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書冊中不只有關於北地形勢的描述,更有崔琿自己關於保境安民、統兵御胡的方略見解。由這書冊里內容,沈哲子便意識到崔琿大概是猜到了自己矢志北伐的心愿,其中許多言語不乏有規勸警醒之意。雖然不曾明言,但沈哲子亦能感覺到崔琿對於北伐並不樂觀。

  其實不獨崔琿,時下許多人對於北伐都心懷警惕與悲觀。這想法雖然不乏怯弱,但更多的也與眼界格局有關。胡寇中華,神州陸沉,此前並無先例可援,哪怕戰國紛爭不斷,對胡虜蠻夷都是摁在地上窮揍,從來沒有發生過漢人被驅趕逃離的慘狀。

  換言之,時人的知識儲備和眼界格局大多不能處理如此複雜的局勢變化。倉皇南逃,丟掉的不只有神州故土,更有自信和尊嚴。心態惶惶無所適從,對前途的迷茫和悲觀,這便是時下許多人的感受。

  像崔琿這樣家人幾乎喪盡,自身也飽受戕害荼毒,心內的陰影自然尤其的大。事外之人妄談志氣等虛妄之言,但只有身在具體的處境中,才能明白做出一個決定乃至於付諸現實的不容易。不獨崔琿這種身遭罹難者對北伐不抱樂觀,就連真正手握重兵的方鎮大員,像是郗鑒之類,更是北伐的堅定反對者。

  這種心態,近似於後世民國知識分子對傳統的拋棄和對國外製度的追捧,他們過往的知識和經驗已經不足以解釋為何會面對時下這種處境,迷茫之餘,迫切想要一個答案。

  因而在時下,北伐雖然是絕對的政治正確,但若真有人將這口號當做真正的目標去推動,反而會讓人充滿警惕。唯恐因此招惹到胡虜報復南下,連江東這僅存的安居樂土都遭受波及而淪陷。

  歸根到底,只是矯枉過正,胡虜並不可怕,失敗有諸多原因。但因為沒有一個讓大眾都信服的解答,所以在時人心目中,已經漸漸將胡虜妖魔化。

  在這樣的氛圍中,一切辯駁解釋都是虛假,只有勝利最能撼動人心。一場恢弘的、碾壓性的勝利,摧枯拉朽,毫無花俏,如此才能撼動人心,拾回丟掉的尊嚴!

  所以,儘管沈哲子心情很急切,但他也明白,北伐之議不能妄動。要做好萬全的準備,一旦發聲,必有迴響,而且還要是那種能夠震盪寰宇的驚雷巨響!

  離開始寧後,沈哲子和興男公主再轉去山陰,前往賀家拜見。憑沈家如今的聲勢,就連公主都下嫁他家,與賀氏的聯姻自然也無疑難,進行得很順利。

  如今賀隰已經不再擔任老爹的郡府長史,而是轉任臨海郡守,自然也歸於沈家這一派。至於會稽郡長史,則由孔氏接任。如今郡中各家已經不再牴觸沈充,反而是積極的謀求合作。如今的會稽,已經漸成一塊鐵板,形勢更加穩固。

  為了表示對這樁婚事的看重,賀隰親自由臨海返回山陰面談此事。儘管沈牧仍是諸多不自在,但也實在違逆不了家裡的意思,於是這一樁婚事便就此敲定下來。

  在山陰住了幾日,沈哲子又拜會一下有來往的各家。本來他還打算往舟山去一次,畢竟舟山乃是沈家掌控會稽的重要一環,又離岸懸於海上,經營頗為不易。但是北面傳來的消息,卻讓平靜的局勢漸有涌動之勢。

  徐州刺史劉遐早先病亡,其部屬請求由劉遐之子襲領徐州之眾,朝廷卻予以拒絕,而是強硬的派同為流民帥出身的郭默監淮北軍事,以統率劉遐部屬。此舉使得劉遐部眾心懷不滿,興兵驅逐郭默,淮北已經亂成一團。

  而後一直謀求外任的郗鑒終於如願出都,擔任徐州刺史,前往京口穩定局面。

  沈家在京口的利益極大,尤其草創的商盟利益核心都在京口。發生如此大的變故,哪怕京口有錢鳳坐鎮,沈哲子也不能完全放心。於是他趕緊結束了會稽之行,也無暇再去舟山,緊急往北而行。

  路過餘杭時,沈哲子不免與老爹談起時下淮北的動盪與京口的變數。

  「劉遐所部雖然悍勇難馴,但彼此之間鬥爭攻伐,一時或有亂,其勢難久,更不足撼動江南局勢,亦不足為患。」

  沈充與劉遐部眾不乏深入接觸,甚至劉遐部屬的劣勢所在,因而對於淮北的叛亂並不怎麼放在心上。

  對於老爹的判斷,沈哲子也是認同。流民帥雖然兵勢極強,但缺點則是山頭林立,難以統御。時下手握重兵的這些流民帥,大多在北地裹挾塢壁主部曲南來,彼此之間地域、利益都有衝突,難於調和。甚至就在一個山頭內部,都有諸多宗族鄉人們彼此矛盾深深,各懷怨望。

  這樣的形勢,並不能簡單粗暴的歸結為國人好內鬥這種虛妄之詞。越是紛亂年代,個體的存在感就越弱,越需要加入一個組織來求取安全感。一旦有了組織,彼此自然就會有利益的衝突和難於調和的矛盾,並不會因個人的意志而有所轉移。

  所以哪怕會稽急需大量人口填充,沈哲子也不敢放開限制大量接受難民。難民們之間那些天然的宗族鄉親聯繫,很容易就將流離失所的難民導向為無惡不作的暴民。這樣一個年代,善惡之間本就沒有明顯的分界。

  這也是為什麼終東晉一朝,流民帥雖然掌握強大力量,但卻始終不足成為一股成氣候的政治勢力。如此複雜的內部形勢,根本就醞釀不出來一個成熟的政治訴求和企圖,只能輾轉在高門之間,作為爪牙受人驅使。

  相對於淮北兵亂,沈充更在意的則是郗鑒出鎮京口之事:「郗公東往,可謂真正能左右時局之布置。荊州、歷陽應是多有不適,我家亦要深思日後要如何自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