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哲子對此也不乏耐心,讓自己二叔沈克出面,將各家的問題一個一個予以回答。比較讓沈哲子感慨的一個問題是,各家居然對於商盟設立市監請求朝廷派官員任命這個問題居然有太多疑惑。大概時人已經習慣了但凡謀劃什麼事情,都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朝廷的因素。

  但對沈哲子來說,商盟由經濟領域逐漸擴散到政治領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因而在一開始便獲得政治上的合法性,是相當重要的。以後商盟的發展,必然避免不了官商勾結的手段,絕對不能留下這樣一個漏洞,而被敵對者加以利用對商盟施加打擊。

  籌備良久,終於在七月下旬,商盟得以成立。在吳興郡守虞潭並幾郡名流的見證下,各家在吳興郡治烏程簽名立約。今次在會上一共籌出一百八十股,至於剩下的二十股,則留待日後周轉運籌之用。至於股資,則從一開始的十萬錢,上浮到了三十萬錢一股。

  至於五十萬錢一股,純粹是吳興各家哄抬炒作起來,若真用這個價格,其他郡中人家則不免會有遲疑。降低二十萬錢,一方面是放低准入門檻,一方面也是給入股者增加信心。

  沈家雖然不奉股資,但卻以航渡入股,便是商盟最大股東。這麼說也不準確,最大股東不應該是沈家,而是興男公主,因為這些航渡產業如今都寄放在公主府名下。沈哲子覺得以後要對公主更好一些,雖然這女郎至今還不知自己背後許多小手段,但保不准哪天腦海里靈光一閃,就要跟自己鬧彆扭。

  時下雖然沒有絕對控股權這一概念,沈哲子也決不允許自己打造的商盟裡面會有人對自己瞪眼,因而在商盟里又拆分出許多部門構架。具體經營的集貨採購、貨品運輸、市場銷售,乃至於監管部門和股權交易,雖然都是入股各家共享事權,可一旦集合起來,真正的核心事權,還是牢牢掌握在自家手中。

  而且在商盟具體經營之上,還有一個考察調研組織,這是負責具體與京口接洽、商定集貨數額的部門,由沈哲子親自掌管,參與者除了自家的核心成員,便是庾條等僑門。他是讓自己成為南北交流的一個橋樑,只要這個事權不喪失,商盟往何方發展,他便有足夠手段施加影響。

  商盟一俟成立,便有大手段,龐大至將近六千萬的本金,在吳中大肆採購,準備趕在夏運高峰結束之前將大量物資運抵京口。有了這些物資作為後盾,沈哲子才可以大刀闊斧的對隱爵系統進行改編。

  多達三十餘種物資的名單列舉出來,每一種所需數量都龐大到令人咂舌。像是鹽米布帛等大宗貨品,簡直就是吳中未聞之數額龐大的訂單!

  如果說各家早先還有遲疑,那麼在見到這一份堪稱駭人聽聞的採購名單後,那麼對商盟便陡然間信心爆棚。

  數量如此龐大的物資,絕非一家一地能夠滿足。關於採購的優先次序,首先是貨品產出集中地,餘杭的鹽、武康的米、烏程的酒、長城的竹等等。而在這些貨品產出地,則准許商盟人家優先認銷訂單,商盟不能滿足的訂單,才會發給其他人家。

  至於商盟之外的其他人家在認領訂單之後,還要繳納貨品價值十分之一的保證金,如果不能如期交貨,或是貨品品質參差不齊,則要酌情扣除保證金。而且這些人家想要獲得商盟訂單,還必須要出價競標,由商盟選擇發放訂單。

  之所以敢施行如此強硬的採購規定,也是沈哲子取巧。第一批採購的物資,都是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貨品,吳中各地普遍都有產出,這無形中就加劇了供貨商彼此間的競爭。

  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商盟採購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可以給人形成一種慣性思維,認可商盟在吳中獨一無二的採購權。這種觀念樹立起來之後,日後再採購各種技術和產地有限制的貨品,則就能獲得更大的主動。

  沈哲子這明顯包庇商盟的規定,因有整個商盟的成員做後盾,其他人家縱然想反對,卻也勢大難當。

  因而這規定一頒布出來,商盟的股資便飆增數成。許多早先滿足於自產自銷而對加入商盟並不熱心的人家,都紛紛籌集錢貨來求到沈家,希望能夠入股,以獲得商盟的採購訂單。時下運輸條件又不便利,縱然兩地貨品差價極大,單單運費便是讓人望而卻步的龐大損耗。商盟門前集貨,可謂是極大的便利。

  資本較之人情更殘酷,不是同盟就是對手。那些沒有加入商盟的人家,到這一刻才意識到自家要面對的是怎樣龐大而不可戰勝的對手。既然不能戰勝,那麼自然就要爭取同盟。

  但是對於這些後發者,沈哲子卻沒有多少溫情,統統拒絕,哪怕吳郡顧家親自來人問,同樣沒能入股。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徹底堵死這些人家加入的通道,雖然不再增發股份,但是卻鼓勵各家私下交易股份。

  一方面可以用來增加印花稅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是要用外界資本的壓力,來保證商盟的活力。而為了防止各家頻頻交易以哄抬股份價格牟利,則用增加印花稅的方式來調節控制。商盟股份最大的意義還在於各家持股者能在盟中享受的福利,由此一項便可以杜絕私下的買賣。

  完成這些事情後,沈哲子又在烏程送走了庾條。這第一批貨品意義重大,不容有失,庾條需要早早返回去提前布置接應。隨他而去的還有錢鳳,王敦之亂漸漸過去,錢鳳也不必一直藏匿起來。而且他那滿臉猙獰的疤痕較之以往已是判若兩人,並不擔心會被人認出來。




章節目錄