢之後,庾亮首先要做的便是經營方鎮的力量,早先派庾懌往豫章,繼而在應詹病亡後進一步爭取到了江州。這都是非常漂亮的布置,按部就班經營下去,執政高門的威望和風采便會越來越濃厚。

  但庾亮的手段太激進了,江州重鎮絕對值得傾其全族之力耐心經營下去,實在不宜在此時分力去圖謀一個場面上的布局。沈哲子深知自家穩居會稽的不容易,諸多手段用上,至今才算略成氣候。若不能牢牢掌控一個基本盤,人去而政消,又有什麼意義?

  憑勢而掌握晉陵、吳郡,看似是很漂亮的布置,能夠給京畿提供一個穩定的後方,但這兩地都是豪強林立,民多不馴,一旦真的有事發生,又能指望在這兩地獲得多大的助力?

  或許歷史的缺陷真的在於人性格的缺陷,庾亮的能力確是出眾,而立之年未久便掌中書,與王導這種生於高門、耳濡目染的政治國手較量起來都不落下風,有來有往,甚至還能略占優勢。

  但且不說其性格過於的強勢,單單履歷上缺乏經營地方的經驗,便是一個致命的缺陷,過於看重中樞賦予的大義名分,只將方鎮作為棋盤上棋子。但殊不知這些棋子一旦被激怒起來,都是一個個獠牙鋒利的噬人猛獸!

  對於這種剛愎自用之人,沈哲子知道勸也沒用,況且他也已經漸漸的見惡於庾亮,隨著日後爭執增多,彼此之間關係會更疏離。至於把庾懌安排到晉陵,於他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庾懌不會像庾亮那樣固執,要好溝通的多,對於京口正在蓬勃發展的事業也是一樁好事。

  但沈哲子最擔心的是,庾亮過於執迷於在中樞布局天下的那種樂趣,漸漸地罔顧了實際的問題,繼而激起兵變。雖然這是必然的,但沈哲子卻希望能夠將事情盡力往後壓,以給商盟和隱爵爭取一個平穩的發展時間。

  一邊與庾懌談論著晉陵如今不同以往的人情風貌,沈哲子一邊在心內思量著,有必要給庾亮上一上眼藥,讓他那激進的步伐放緩一些。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庾亮同他想到了一處,也覺得這少年過於跳脫,應該要遏制一下。

  第二天便是大殮之日,沈哲子早早便起身。朝哭之後到了上午,一眾宗室台臣們跪在東堂殿外,隨著內侍一聲聲尖利的唱禮聲而爆發出一陣陣的嚎哭聲。

  作為大行皇帝的女婿,沈哲子亦被引入殿中換上齊衰之服,跪在殿中看著大興皇帝的屍首被正式裝入棺木之中。一代英主,就此天日永隔。

  隨著釘木聲聲響起,殿內殿外哭聲大作,沈哲子也看到了淚眼迷濛的興男公主,她從殿後衝出來,掙扎著要去見大行皇帝最後一面,然而卻被宮人們死死拉著往殿後扯。

  「你們放開我!我要再看父皇一眼……沈哲子,沈哲子你幫幫我啊!」

  公主極力掙扎,看到跪在殿內的沈哲子,便叫喊著求助。然而這時候沈哲子也不能放肆,只能看著公主被人拉向後方,許久之後仍能聽到她淒楚的嚎哭聲。

  大殮之後,大行皇帝棺槨移至宮苑前堂,正式接受宗親外邦弔唁。但時下內憂外患,方鎮被隔絕在外,邦交亦少,留出這個時間,只是為了給皇陵爭取最後一點修葺時間而已。

  老爹不能入都,只能讓沈哲子二叔沈克代替,率領都中一眾沈氏族人入宮弔喪。沈哲子念及公主驟然又清減許多的面容,趁這時候連忙讓家人備下許多這女郎平日喜好的美食,趁著公主出苑接待夫家族人的時候,讓宮人們帶進宮去。

  見面只有短短半刻鐘,公主只是埋首沈哲子懷中啜泣不已,看到隨行來幾名太后宮內神態刻板的宮人,沈哲子亦能猜想這女郎在苑中處於怎樣壓抑氣氛,打定主意一等國喪歸葬完畢,就把公主接出宮來,不讓這女郎再受那繁瑣禮節折磨。

  十天之後出殯之日,滿城掛孝,群臣護棺前往太廟立祭,並於這裡正式為大行皇帝確立廟號肅祖。

  颯颯秋風之中,送葬隊伍徐徐行出建康城,在城外繞行一周後便向北行往皇陵。沿途眾多人家擺設路祭,伏於塵埃之中,號哭盈野。

  武平陵位於建康城北雞籠山下,練湖之畔,由此可直望大江。當送葬隊伍徐徐攀上高坡的時候,突然有人指著遠處大江所在驚呼出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